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諾博士 (小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諾博士》(英語:Dr. No)是英國作家伊恩·弗萊明創作的第六本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說,1957年初在牙買加黃金眼莊園寫就,1958年3月31日經喬納森·凱普出版社在英國首發。小說講述秘密情報局兩名特工在牙買加失蹤,詹姆斯·邦德前往調查,發現他們失蹤前在調查加勒比地區虛構島嶼的華人鳥糞開採商諾博士。邦德趕到該島並先後遇到亨妮查爾·萊德爾和諾博士。
小說源於作者1956年為製作人亨利·摩根索三世所創劇本,原計劃拍成電視劇《牙買加司令》。計劃告吹後,弗萊明把劇作理念改編成小說,原名《傷者》。書中同名反派受薩克斯·羅默的傅滿洲系列小說影響顯著。
《諾博士》是弗萊明首部在英國惡評如潮的小說,《新政治家》的保羅·約翰遜批評小說淪為賣弄「性、勢利和性虐待」噱頭之作[1]。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小說進入美國市場後發響更佳。《每日快報》連載小說的刪減版,隨後又改編成連環漫畫。1962年,《諾博士》改編成同名電影,是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開山之作,肖恩·康納利飾演邦德;2008年BBC廣播四台也播出改編電影,托比·斯蒂芬斯詮釋007。
Remove ads
內容簡介

英國秘密情報局特工詹姆斯·邦德(代號「007」)被「間諜之死」(SMERSH)組織特工羅莎·克萊布(Rosa Klebb)下毒後險些喪命,劇毒清除後,秘密情報局主管M派他前去英屬牙買加殖民地,預計此行會比較輕鬆,適合剛剛恢復的邦德。秘密情報局駐京斯敦分部主管約翰·斯特蘭威斯(John Strangways)中校和秘書突然不知所蹤,邦德查證後認為斯特蘭威斯失蹤前在調查中德混血商人朱利葉斯·諾(Julius No)博士的行動,此人在加勒比地區蟹礁島(Crab Key)深居淺出,經營鳥糞開採。該島是玫瑰琵鷺的棲息地,江湖傳言稱島上還有惡龍。玫瑰琵鷺是美國奧杜邦學會保護鳥類,學會所派飛機在諾博士的簡易機場墜毀,兩名代表喪生。
邦德抵達牙買加後很快發現受人監視,有人搜查他的房間,據稱殖民地總督發來的果籃所盛水果其實有毒,甚至睡覺時都有人把致命劇毒的蜈蚣放到他床上。邦德在老友庫洛(Quarrel)幫助下秘密登上諾博士的蟹礁島,查證他是否與斯特蘭威斯等人失蹤有關。邦德和庫洛見到在島上收集值錢貝殼的亨妮查爾·萊德爾(Honeychile Rider),但庫洛不久就被諾博士的噴火龍燒死,原來傳說中的龍其實是火焰噴射器結合沼澤越野車,配上偽裝嚇阻外人,邦德和萊德爾被抓並帶入山上的豪華設施。
諾博士自稱正與蘇聯合作,而且已經建立精密的地下設施,能破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的試驗導彈發射。原來諾博士曾是中國堂會成員,因盜取幫派資金被老大砍手示眾後槍殺,但他的心臟位於右側,故因子彈沒打中而倖存。
諾博士對人體能夠承受多強烈的疼痛很有興趣,強迫邦德穿過通風系統的重重障礙。邦德在諾博士等人監視下前進,一路遇到電擊、高溫和巨大的毒蜘蛛,最後還有圈養的巨烏賊。諾博士的手下把萊德爾綁住準備充當螃蟹飼料,但覺得女人不成威脅所以沒有監視,她趨機脫身並遇到逃出重圍的邦德。
邦德用碼頭的鳥糞裝載機把諾博士活埋,然後和萊德爾搭乘噴火龍返回牙買加並通知殖民地當局。
Remove ads
背景和創作過程
1956年6月,作家伊恩·弗萊明開始與製作人亨利·摩根索三世(Henry Morgenthau III)合作,計劃拍攝電視劇《牙買加司令》(Commander Jamaica),主角是虛構牙買加人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項目擱淺後,弗萊明一時又沒為下一部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說想到合適題材,於是把電視劇構想改編成《諾博士》。[2]截至1957年1月,他已連續四年均出版邦德系列小說,分別是《皇家賭場》、《生死關頭》、《太空城》和《金剛鑽》,第五部《俄羅斯之戀》正在編輯準備印刷[3][4][注 1]。弗萊明這個月前往牙買加黃金眼莊園,開始創作新書並保持前幾部小說的創作效率[6]。1963年5月,他在《書與書蟲》(Books and Bookmen)雜誌介紹寫作技巧,自稱「早上大概寫三個鐘頭……晚上六到七點再寫一小時。我從不修改,也從不回頭檢視寫出來的東西……照我的辦法,你一天也能寫兩千字。」[7]二月下旬返回倫敦時,他已寫完206頁的初稿,原名《傷者》(The Wound Man)[6][8]。
弗萊明的小說中沒有明確說明日期,但有兩位作家根據所有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說反映的情節和局勢推導出時間軸。約翰·格里斯沃爾德(John Griswold)和亨利·錢斯洛都曾代表伊恩·弗萊明出版社創作圖書,錢斯洛認為《諾博士》的故事發生在1956年,格里斯沃爾德的推斷更精確,認為是在這年二到三月。[9][10]
弗萊明此前的四部小說封面都由他親自設計,他希望能在《諾博士》封面體現女主角亨妮查爾·萊德爾類似維納斯的特點。弗萊明委聘帕特·瑪里奧特(Pat Marriott)創作封面,要求把萊德爾的形象刻在維納斯蛤殼上。[2][11]
《諾博士》出版前,伯納德·貝爾貢齊(Bernard Bergonzi)在1958年3月的《二十世紀》(Twentieth Century)雜誌發文,譴責弗萊明的作品包括大量窺陰癖和施虐與受虐內容[12],「沒有任何道德標準」[12]。文章把弗萊明與約翰·布肯、雷蒙·錢德勒對比,批評弗萊明無論道德還是文學角度都遠遠不及[13]。作家西蒙·拉文(Simon Raven)對此表示,貝爾貢齊的論據看似充分,結論卻很幼稚:「難道具體『道德標準』已經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娛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嗎?」拉文稱讚弗萊明頭腦冷靜、善於分析,對科技了解充分,構思合理、節奏感強,想象力超凡且擁有絢麗的描寫功底,作品娛樂效果之強即便是他這樣閱書無數的人也難得一見。[14]
Remove ads
發展
1956年3月,弗萊明和朋友伊瓦爾·布萊斯(Ivar Bryce)陪同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羅伯特·庫什曼·墨菲(Robert Cushman Murphy)及火烈鳥保護學會成員亞瑟·斯坦納德·韋爾奈(Arthur Stannard Vernay)前往巴哈馬南部大伊納瓜島,該島有火烈鳥棲息地[8][15]。棲息地占地260平方公里,滿布茂密的紅樹林沼澤和鹽沼,除火烈鳥外還有白鷺和玫瑰琵鷺[8],書中蟹礁島的構想便源於此地[16][17]。大伊納瓜島的陸路行徑基本靠沼澤越野車,配備超大輪胎的路虎成為書中噴火龍原型[18]。
諾博士源於薩克斯·羅默筆下反面人物傅滿洲博士,弗萊明年紀尚輕時很喜歡該系列小說[2]。許多情節受羅默作品影響,作家西蒙·溫德(Simon Winder)認為片中的劇毒蜈蚣就是對傅滿洲小說採取拿來主義[19],諾博士秘密巢穴和瘋狂科學家橋段設定都源自羅默的著作[20]。
恕我冒昧,詹姆斯·邦德應該不會考慮.25口徑的貝瑞塔迷你手槍,這槍實在只適合女人,而且就算在女士槍支里也不怎麼樣!我斗膽建議為邦德配備.38或九毫米口徑,比如德國瓦爾特PPK手槍就合適得多。
傑弗里·布特羅伊1956年寫給伊恩·弗萊明的信[21]
1956年《金剛鑽》出版後,弗萊明收到槍支專家兼作品粉絲傑弗里·布特羅伊(Geoffrey Boothroyd)寄來的信,批評作者為邦德選用的槍支不當[22]。布特羅伊提出把邦德的貝瑞塔迷你手槍換成瓦爾特PPK手槍,這點在《諾博士》落實[23]。布特羅伊的建議還包括肩帶手槍皮套及魔鬼黨與其他反派所用武器[24]。為表感謝,弗萊明為秘密情報局武器專家起名「布特羅伊少校」,M向邦德介紹時稱他「世界頭號小型武器專家」[23]。
與前幾部小說一樣,弗萊明也在本書中借用熟人的名字。伊瓦爾·布萊斯的管家梅·麥克斯韋(May Maxwell)便是邦德的蘇格蘭裔財務秘書梅。[25]布蘭奇·布萊克威爾(Blanche Blackwell)是弗萊明在牙買加的鄰居,後來成了他的姘頭,弗萊明把書中運輸鳥糞的船稱為「布蘭奇號」[25][注 2]。作者的朋友帕特里夏·懷爾德(Patricia Wilder)暱稱亨妮·查爾,正是書中女主角的名字;秘密情報局京斯敦分部主管姓名源於弗萊明在懷特(White’s)紳士俱樂部認識的朋友約翰·福克斯-斯特蘭威斯(John Fox-Strangways)[27]。作者還將現實人物的身體特徵寫入小說,庫洛曾在《生死關頭》出場,源自經常帶弗萊明出海捕鯊的牙買加漁民[2]。
Remove ads
詹姆斯·邦德是英國文學重要但又飽受詬病傳統的集大成之作。弗萊明童年看過很多赫爾曼·西里爾·麥克尼爾(Herman Cyril McNeile,又名「工兵」)中校筆下的鬥牛犬德拉蒙德(Bulldog Drummond)傳奇,還有不少約翰·布肯創作的理查德·漢尼(Richard Hannay)故事。他的天才之處在於,把這些老趕掉牙的冒險重新包裝,適應戰後的英國文學時尚……邦德就是噴氣機時代的鬥牛犬德拉蒙德。
邦德和M在《諾博士》發生摩擦,這在邦德小說中尚屬首次。起因是邦德差點被《俄羅斯之戀》中蘇聯女特工羅莎·克萊布殺害,[29]M下令邦德更換配槍執行類似度假的任務,但邦德對此非常不滿[30]。多年後親自投身邦德小說創作的作家雷蒙德·本森(Raymond Benson)認為,M在《諾博士》中最為專橫,不但逼邦德更換配槍,還強迫他去執行兩人公認的首次「輕鬆」任務[31]。
邦德經典小說共有三名女主角曾遭強姦,除《諾博士》的亨妮查爾·萊德爾外,另外兩人分別是《金剛鑽》的蒂芙尼·坎絲(Tiffany Case),以及《金手指》的普茜·嘉蘿爾[32]。邦德遇到的女人通常在某方面與眾不同[32],傑里米·布萊克(Jeremy Black)認為這正是邦德幫助甚至挽救她們的機遇來源[33]。所有邦德女郎都存在某種缺陷,例如萊德爾就因強姦導致鼻子破損[34][注 3]。文化史學家珍妮特·伍拉科特(Janet Woollacott)和托尼·貝內特(Tony Bennett)認為,萊德爾是很不尋常的女人,但與其他邦德女郎一樣「看似平等,但依然只是(邦德的)附屬品」[35]。書中萊德爾的臀部類似男子,作者的朋友諾埃爾·科沃德對此表示,「我對書中就這麼明目張胆宣稱亨妮查爾的屁股像男孩有點吃驚。我知道大家都已變得更寬容,但老兄,這麼寫真的好嗎?」[36]
弗萊明書中的反派不是階級敵人,而是以種族或奇形怪狀的外表區分……此外,英國的反派不但是外國人,連僕人和雇員也都是一樣……這種種族傾向不但反映戰間期歷險文學作品——如約翰·布肯的小說——的顯著主題,也在大範圍的文學文化中存在。
傑里米·布萊克:《詹姆斯·邦德的政治》[37]
與過去和未來邦德的許多對手一樣,諾博士的身體頗為異常[38]。他身高一米九八,兩手由鋼鉗取代,心臟在軀幹右側[29][39],邦德稱他就像「灰色錫箔包裹的巨大有毒蠕蟲」[40]。本森覺得諾博士的邪惡形象頗為成功[29],是《太空城》雨果·德拉克斯(Hugo Drax)亮相後的邦德小說最佳反派[41]。《時代雜誌》覺得諾博士是「現代虛構作品中比較令人難忘的人物」[42]。
庫洛是弗萊明眼中理想的黑人形象,源自他對牙買加人的良好印象:「充滿善意,開朗而幽默」[43]。但是,邦德與庫洛的良好關係是以雙方都將邦德視為上等人為基礎[44][45]。作者對此表示,兩人就像蘇格蘭人和頭上的飾物,不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40]。溫德認為書中庫洛的情節看似和善有禮,但那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實在令人難堪,令讀者暈暈欲睡[19]。
Remove ads
風格
弗萊明在《俄羅斯之戀》嘗試不同尋常的敘事結構,邦德直到第11章才出場[46][注 4]。但他還是更習慣20世紀初驚悚小說家的慣常風格[注 5],這種風格在《諾博士》中回歸[20][注 6],所以小說中的反派更顯傳統,類似偵破小說黃金時代的智慧型「紳士惡棍」[20],書中犧牲人物發展和情節深度追求動作場面[47]。
本森將小說章節末尾用於吸引讀者繼續觀看下一章的懸念設定稱為「弗萊明式收尾」[49]。在他看來,《諾博士》的章節比之前小說長,作者利用「弗萊明式收尾迅速推進情節」[50]。文化史學家傑里米·布萊克覺得本作節奏前後不一致,但整體還是很滿意[51]。溫德認為書中情節混亂,但就算重複欣賞也能獲得巨大樂趣[52]。
《諾博士》情節不夠豐滿甚至有些生硬……主要問題在於想象未必能用文字順利表達。
伊恩·弗萊明[53]
弗萊明在書中採用耳熟能詳的品牌和日常生活細節營造現實感[7][54],作家金斯利·艾米斯把這種手段稱為「弗萊明效應」[55]。他還指出,弗萊明以極富想象力的手段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信息,從而讓邦德的世界無處不在並置身某種現實框架內,或者至少可以說與現實平衡[56]。作家兼新聞工作者馬修·帕克(Matthew Parker)稱讚《諾博士》是最奇妙、最哥特風格且最戲劇化的邦德小說,覺得這應該是作者有意為之[53],布萊克覺得諾博士的地下巢穴情節比較空洞和怪誕[51]。雷蒙·錢德勒認為小說的核心不只是和幻想沾邊,而是完全建立在幻想的基礎上,「伊恩·弗萊明的想象完全沒有限制」[57]。弗萊明曾於1963年撰文指出,他筆下的幻想大都是以事實為依據,「基本不大可能發生,但還不至於絕對不可能」[58]。
Remove ads
主題
兩大主題貫穿《諾博士》始終:權力的意義,以及友誼和忠誠的概念。許多邦德小說都有007和反派談論權力意義的情節。諾博士就認為確保權力就必須保護隱私,維護他對蟹礁島的主權。他引述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首要原則為論據,注意保有可靠的運作基地。[50]文學分析家勒羅伊·潘尼克(LeRoy L. Panek)在檢視20世紀英國諜報小說的著作中指出,《諾博士》已經從強調團體或民族轉變成注重個人智慧與組織能力[20]。布萊克指出,書中美方資產受蘇聯威脅,但卻是靠英國特工化解,書尾再度強調同樣觀點,現代英國戰艦裝載英國軍人趕赴蟹礁島[59]。在布萊克和帕克看來,書中展示英國實力而且沒有美國協助,意在把大英帝國描繪成經久不衰的強國[60][59]。
友誼和忠誠的概念也是《諾博士》重要主題。邦德和開曼群島居民庫洛都把對方當成真正的朋友,克里斯多夫·林德納(Christoph Lindner)認為庫洛是邦德「必不可少的盟友」[61],早在《生死關頭》就曾幫助邦德;本森覺得兩人間不存在種族歧視[29],邦德的確對庫洛的死感到懊悔和悲痛[50]。
Remove ads
出版和反響
1958年3月31日,喬納森·凱普出版社(Jonathan Cape)在英國發行《諾博士》精裝本[62]。1960年2月,Pan圖書出版社在英國發行小說平裝本,這年結束前就售出11.5萬餘本[63]。1958年6月,小說通過麥克米倫出版公司亮相美國市場[64]。1962年同名改編電影上映,帶動原著銷量大增,電影發行七個月後就售出150萬本[65]。1964年,《諾博士》在《法國晚報》連載,帶動法國邦德小說銷售,全年前六本小說的法語版共售出48萬本[66]。此後小說除多次再版精裝本和平裝本外,還翻譯成多種語言且從未絕版[67]。
《諾博士》是弗萊明首部在英國惡評如潮的小說[68],其中又以保羅·約翰遜在《新政治家》發表的《性、勢利和性虐待》措辭最強烈,首先就是當頭一棒:「這無疑是我看過最污穢的書」,還稱「看到三分之一時就不得不克制把書丟掉的強烈衝動」[1]。他承認邦德代表「某種重要社會現象」,這種現象涉及書中三大要素,都體現英語文學非常不健康的一面,所以不是優點而是缺點:學生霸凌形成的虐待狂、迷茫青少年對性行為機械而直接的渴望,以及郊區成年人士的殘暴和貪婪。約翰遜眼中的《諾博士》根本一無是處:「弗萊明先生毫無文學技巧,書籍結構混亂,所有情節都很生硬,隨後又消逝得無影無蹤」。[1]
《觀察家報》刊登莫里斯·理查森(Maurice Richardson)的評論,稱《諾博士》就是「施虐與受虐免費奉送再加上大章魚」[70]。《曼徹斯特衛報》刊登文章認可約翰遜的《性、勢利和性虐待》,特別是「自身利益的邪惡……邪教」之說,意指邦德享受各種品牌或定製商品,但文章不認可約翰遜宣稱小說代表道德淪喪的說法,「我們應當感謝弗萊明先生以安全可控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現代人是多麼敏感和脆弱」[71]。1958年4月,弗萊明致信《曼徹斯特衛報》,針對該報和《二十世紀》發表的評論為自家作品辯護。他一定程度上承認邦德的雪茄、食品等都非常獨特,脫離現實生活,但覺得有必要為人物增加戲劇化的道具[69],如雞尾酒、飲食等。他對評論界認為這些東西庸俗感到遺憾,覺得大家完全可以理解成「邦德只是不想吃殘羹剩飯」[69]。
菲利普·斯蒂德(Philip Stead)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發文,覺得小說雖顯過分華麗[72],但整體表現依然令人滿意,能力稍有不及的作家根本不可能做到[72]。《星期日泰晤士報》刊登雷蒙·錢德勒的評論,稱讚弗萊明在第一章對金斯敦殖民地的描寫堪稱大師。錢德勒欽佩弗萊明的文筆「步調敏銳,無需仔細驗證伊恩·弗萊明的創作,他會把結果準確呈現給你」。[57]
《時代雜誌》認可針對作者和小說的批評意見,但依然認為《諾博士》堪稱佳作,「或許部分讀者會對小說不以為然,但正如艾茲拉·龐德對《北回歸線》的經典評述所言:『至少值得一看』」[42]。弗萊明的傳記作者約翰·皮爾森(John Pearson)聲稱,《紐約時報》評論員安東尼·布徹(Anthony Boucher)堪稱「徹頭徹尾的反邦德兼反弗萊明狂熱分子」[73]。皮爾森再度譴責弗萊明的作品,自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難以理解為什麼會有部分人士如此欽佩伊恩·弗萊明的童話故事」[74]。本森認為,布徹的評論才是真正的長篇大論[75],比如最後總結如此措辭:《諾博士》就像把用八千字就能講完的故事拖出八萬字,如果講究創意的話八百字足矣[74]。
《華盛頓郵報》的格蘭迪·庫利根(Glendy Culligan)稱讚《諾博士》短小精悍,「足以轟動大英帝國」[76]。他自認很喜歡本書,「如果這也算有病的話,各位,咱就有病又能怎樣。」詹姆斯·桑多(James Sandoe)在《紐約先驅論壇報》(The New York Herald Tribune)刊發書評高度評價《諾博士》是「十年來最巧妙大膽、令人眼花繚亂的驚悚小說,而且親自閱讀比聽人評述還好得多」[75]。
西蒙·溫德認為本書情節發生在牙買加,所以很可能是最引人入勝的邦德小說,「最輕鬆,最自信,但也最窮凶極惡」[19]。潘尼克指出,弗萊明明知他對牙買加的看法已經過時,但他很有信心,知道情節迅速展開後這根本不算什麼,就像小說中的女王俱樂部毀於獨立鬥爭一樣[77][注 7]文化史學家邁克爾·丹寧(Michael Denning)指出,大英帝國在現實生活中早已是明日黃花,反映到《諾博士》裡就是承認帝國終結,進而為小說增添「末日感」[79]。
Remove ads
改編
1958年3月19日,《每日快報》開始連載《諾博士》,同年4月1日收尾[62][80]。1960年5至10月,小說又改編成連環漫畫並通過該報全球同步發行。漫畫由彼得·奧唐奈(Peter O'Donnell)創作,約翰·麥克盧斯基(John McLusky)繪圖,[81]後於2005年與《金剛鑽》和《俄羅斯之戀》的連環漫畫集結成選集,由泰坦圖書(Titan Books)出版[82]。1962年,小說更名《惡夢島裸女》(Nude Girl of Nightmare Key)在美國男人雜誌《雄鹿》(Stag)連載[83]。
1962年,艾伯特·布洛克里和哈里·薩爾茲曼(Harry Saltzman)製片、特倫斯·揚導演的同名電影上映,是Eon製片公司首部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肖恩·康納利扮演邦德,約瑟夫·懷斯曼(Joseph Wiseman)飾諾博士,烏蘇拉·安德斯詮釋亨妮查爾·萊德爾[84]。電影大致架構與小說相同,但有部分情節不符,片中的諾博士是虛構犯罪組織魔鬼黨特工,島上要塞採用核動力;片尾諾博士是被反應堆冷卻劑淹死[85]。2008年5月,小說改編的劇作在BBC廣播四台上演,托比·斯蒂芬斯飾演邦德[注 8],大衛·蘇切特扮演諾博士[87]。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