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貝加莫翼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貝加莫翼龍(學名:Bergamodactylus)是種假定生存於晚三疊世(諾利階早期)今意大利貝加莫省的原始翼龍目。唯一物種是懷氏貝加莫翼龍(Bergamodactylus wildi)。貝加莫翼龍是於2015年根據一件最初鑑定為幼年真雙型齒翼龍或卡尼亞翼龍的標本所命名,[1]一些三疊紀翼龍專家認為其鑑別特徵不能或不足以區分其與卡尼亞翼龍,故仍保留此標本屬於後者的觀點。[2]
Remove ads
歷史

1978年,盧珀·懷爾德(Rupert Wild)描述了米蘭大學古生物博物館(Museo di Paleontologia dell´Università di Milano)藏品中一件發現於倫巴第大區切內附近的翼龍標本。他將其稱為「米蘭標本」並鑑定為幼年蘭氏真雙型齒翼龍。懷爾德注意到其與後者正模標本存在巨大差異,但僅將其解釋為動物年幼的表現。[3]
2009年,法比奧·馬克·達拉維奇亞(Fabio Marco Dalla Vecchia)證實了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的一個早期結論[4]即根據肩胛骨與烏喙骨融合、上腕骨與合腕骨融合及第一翼指骨上的伸肌突融合等特徵,該標本應該至少是一具亞成體。達拉維奇亞將該標本歸入羅氏卡尼亞翼龍。[5]
2015年,克爾納得出結論稱米蘭標本代表一個與卡尼亞翼龍不同的物種。其在形態特徵上存在無法用個體變異解釋的差異,體型也遠小於同齡個體,且化石時期更為年輕。克爾納將其命名為獨立屬種懷氏貝加莫翼龍(Bergamodactylus wildi)。屬名組合貝加莫省及希臘語δάκτυλος/daktylos(意為「手指」,是自翼手龍後便常用於翼龍命名的後綴)。種名致敬懷爾德。克爾納將貝加莫翼龍歸入新翼龍類中的曲頜形翼龍超科。[1]
2018年,達拉維奇亞爭論稱克爾納對翼龍發育的理解過於簡單,而米蘭標本的鑑別特徵則是模糊不清或無效的,充其量屬於個體變異。達拉維奇亞故將該標本重新歸入卡尼亞翼龍,使懷氏卡尼亞翼龍成為羅氏卡尼亞翼龍的次異名。[2]
Remove ads
描述

正模標本MPUM 6009發現於卡爾卡里迪佐爾奇諾組的一層中,地質年齡為諾利階早期(晚Alaunian亞期)。[1]標本由包括顱骨在內的部分骨骼組成,壓縮於單塊石板之上。骨骼大部分關節連接,包括下頜骨、部分翅膀、除尾部在內的大部分脊柱及後肢材料。部分骨骼僅以印痕形式保存。[3]
貝加莫翼龍是已知最小的翼龍之一:克爾納於2015年估計其翼展僅有465公分(183英寸)。作者亦發表數項鑑定特徵。眶後骨細長,有一指向額骨的細枝。前頜骨不接觸外鼻孔下緣。第四掌骨很短,長度僅為肱骨的40%、尺骨的30%。股骨也很短,長度僅為尺骨或第一翼指骨的一半。[1]
貝加莫翼龍擁有真雙型齒翼龍似的多尖牙齒,但兩者數目不同:前者上下顎均有14顆,後者則分別有29顆及28顆。與卡尼亞翼龍的其它差異包括齒列向後延伸得更遠、下頜骨更低矮、肱骨上的三角嵴更高及彎曲翼骨的上部更短。貝加莫翼龍翼指的第二指較短,與卡尼亞翼龍相似。[1]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