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諾因加默集中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诺因加默集中营
Remove ads

諾因加默集中營(德語:Konzentrationslager Neuengamme) 是建於1938年的納粹集中營,位於德國漢堡附近的諾因加默,在1938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運作,估計總共106,000名囚犯中超過一半死亡。[1] 在戰爭結束後英國軍隊使用集中營拘留親衛隊的部隊。在1948年至2003年間,漢堡當局將諾因加默集中營設為監獄。現在集中營己成為紀念館以紀念死去二戰時被納粹殺害的囚犯。[2]

事实速览 諾因加默, 位置 ...
Remove ads

囚犯生活

Thumb
囚犯睡在簡單的木床

生活條件

囚犯全年在各種天氣條件下都只能穿着條紋西褲、夾克和帽子。他們會得到少量及不足食的食物包括大麥麵包。囚犯看見警衛時必須立正取下帽子敬禮。[3]

工作任務

為了應德國軍隊武器的需求,囚犯被迫在缺乏食物及護理下進行過度繁重的勞動。囚犯遍布德國北部約80個小型營地。至少有50,000人在不人道的情況下勞動,包括營養不足,極差的衛生條件,普遍的疾病以及被暴力對待。[4][5]

集中營的工作主要是的生產,及建造運河運送磚塊。囚犯用不足的工具挖掘泥炭土壤,無論天氣條件或他們的健康狀況如何。[4]從1942年開始,幾個武器生產商(如卡爾·瓦爾特公司布洛姆-福斯公司)在諾因加默集中營附近建立設施並使用囚犯為其工作。[6][7]

受害者

囚犯來自28個國家,也有來自當地的猶太社區,[4]共產主義者同性戀者妓女吉普賽人耶和華見證人戰俘和其他許多受迫害的群體,其中也包括少量在中國行動中被蓋世太保抓捕的中國人。10.6萬名囚犯,幾乎有一半死亡。[8][9]20400名受害者的名字,在諾因加默的紀念館列出。事實上,估計有26,800名受害者死在那裡,而在集中營運作最後幾天和德軍撤離時約有17000人死亡。[10]至少42,900名受害者的死亡可以得到驗證。[11]

更多信息 國家, 男性 ...
Thumb
記念諾因加默集中營中死囚的雕塑
Thumb
在諾因加默集中營原址附近的紀念碑
Remove ads

營地人事

諾因加默並無常駐的黨衛隊女性人員。女性看守則在此接受訓練後,分派至其所屬的女性外營地。許多黨衛隊女性看守已知姓名,包括凱特·貝克(Käthe Becker)、埃爾娜·迪克曼(Erna Dickmann)、約翰娜·弗洛因德(Johanna Freund)、安格莉卡·格拉斯(Angelika Grass)、分隊指揮官洛尼·古岑特(Loni Gutzeit,囚犯們在她於漢堡-萬茨貝克服務期間稱她為「萬茨貝克之龍」)、葛楚德·海澤(Gertrud Heise)、弗里達·伊格納托維茨(Frieda Ignatowitz)、格楚德·默勒(Gertrud Möller,亦曾於博伊岑堡外營服役)、洛特·約翰娜·拉特克(Lotte Johanna Radtke)、首席女看守安娜米·馮·德·許爾斯特(Annemie von der Huelst)、以及英格·瑪加·瑪戈特·韋伯(Inge Marga Marggot Weber)。這些女性後來多數被分派至德國北部各地的女性外營地服役。目前已知有女性看守曾派駐於博伊岑堡布倫瑞克黨衛隊騎術學校、漢堡-薩塞爾、漢堡-萬茨貝克、赫爾姆施泰特-本多夫、朗根霍恩新格拉本歐巴海地薩爾茨韋德爾、以及下呂斯(或作 Vuterluss)等地的諾因加默外營地。僅有少數人因戰爭罪行而被審判,其中包括在新格拉本營地擔任六位女性看守之一的安內莉澤·科爾曼(Anneliese Kohlmann),[12],以及曾在奧本海德營地擔任高級女看守(Oberaufseherin)的葛楚德·海澤[13][14]

諾因加默的行政由黨衛隊突擊領袖阿方斯·本特萊(Alfons Bentele,1942年9月-1943年3月)負責。阿爾弗雷德·特熱賓斯基(Alfred Trzebinski,1902年-1946年)為諾因加默各外營地的黨衛隊醫官。多數黨衛隊官員直接接觸囚犯,並於日常中持續進行騷擾與虐待。在諾因加默,設有三至四支衛兵部隊組成衝鋒營(Sturmbann),負責看守主營與外出勞動隊。囚犯營房以鐵絲網圍繞,夜間通電。

集中營指揮官(德語:Lagerführer)負責整個諾因加默集中營系統的總管工作。[15] 諾因加默僅有三位正式指揮官,在此任職期間合計管理過約4,500名黨衛隊成員,某些時期同時最多有500名官員駐紮。

作為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外營地期間,諾因加默的指揮官如下:

埃里希·弗羅姆哈根(Erich Frommhagen,自1933年5月起為黨衛隊成員,編號73754)於1940年初擔任諾因加默指揮官的副官,於1945年3月17日陣亡。

成為獨立集中營後,指揮官如下:

  • 黨衛隊上尉 馬丁·戈特弗里德·魏斯(1940年6月-1942年9月),其副官為卡爾-弗里德里希·赫克爾(Karl-Friedrich Höcker)。
  • 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馬克斯·保利(1942年9月-營地解放止),其副官自1943年5月起為卡爾·托措爾(Karl Totzauer)。
Remove ads

紀念

諾因加默集中營戰後曾成為拘留營和監獄。第一座紀念碑建於1953年,隨後的紀念牆在1965年建成。展覽大樓建於1981年,在接下來的幾年紀念館逐步擴大。1989年,漢堡市政府決定,建於1950年和1970年的兩座監獄及懲教設施應搬遷。它們分別於2003年及2006年關閉,使紀念和文獻館可以建在前囚犯的營房。新的紀念館在2005年5月4日集中營解放60週年開幕。[16]紀念館佔地50公頃,包含15幢建築物,使它成為德國最大的紀念館之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