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貝多芬序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貝多芬的序曲多為劇樂(dramatic)序曲,即為歌劇或舞劇服務的音樂,與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中的音樂會(concert)序曲有別。[註 1][1]劇樂序曲的傳統最早可追溯自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音樂,18世紀中期,「義式」序曲(快-慢-快)是劇樂的主流,法國地區亦然。[2]早期的序曲稱為sinfonia或overture,隨著海頓與莫扎特對交響曲形式的發展,「序曲」已經可以視作是一個獨立的曲類。[3]莫扎特的《唐·喬望尼》、《女人皆如此》、《魔笛》等歌劇中,將後續劇情的動機融入序曲,為此曲類帶來新方向。貝多芬的三首《雷奧諾拉》序曲承襲此理念,在曲中使用了對比性強烈的主題,這樣的手法也影響了韋伯及《自由射手》。[2]

貝多芬為其唯一歌劇《費德里奧》創作了四版序曲,其他序曲則多為芭蕾舞劇或戲劇所作。《科里奧蘭》序曲在舞劇正式演出前即已登上音樂廳舞台。[2]至於《普羅米修斯的造物》或《艾格蒙》雖原有多段配樂,今人對其所知多僅限於序曲部分。貝多芬在這些作品中展現了對樂隊編制的探索,包括開始在樂隊中應用新型態樂器(如活塞式銅管),從而使其普及在樂隊中[4]。此外其序曲多採奏鳴曲式寫成,平衡之美與特有的戲劇性至今令人矚目[5]。《第3號雷奧諾拉》、《科里奧蘭》及《艾格蒙》等三曲,迄今都是音樂會及錄音文獻的常客。[3]

Remove ads

簡說

更多信息 作品號, 標題 ...
Remove ads

費黛里奧

歌劇《費德里奧》的劇情在此不作展開,惟該劇1805年11月20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時,所搭配的是現今被稱為「第2號雷奧諾雷」(作品72a)的序曲。1806年3月29日再次演出時,則使用「第3號雷奧諾雷」(作品72b)序曲,這版序曲較前版篇幅更大,尤其是再現部的加入,使第3號成為一結構完整的優秀作品[6]。1814年,經過刪改的《費黛里奧》再次嘗試演出,貝多芬為此版劇本特別創作一首全新的E大調序曲,此即今日所知的《費黛里奧》標準序曲。

E大調的《費黛里奧》序曲是最晚完成的一個版本,其戲劇性和篇幅不若前版,不過以歌劇的揭幕音樂來說,是相當稱職的作品。同樣以奏鳴曲式寫成,亦有主題之間的個性對比。在序奏段,樂隊全體總奏的節奏主題象徵英雄(力量),法國號的二重奏則以優美、溫柔的旋律帶來強烈的反差。在快板段,法國號持續「擔任」雷奧諾雷的形象,負擔重要的角色。其中大音域的變化,對於當時仍普遍使用的自然號英語Natural horn樂器來說,不啻是一大挑戰。

此版序曲的尾奏段記為急板(presto,第248小節起),與第3號雷奧諾雷序曲相似,皆暗示著終局的得勝。

Remove ads

第1號雷奧諾雷

第1號雷奧諾雷序曲在貝多芬生前沒有公開演出的機會,樂譜在貝多芬過世後被發掘,上附貝多芬手跡:《C大調個性序曲》(Overtura in C, charakteristische Overture)。1828年2月7日在維也納初次演出,1832年由哈斯林格(Haslinger)出版。[7][8][9]關於這個版本的實際創作時間,考證認為應是1807年完成,是貝多芬為了因應1808年在布拉格的演出而作的[8]

第2號雷奧諾雷

最原始的《雷奧諾雷》序曲,用於1805年11月20日初版三幕劇本的首演。不過隨著其地位被第3號雷奧諾雷序曲所取代,此版本序曲立刻失去了關注,是以其出版時間甚至較第1號為晚,1842年始由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出版。

第3號雷奧諾雷

承前述,第3號雷奧諾雷序曲是在1806年3月29日演出時所用的新版本序曲,其內容在第2號序曲的基礎上進行改善,是形式、內容均更佳充實的序曲版本。第3號雷奧諾雷序曲是以奏鳴曲式寫成的義式序曲[10]。序奏段相當具有戲劇性,力度對比大,和聲走向則是渾沌、不明。例如透過平行小調的假終止,導向遠系的A大調(第9小節),之後的行為亦大部分圍繞著A音進行(通過半音階前往B小調,再返回第27小節的A大調等)。貝多芬在第9小節引用《費黛里奧》第二幕開頭弗洛雷斯坦(Florestan)的詠嘆調〈在那親愛的春日〉(In des Lebens Frühlingstagen),以這一段原來在劇情中角色訴求心靈救贖的音樂,來暗示《費黛里奧》屬於營救歌劇(opera au savetage)的性質[11][12]

奏鳴曲式的第一主題起於快板第37小節,由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這個主題在本曲後續以各種織度、力度作不同的使用,以推進音樂的發展。第二主題(第120小節)則由法國號奏出,不論是此一配器選擇,或以和聲分析的角度來看,都是貝多芬在書寫田園景態的典型手法[13]。發展部最有趣的是號角獨奏的第272小節,引用《費黛里奧》第二幕第14首總理費南多(Fernando)抵達,軍號響起的一景。進入再現部,第一主題部分和呈示部有較多的不同(例如配器),第二主題部分則幾乎相同。[註 2][14]

急板的終段象徵正義方的勝利,弦樂部門疊加進入的快速音群,不論是聽覺、視覺都相當引人期待。

除了間或作為音樂會曲目演奏之外,在馬勒的實驗下,現今也經常安排此版序曲在《費黛里奧》第二幕第二場之前進行演奏。

Remove ads

其他配樂

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的造物》(Die Geschöpfe des Prometheus)是貝多芬的芭蕾音樂作品,為著名義大利舞蹈家薩爾瓦托雷·維加諾英語Salvatore Viganò作品之配樂。序曲之外,貝多芬另作有十六段配樂,當中大部分已罕有人知。

科里奧蘭

莎士比亞的戲曲《柯里奧雷納斯》(Coriolanus,1607年)講述前5世紀的羅馬英雄柯里奧蘭(Coriolan)之事蹟,1804年維也納的海因里希·約瑟夫·馮·科林英語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也發表了自己的《柯里奧蘭》戲曲,不過不同於莎士比亞版本,柯林筆下的英雄是以悲劇收場。貝多芬從柯林作品獲得靈感,所創作的《柯里奧蘭》序曲,充分捕捉了角色的悲劇性格,導奏的幾次總中止,則加強了戲劇性與期待。

《柯里奧蘭》序曲於1807年3月的一次私人場合中演出,當天一同演出的還有貝多芬的第4號交響曲、第4號鋼琴協奏曲。[15]

艾格蒙

《艾格蒙》(Egmont)的故事背景是16世紀的低地國與其歷史人物,歌德為史實人物艾格蒙創作的戲曲完成於1788年,貝多芬則是受委為其創作配樂。同《普羅米修斯》般,《艾格蒙》亦有九段配樂之多,其中更使用了女高音、男聲旁白和完整的樂隊編制。演出得到了歌德本人以及E·T·A·霍夫曼的肯定,但時至今日,僅有序曲部分間或被演奏。

錄音節選

貝多芬的序曲在20世紀一直是熱門的錄音選擇,許多指揮都沒有錯過這套作品:

參考資料

參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