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賽伯邑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賽伯邑章》(阿拉伯語:سبأ,saba』)是《古蘭經》的第34章(蘇拉),共54節(阿亞)。本章講述了蘇萊曼與達伍德的事蹟、示巴族人的故事,並對不信道者提出警告,同時提及審判日的應許。關於啟示背景(asbāb al-nuzūl),本章屬於早期麥加篇章,即在麥加而非後來的麥地那降示。
概述

本章以「一切讚頌全歸真主」(Alhamdulillah)開篇,這是古蘭經中五個以此開頭的章節之一,其餘四章為《開端章》、《牲畜章》、《山洞章》與《創造者章》。[1] 首兩節強調真主的至高無上與全能。[2] 隨後經文(3–9節)批評不信道者否認復活、審判日及穆罕默德的使命。[2][3] 第9節還提到宇宙的秩序作為真主全能的證據。[4] 接下來的經文(10–14節)簡述達伍德和蘇萊曼的事蹟,二者皆為伊斯蘭的先知。[2]
15–19節講述本章名稱所指的示巴族人的故事。[2] 該故事基於古代生活在也門中部低地的賽伯邑人。[5][6] 經文描述他們原先是繁榮的民族,但因背棄對真主的崇拜與感恩,最終遭洪水懲罰。[7] 此故事被視為對世俗傲慢的警告。[8][2] 閃米特語文學家A·F·L·比斯頓認為,故事中的「左右兩園」(第15節)可能指馬里卜綠洲的賽伯邑人定居於河谷兩側的景況。[8] 比斯頓、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傑雷米·希特卡特及《古蘭經研究》註解均指出,洪水對應當地灌溉系統的崩潰。[7][5][8] 相關水壩遺跡的銘文可追溯至約450–540年,《古蘭經研究》進一步認為「阿林洪水」中的「阿林」(ʿ-r-m)對應銘文中指代水壩系統的詞根。[7]
本章其餘部分討論多項主題,包括易卜劣斯(伊斯蘭傳統中的魔鬼)的本質、對拒絕伊斯蘭訊息者的挑戰、審判日將臨的後果,以及穆罕默德使命的性質。[2]
Remove ads
經文摘要
- 1-2節 讚頌全知與主宰萬物的真主
- 3節 不信道者無法逃脫審判日
- 4-5節 信士的獎賞與不信者的懲罰必然實現
- 6節 部分猶太人承認古蘭經為真主的啟示
- 7節 古萊氏族嘲諷復活教義
- 8節 穆罕默德被誣為偽造古蘭經的瘋子
- 8-9節 對不信道者的神聖警告
- 10-11節 達伍德獲真主賜予恩典與知識
- 12節 蘇萊曼獲得掌控風與精靈的權柄
- 13節 精靈為蘇萊曼建造宮殿與雕像等
- 14節 蘇萊曼之死對精靈隱瞞
- 15-16節 示巴族人背叛真主而遭懲罰
- 19節 他們因貪婪而流散
- 20節 除少數信士外,眾人追隨易卜劣斯
- 21節 偶像崇拜者虛構神靈
- 22節 審判日唯獲許可者能說情
- 23-26節 仁慈的真主將裁決信士與不信者的分歧
- 27節 穆罕默德被派為世人的警告者
- 28-29節 審判日不信者將面臨真主的懲罰
- 30-32節 審判日偶像崇拜者與其領袖互相敵視
- 33節 先知的使命常遭富貴者反對
- 34-35節 麥加人徒然誇耀財富
- 36節 唯正直者得救
- 37節 穆罕默德的反對者將受罰
- 38節 真主回報施捨者
- 39-40節 天使否認受崇拜
- 41節 審判日偶像崇拜者無法互助
- 42節 不信者稱穆罕默德偽造經文與褻瀆
- 43-44節 麥加人如前人般拒絕先知,將受同等懲罰
- 45-49節 穆罕默德申明其主張的真實性
- 50-54節 不信者後悔時已無濟於事 [9]
Remove ads
啟示背景
本章降示於麥加時期,屬於麥加篇章。部分古蘭經註釋家如阿赫邁德·本·阿吉巴、馬哈茂德·阿盧西、伊本·焦濟與古爾圖比認為,第6節例外,屬於麥地那篇章。[2]
章名由來
章名「賽伯邑」指古蘭經與聖經中提到的示巴王國。15–21節雖提及示巴,但可能非著名的示巴女王時期,而是同一地區後期的族群。[2][10] 東方學家比斯頓與希特卡特認為,經文中的族群即馬里卜谷地的賽伯邑人。[8][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