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貝內文托

義大利市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貝內文托義大利語Benevento)是位於義大利南部坎帕尼亞大區貝內文托省的一個城市。貝內文托是貝內文托省的省府所在地。

事实速览 貝內文托, 國家 ...

歷史

古典時期

Thumb
貝內文托的羅馬劇場

貝內文托(古稱馬萊文圖姆)是薩莫奈地區的主要城市之一,位於阿庇亞大道上,位於卡普阿以東51公里(32英里),坐落在卡洛爾河(今卡洛雷河)畔。關於該城最初屬於哪個部落,存在一些分歧:老普林尼明確將其歸屬於希爾皮尼人,而李維的表述則較為模糊,托勒密則認為該城屬於薩莫奈人,與希爾皮尼人不同。所有古代作家都一致認為它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加伊烏斯·朱利葉斯·索利努斯拜占庭的斯特凡努斯將其起源歸功於狄俄墨得斯——這一傳說似乎被該城居民所接受,在普羅科匹厄斯時代,他們假裝展示卡呂冬野豬的獠牙,以證明其血統。相反,塞克斯圖斯·龐培烏斯·費斯圖斯(參見《奧索尼安》)則認為該城是由奧松建立的,奧松是奧德修斯喀耳刻的兒子,這一傳說表明,在被薩莫奈人征服之前,該城是一座古老的奧松城市。它首次在歷史上作為薩莫奈城市出現,而且必定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地方,因為羅馬人在與薩莫奈人的前兩次戰爭中並未冒險進攻它;然而,它似乎在第三次薩莫奈戰爭中落入羅馬人之手,儘管確切的狀態尚不清楚。

公元前274年,當伊庇魯斯的皮洛士在一場在其附近地區進行的大戰中被羅馬執政官馬尼烏斯·庫里烏斯·登塔圖斯擊敗時,貝內文托無疑處於羅馬人的控制之下。六年後(公元前268年),他們進一步試圖通過在那裡建立一個擁有拉丁權利的羅馬殖民地來確保對該地的占有。正是在這個時候,該地首次被稱為貝內文圖姆(Beneventum),此前它被稱為馬萊文圖姆(Maleventum),羅馬人認為這個名字帶有不吉利的預兆,於是將其改為一個寓意更為吉祥的名字。[12]很可能,該地在奧斯坎語或薩莫奈語中的名字是馬洛伊斯(Malois)或馬列伊斯(古希臘語為Μαλιéis),馬萊文圖姆(Maleventum)就是從這些名字派生出來的,就像阿格里真托(Agrigento)是從阿克拉加斯(Acragas)派生出來的,塞利農圖姆(Selinuntium)是從塞利努斯(Selinus)派生出來的(其遺址位於現在的塞利農特)一樣。

作為羅馬殖民地,貝內文圖姆似乎很快成為了一個繁榮的地方;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由於其靠近坎帕尼亞和作為堡壘的實力,羅馬將軍多次將其作為重要據點。在其附近發生了戰爭中最具決定性的兩次行動:貝內文圖姆戰役(公元前214年),迦太基將軍漢諾被提比略·格拉庫斯擊敗;公元前212年,羅馬執政官昆圖斯·富爾維烏斯·弗拉庫斯(Quintus Fulvius Flaccus)突襲並占領了漢諾營地,他在那裡積累了大量的玉米和其他物資。儘管領土不止一次被迦太基人夷為平地,但它仍然是公元前209年能夠並願意為繼續戰爭提供所需兵力和資金的18個拉丁殖民地之一。在同盟者戰爭期間沒有提到它,儘管它似乎躲過了當時降臨在薩莫奈許多城市的災難;在羅馬共和國末期,貝內文托被描述為意大利最富裕、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後三頭同盟下,其領土被三巨頭分配給他們的退伍軍人,隨後奧古斯都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殖民地,他通過增加加烏迪烏姆(現在的蒙特薩爾基奧)的領土大大擴大了其領土。尼祿在那裡定居了第三個殖民地,當時被稱為康科迪亞;因此,在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統治時期的銘文中,發現了「科洛尼亞·尤利亞·奧古斯塔-康科迪亞·費利克斯·貝內文圖姆」的頭銜。現存的遺蹟和銘文充分證明了它在羅馬帝國時期的重要性和繁榮狀況;毫無疑問,在那個時期,它是希爾皮尼的主要城市,可能就在卡普亞旁邊,是意大利南部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城市。對於這種繁榮,無疑部分歸功於它在阿庇亞大道的地位,就在這條大道的兩個主要分支或分支的交界處,後來被稱為圖拉真道,從那裡經阿埃庫姆·圖蒂庫姆(現在的阿里亞諾-伊爾皮諾)進入阿普利亞;另一個是由阿埃克拉努姆到維努西亞(現在的韋諾薩)和塔倫圖姆(現在的塔蘭托)。貝內文圖姆鑄造的硬幣數量也證明了它的財富。賀拉斯在從羅馬到布倫杜西姆(現在的布林迪西)的旅程中提到了貝內文圖姆。由於同樣的情況,羅馬皇帝多次來訪,其中特別記錄了尼祿、圖拉真和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的訪問。

這可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羅馬元老院和人民在那裡建造了凱旋門圖拉真拱門,並由建築師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於114年建造。圖拉真拱門是坎帕尼亞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建築之一。它重複了羅馬廣場上提圖斯凱旋門的樣式,上面有圖拉真生平和統治功績的浮雕。其中一些雕塑保存在大英博物館。歷屆皇帝似乎都授予了這座城市領土,並建造了各種公共建築,或者至少命名了這些建築。出於行政目的,它最初與希爾皮尼的其他地區一起被納入奧古斯都第二區,但後來被併入坎帕尼亞,並置於該省執政官的控制之下。其居民被納入斯泰拉蒂納部落。貝內文圖姆的重要性一直持續到帝國末期,儘管在哥特戰爭期間被托提拉占領,牆壁被夷為平地,但不久後,它們以及公共建築都得到了修復;保祿執事稱其為一個非常富裕的城市,也是周邊所有省份的首府。

貝內文圖姆似乎確實是一個文學修養很高的地方;它是盧修斯·奧比略斯·普皮盧斯的出生地,在搬到羅馬之前,他長期在家鄉教書,並被他的同鄉們尊重並塑造雕像;而現有的銘文記錄了另一位語法學家魯蒂留斯·埃利安努斯以及演說家和詩人所獲得的類似榮譽,顯然這些榮譽只屬於當地名人。

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貝內文圖姆領土非常廣闊。在西面,除了城鎮本身,它還包括加烏迪姆;它向北延伸到塔馬魯斯河(現在的塔馬羅河),包括帕戈韋伊阿諾村,正如我們從銘文中了解到的那 樣,該村在古代被稱為帕戈維亞努斯;東北部由埃庫姆-圖蒂庫姆鎮(現為聖埃柳特里奧村,位於阿 里亞諾-伊爾皮諾和米斯卡諾自由堡之間)組成,東部和南部與埃克拉努姆(現為[[米拉貝拉埃 克拉諾]])和阿貝利努姆(今為阿韋利諾)的領土接壤。銘文為我們保留了幾個依賴貝內文圖姆 的村莊的名字,但他們的遺址無法確定。

該市最古老的硬幣上刻有「Malies」或「Maliesa」的銘文,這些銘文被認為屬於薩莫奈人或前馬萊文圖姆。帶有「BENVENTOD」銘文的硬幣(Beneventor-um的一種古老的拉丁語或薩莫奈語形式)一定是在它成為拉丁殖民地後鑄造的。

Remove ads

貝內文托公國

在被托提拉洗劫並夷為平地後不久(545年),貝內文托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倫巴第人公國的所在地。[1] 貝內文托公國的建立情況存在爭議。倫巴第人早在完全征服波河流域之前就存在於意大利南部:該公國將於576年由佐托領導的一些士兵建立,獨立於倫巴第國王。

佐托的繼任者是弗留利公國的阿雷奇斯一世(卒於640年),他占領了卡普阿和克羅托內,洗劫了拜占庭的阿馬爾菲,但未能占領那不勒斯。在他統治之後,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南部只剩下那不勒斯、阿馬爾菲、加埃塔、索倫托、卡拉布里亞的尖端和普利亞的濱海城市。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貝內文托通過征服為羅馬-拜占庭公爵增加了一些領土,但現在主要的敵人是北方的倫巴第王國本身。利烏特普蘭德國王多次介入,將自己的候選人強加給王國的繼承人;他的繼任者拉特基斯宣布斯波萊托和貝內文托公國為外國,未經王室許可不得旅行。

隨着773年倫巴第王國的崩潰,阿雷奇斯二世公爵在新的法蘭克帝國下被提升為親王,以補償他的部分領土被轉移回教皇國

774年11月,貝內文托公爵阿雷奇斯二世在加冕為親王后,立即決定派遣貝內文托-科爾蒂薩尼和巴卡里家族的成員占領鄰近莫利塞大區比費爾諾河中心地區,尋求擴大他們的政治統治地位。[2]

貝內文托被一位編年史家譽為倫巴第首都失守後的「第二個帕維亞」——蒂契努姆-格米努姆。這個公國是短暫的:851年,薩萊諾西康努夫的統治下脫離,到9世紀末,卡普阿也獨立了。貝內文托在891年至895年間再次被拜占庭帝國統治。

Thumb
公元1000年左右的意大利,貝內文托公國以淡粉色表示

所謂的小倫巴第地區最後一次由Pandolfo Testa di Ferro(鐵頭潘杜爾夫)公爵統一,他從貝內文托和卡普阿的基地擴大了對意大利南部的廣泛控制。在他去世(981年3月)之前,他還從奧托一世皇帝那裡獲得了斯波萊托公爵的頭銜。然而,貝內文托和薩萊諾都背叛了他的兒子和繼承人潘杜爾夫二世。

11世紀的前幾十年,意大利南部又出現了兩位德國統治者:亨利二世,於1022年征服了卡普阿和貝內文托,但在圍攻特羅亞失敗後返回。康拉德二世在1038年獲得了類似的結果。在這些年裡,三個州(貝內文托、卡普阿和薩萊諾)經常發生局部戰爭和爭端,這有利於諾曼人僱傭兵崛起為整個意大利南部的統治者。其中最偉大的是羅貝爾·吉斯卡爾,他在1047年亨利三世皇帝首次授權征服貝內文托後,於1053年占領了貝內文托,當時潘杜爾夫三世和蘭杜爾夫六世對他關閉了大門。這些親王后來被驅逐出該市,然後在教宗未能從吉斯卡爾手中保衛該市後被召回。這座城市於1077年落入諾曼人之手。在1081年之前,它一直是教宗的城市。

教宗國統治

Thumb
中世紀的貝內文托

貝內文托在亨利三世皇帝將其割讓給良九世時和平地移交給教宗,以換取教宗同意建立班貝格教區(1053年)。貝內文托大主教蘭杜爾夫二世推動了改革,但也與諾曼人結盟。他被罷免了兩年。貝內文托是教皇在意大利南部世俗權力的基石。教宗任命牧師進行統治,他們坐在一座宮殿裡,公國一直是教宗的財產,直到1806年,拿破崙將其授予他的部長塔列朗,並授予其主權親王的稱號。塔列朗未能真正安定下來統治他的新公國;1815年,貝內文托回歸教宗國統治。1860年併入意大利王國。[1]

幾位教宗親自訪問了貝內文托。1128年,何諾二世試圖邀請西西里島的魯傑羅二世進城討論和平條款,但魯傑羅拒絕進城,因為他覺得城裡不安全。於是,兩人在貝內文託附近的一座橋上見面。僅僅一年後,這座城市反抗教宗的統治,何諾不得不乞求魯傑羅的幫助。[3]

1130年,安那克勒圖二世聽說他的對手依諾增爵二世在北方獲得認可後,從羅馬逃往貝內文托的安全地帶。[3]:34-35當安那克勒圖任命魯傑羅為西西里島國王時,他授予魯傑羅徵召該市公民服兵役的權利,儘管該市本身仍處於教宗統治之下。[3]:36-38這一聲明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應,因為市民們開始擔心這座城市即將被併入新成立的王國。因此,當魯傑羅對卡普阿的羅貝爾二世採取行動並開始內戰時,貝內文托站在羅貝爾一邊,將安納克勒圖的支持者趕出了這座城市。[3]:42-43

1266年,西西里島的曼弗雷迪貝內文托戰役中與安茹的查理作戰時喪生。[1]

Remove ads

意大利統一之後

意大利統一後,貝內文托成為新成立的貝內文托省的省會,該省包括以前屬於已解散的兩西西里王國(至尊親王國、莫利塞、拉沃羅地區、卡皮塔納塔)的領土。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該城市經歷了相當大的擴張和現代化;當地經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農業部門(特別是煙草和穀物的種植)與不斷發展的糖果、機械、蒸餾酒、木材和制磚業相結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貝內文托在羅馬和普利亞之間的鐵路交通中的關鍵地位導致該市在1943年夏天遭到同盟國空軍的猛烈轟炸。這些襲擊造成2000人死亡,40,000人口中有18,000人無家可歸,並導致城市一半地區被毀。[4]鐵路和工業區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但老城區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大教堂幾乎完全被毀,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完成重建。在卡西比爾停戰協定後被德國人短暫占領,貝內文托於1943年10月2日被盟軍解放。

戰爭結束四年後,即1949年10月2日,貝內文托遭到卡洛雷伊爾皮諾河洪水的嚴重襲擊。

在20世紀50年代,貝內文托主要由君主主義者或MSI市長統治,然後由基督教民主黨統治了三十年(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此期間,公共部門大幅增長,成為該省許多居民的主要就業來源;該市的人口也在不斷增長,導致建築熱潮有些失控。近年來,在老城區中心開展了幾個城市更新項目,貝內文托已成為桑尼奧大學和幾個研究所的所在地。

Remove ads

猶太人歷史

銘文證據表明,至少從五世紀開始,貝內文托就存在一個猶太社區[5]在10世紀,猶太旅行家阿希馬茲·本帕爾提爾描述了貝內文托的猶太社區以及意大利南部的其他城鎮。帕爾提爾的一位親戚在鎮上建立了一個葉史瓦,他的大部分家人居住在貝內文托。1065年,貝內文托親王蘭杜爾夫四世強迫一些猶太人皈依基督教,這受到了教宗歷山二世的譴責。猶太旅行家圖德拉的本傑明於1159年或1165年訪問了貝內文托,描述了居住在該市的200個猶太家庭。在教宗統治下(與意大利南部其他地區不同),貝內文托的猶太社區並沒有像1541年意大利南部大多數其他猶太社區那樣被驅逐。[5]然而,他們在1569年晚些時候在教皇保祿四世的統治下被驅逐出該鎮。[5]1617年,猶太社區獲准重新定居,但13年後因被指控在井中投毒而再次被驅逐。[5]之後,貝內文托沒有有組織的猶太社區。然而,一個無組織的猶太社區仍然存在。近年來,一些以色列猶太人偶爾會面臨反猶主義事件。

Remove ads

地理

這座城市位於坎帕尼亞的阿彭寧內陸,在兩條河流的交匯處:卡洛雷伊爾皮諾河沃爾圖諾河的支流,和薩巴托河,流入卡洛雷河,位於市中心西部的潘塔諾地區。第三條河,塔馬羅河,在瓦倫蒂諾橋的高處,在同名的工業區流入卡洛雷河。

這座城市所覆蓋的領土相當多變:事實上,中心位於山谷中間的一座平緩的山丘上,而一些區域則位於周圍的其他支柱上。市鎮地區的平均海拔為135米,最低為80米,最高為495米,相當於415米的落差。城市地區的地質基礎由阿里亞諾單位(起源的上新世的碎片形成)組成,其中覆蓋着洪水和火山沉積物(後者與坎帕尼亞大區火山噴發有關)。

人口中心位於一個被高地包圍的大盆地;在西部,尤其是在維圖拉諾山谷之外,是塔布爾諾山脈:從城市看來,它的山峰描繪了一個伸展的女性的形狀,被稱為「睡覺的桑尼奧」。從城市的最高處,還可以看到穆特里亞山,西北部的馬泰塞山,西南部的帕爾泰尼奧山和阿韋拉山,以及東部的達烏尼亞山脈附屬的阿里亞諾山峰。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15年的統計,貝內文托(當時有超過6萬居民)處於135,426居民的地方系統的頂端,分為30個 市鎮,全部位於省內。

外籍人口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居住在該市的外國人為2134人,占人口的3.7%。最常見的國籍是:

  • 烏克蘭: 441
  • 羅馬尼亞: 397
  • 尼日利亞:220
  • 中國: 127
  • 摩洛哥:103

方言

除了意大利語之外,貝內文托還有一種屬於坎帕尼亞方言群的方言。

旅遊

貝內文托市內有圖拉真拱門雷托里城堡貝內文托聖巴爾多祿茂宗徒聖殿貝內文托聖母都主教座堂恩寵聖母聖殿古羅馬劇場政府宮上智堂等眾多名勝古跡。

Thumb
貝內文托

古羅馬時期

圖拉真拱門

Thumb
圖拉真拱門

貝內文托在古典時代的重要性得到了它所擁有的許多古代遺蹟的證明,其中最著名的是114年羅馬元老院和人民為紀念圖拉真而建造的凱旋門,上面有與其歷史有關的重要浮雕。這座建築被圍牆包圍,標誌着皇帝為縮短從羅馬到布林迪西的道路而修建的圖拉真道在貝內文托的入口。浮雕展示了圖拉真的民事和軍事行為。拱門的很大一部分裝飾着淺浮雕場景:特別是指向城鎮的柱子代表了和平與軍事場景。拱門的兩面在浮雕的排列上是相同的。浮雕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是幻想,在主題和處理上也主要是傳統和裝飾性的,這一點乍一看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們明確地指的是圖拉真一生的實際事件和行為,圖拉真的肖像,有時缺少頭部,除了兩個外,其他都出現在其中,其中一個是所有拱門上唯一有嚴重缺陷的。[6]這座紀念碑的高度為15.6米(51英尺),拱門高8米(26英尺),由石灰岩和大理石覆蓋而成。拱門在中世紀被放置在城鎮的圍欄區,以代表奧雷亞門,因為它的比例合理,雕塑裝飾豐富而卓越。[6]

其他建築

保存完好的古代劇院,毗鄰大教堂和阿爾薩門。這座宏偉的建築由哈德良建造,後來由卡拉卡拉擴建。這證明了不同的希臘傾向的存在,與圖拉真時代以前的藝術相反。劇院朝向塔布諾,直徑90米(300英尺),最多可容納10,000名觀眾;它上面覆蓋着用石膏和馬賽克裝飾的彩色大理石。18世紀,在半圓形建築的一端建造了聖母瑪利亞教堂。考古學家Almerico Meomartini在19世紀末承諾進行修復,但工程直到1957年才結束;從那時起,劇院就用於戲劇、舞蹈和歌劇表演。但大理石覆蓋物的一部分已經丟失;直到今天,洞穴、風景和前兩個拱門都倖存了下來。

在一些舊房子裡里可以看到許多銘文和古代碎片。1903年,在圖拉真拱門附近發現了伊西斯神廟的地基,並發現了許多屬於它的埃及和希臘羅馬風格的精美雕塑碎片。它們顯然被用作城牆的一部分的基礎,663年,由於擔心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二世的襲擊,城牆被重建,神廟被聖巴爾巴斯主教下令摧毀,以提供必要的材料。

上智堂

上智堂是一座建於公元760年的圓形倫巴第建築,比例較小,是倫巴第宗教建築的主要案例之一。該計劃由一個中心六邊形組成,每個頂點都有取自伊西斯神廟的柱子;這些由支撐圓頂的拱門連接起來。內六邊形又被一個十角環包圍,環上有八根白色石灰岩柱和兩根靠近入口的柱子。這座教堂有一座12世紀的精美迴廊,部分由早期建築的碎片建造而成。[1]今天的修道院是桑尼奧博物館的所在地。教堂內部曾經完全由拜占庭藝術家繪製壁畫:這些描繪基督歷史的畫作碎片仍然可以在兩側的後堂中看到。

上智堂幾乎被1688年的地震摧毀,由當時的貝內文托紅衣主教奧爾西尼(後來的教宗本篤十三世)委託以巴洛克形式重建。原始形式被隱藏起來,直到1951年討論過的修復後才被恢復。

2011年,它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意大利七個被列為倫巴第人「權力之地」(公元568-774年)之一。

主教座堂

Thumb
貝內文托聖母都主教座堂

聖母都主教座堂,其拱廊立面和不完整的方形鐘樓(由大主教羅馬諾·卡波迪費羅於1279年開始建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6] 它於1114年重建,立面靈感來自比薩哥特式風格。它的青銅門裝飾着淺浮雕,是羅馬式藝術的傑出代表,可能屬於13世紀初。內部採用大教堂的形式,雙通道由古老的柱子支撐。有琥珀躺在獅子支撐的柱子上,裝飾着浮雕和彩色大理石馬賽克,還有一個1311年的燭台。[1]尼古拉·達·蒙特福特的使徒聖巴托洛梅奧大理石雕像也是14世紀的。大教堂內還供奉着該地區土生土長的朱塞佩·莫斯卡蒂的雕像。1943年,由於轟炸,大教堂完全被毀:剩下的只有鐘樓、立面和地下室。大教堂的另一個見證是十二世紀的青銅門,Janua Major,由72塊帶有淺浮雕的瓷磚組成,其碎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這座現代風格的紀念碑於1965年完工,並在2005年至2012年間進行了修復。

雷托里城堡

貝內文托城堡,最著名的是雷托里城堡或曼弗雷迪城堡,位於城市的最高點,俯瞰薩巴托河和卡洛雷河的河谷,以及兩條主要的古道阿庇亞道和圖拉真道。該遺址已被薩莫奈人使用,他們在這裡建造了一套防禦梯田,羅馬人則使用了一種地熱裝置(Castellum aque),其遺蹟至今仍可在城堡花園中看到。本篤會在這裡有一座修道院。它在中世紀獲得了現在的名字,當時它成為教宗總督的所在地,也就是雷托里。 事實上,這座城堡是由兩座不同的建築組成的:Torrione(「大塔樓」),由倫巴第人從871年開始建造,以及Palazzo dei Governatori(總督宮),由教宗從1320年開始建造。

其他景點

羅馬劇場:始於哈德良統治時期,在公元200年至210年的卡拉卡拉統治下完工。該劇院反映了阿庇亞道-圖拉真道開通後該市日益重要的地位。它位於古城的西部,靠近廣場,廢墟上建造的房屋有助於保護它。二戰後經過挖掘和修復,原來的三層劇院可以容納2萬人。目前,建築只剩下較低的層次:立面的拱門通過一系列與樓梯交替的走廊與內部相連。

聖伊拉里奧教堂記錄在12世紀的《聖伊拉里奧聖教堂》中,但挖掘工作表明,該教堂的一部分結構可追溯到7世紀或8世紀。它被稱為奧雷亞門的聖伊拉里奧,因為它建在圖拉真拱門附近。矩形布局建在人工堤岸上。在古代晚期,整個建築群被廢棄。教堂由一個後堂組成。一座修道院曾附屬於教堂。在1688年的地震中被毀,1712年,它被拆除並用作農舍。整個建築的修復工作於2000年進行。[7]

聖方濟各教堂(San Francesco alla Dogana):哥特式教堂,位於大教堂廣場(Piazza del Duomo)的東北部,位於歷史中心的小巷和宮殿之間,有多加納廣場和聖方濟各教堂和修道院。這裡有教宗的海關,貨物通過這裡通過並被徵稅。位於廣場中心的十三世紀聖方濟各教堂與1222年該市聖徒的到來有關。它是由前聖科斯坦佐教堂合併而成的,該教堂於1243年由斯坦帕盧波、德爾·朱迪切和坎塔盧波捐贈給宗教人士。1702年地震後,建築師豐塔納重建了高壇,大主教文森佐·瑪利亞·奧爾西尼將其奉獻給無玷聖母。立面非常簡單,內部為哥特式風格,有一個帶木製天花板的中堂。後堂有一些壁畫,教堂兩側有兩個迴廊。[7]:31-32

聖母領報堂:該遺址的一座教堂存在於16世紀之前,但在1688年地震後完全重建為巴洛克風格。教堂有一個中堂,每側有三個側堂。[8]:70

聖巴爾多祿茂宗徒聖殿:巴洛克式教堂,供奉該市的守護神。1688年和1702年地震後重建,之前的聖巴爾多祿茂聖殿位於奧爾西尼廣場,毗鄰主教座堂。1705年,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大型巴洛克式噴泉,但在1943年被轟炸摧毀。這座新的聖殿位於加里波第大街,建於1726年至1729年之間,由教宗本篤十三世祝聖。目前的教堂,雖然部分使用了弗拉·托馬索·迪·聖喬萬尼(前聖迪奧達托)的原始項目,但實際上是拉古奇尼的作品,他不僅對平面進行了一些實質性的修改,還增添了優雅的灰泥裝飾和高基座上重疊的兩層正面。[8]:68

文化

菜餚

前菜以麵食為主(搭配羊肉醬或肉醬)。貝內文托地區的特色菜餚有cecatielli面、千層面、加花椰 菜的cavatelli面,以及用酥皮包裹雞蛋和奶酪餡料的fiavole。其他特色菜餚還有mugniatiello,這 是一種用肝臟、肺、香菜、大蒜製成的卷,用羊腸或豆類腸衣包裹,烹飪方法多樣;還有以適當處理 過的洋薊芽為特色的聖誕菜cardone。

體育

當地的足球俱樂部貝內文托足球俱樂部,目前在意大利足球丙級聯賽。它的主場是奇羅·維戈里托體育場。該隊曾經在2017年和2020年兩次晉級到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但都未能完成保級。

教育

  • 貝內文托大學
  • 貝內文托音樂學院
  • 貝內文托美術學院

貝內文托擁有許多學校,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佩德羅·吉安諾內」古典高中和「加埃塔諾·倫莫」科學高中,它們代表了城市歷史悠久的高中。第一個成立於1810年,因此是意大利最早的古典高中之一;第二個成立於1923年,名為「貝內文托區域科學高中」,然後於1924年被稱為貝內文托醫學高中。其他重要的學院是「朱塞皮納·瓜契」省立高中,成立於1872年,作為教育學院,「韋爾吉里奧」藝術高中,「朱塞佩·阿爾貝蒂」商業技術學院和「焦萬·巴蒂斯塔·博斯科·盧卡雷利」工業技術學院。

政治

貝內文托市市長是克萊門特·馬斯泰拉(Clemente Mastella),2016年上任,隸屬於中間派的我們(Noi Di Centro)。

經濟

貝內文托地區的經濟傳統上以農業為主。主要產品包括葡萄、橄欖和煙草。主要產業是食品加工(糖果和麵食),同時也有紡織、機械和建築公司。

交通

貝內文托通過現代化的SS7阿庇亞道那不勒斯相連,然後從阿列恩佐開始修建地方公路。它距離那不勒斯-巴里A16高速公路17公里(11英里)。SS372泰雷西納國道經由A1抵達那不勒斯-羅馬,在不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內到達首都。

貝內文托火車站位於卡塞爾塔-福賈鐵路上,從羅馬到阿維利諾、巴里和萊切都有快速連接。前往坎波巴索的火車大多已被公共汽車服務所取代。EAV城際鐵路線上的三個車站確保了與那不勒斯的連接。

在2021年5月,Italo公司還開通了經過貝內文托的新路線,將該市與米蘭(5個半小時)和羅馬(2個小時)連接起來。

機場

最近的機場是:

名人

  • 聖雅納略,那不勒斯主教和殉道者,可能出生在貝內文托
  • 阿爾貝托·迪·莫拉(約1100-1187年),後為額我略八世
  • 貝內文托的安東尼奧·桑喬,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銀匠藝術家,聖耶羅尼·德·科塔爾巴修道院的僧侶
  • 聖朱塞佩·莫斯卡蒂(1880-1927),醫生,天主教會指定的第一位現代醫生
  • 梅納多·博法(1930–1996),賽車手
  • 卡洛塔·諾比萊(1988–2013),藝術史學家

友好城市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