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譚平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谭平山
Remove ads

譚平山(1886年9月28日—1956年4月2日),原名譚鳴謙,又名譚彥祥誠齋,別聘三,男,漢族廣東高明人,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之兼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事实速览 譚平山, 性別 ...
Remove ads

生平

譚平山1886年出生於廣東省高明縣一個裁縫家庭。1905年,考入廣州兩廣優級師範學校。畢業後到雷州中學任教並參加同盟會。1917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當時為抗議二十一條的學生先到東交民巷使館區遊行,後到許多政府要員居住的新華門靜坐,隨後部分學生湧進負責簽約的交通部長曹汝霖位於趙家樓的私宅,並放火焚燒。警方到場一共逮捕了三十二人,譚平山為其中之一。

1920年回廣東創建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任中共廣東支部書記。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委員。在中共四大繼續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農民部長。

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並被任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1926年5月,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通過《整理黨務案》,譚平山離職國民黨組織部長,由蔣介石繼任。1927年3月任武漢國民政府委員兼農民部部長。

1927年8月參與領導南昌起義,被推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後曾以國民政府委員長名義對外。起義軍南下途中,介紹賀龍加入中國共產黨。南昌起義失敗後流亡香港。11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因張國燾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茲狀告,稱其為左傾冒險,導致南昌起義失敗,在其缺席情況下被開除黨籍。1930年8月回上海參與組織第三黨,因與鄧演達有矛盾,退出活動,然後離開上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譚主動從香港回國,到武漢請戰,受到蔣中正接見。1938年4月9日,中央監察委員會恢復其中國國民黨黨籍[1],歷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日戰爭勝利後,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1941年2月58歲時與孫蓀荃結婚,主婚人為王世傑。1948年1月在香港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主席團常務委員和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等職。1954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2月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3月當選為民革中央副主席。同年4月2日零時20分在北京逝世[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