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趙州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位於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五里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橋,當地人稱之為「大石橋」,以區別於附近的另一座「小石橋」。一般認為,該橋始建於隋代,設計者是隋代傑出的工匠李春[1],建造於大業六年(605年),唐、宋、明、清各代均曾有過整修,至晚清時橋體已損毀嚴重.1952年至1956年對橋進行了富有爭議的大修,顯著改變了大橋的外形與結構工藝,部分人如梁思成認為趙州橋作為古拱橋已經名存實亡[2],但多數中國人其仍被視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完好的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
歷史

從唐代到明代,安濟橋屢見於文獻,其中最著名的數唐玄宗開元年間中書令張嘉貞所作《趙州橋銘》,對安濟橋有生動的描述:
趙州交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試觀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斫,緘穹隆崇,豁然無楹……又詳乎刈插駢,磨礱緻密……腰鐵栓蹙。兩涯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蕩突。
明代隆慶丁卯年(1567年)舉人張居敬有《重修大石橋記》,記述大石橋(趙州橋)因火災受損後重修的經過。趙州橋火災的起因,是運輸薪炭的船家,泊舟橋下,發生火災,延燒到橋券隙縫,使腰鐵剝落,石橋頹危。從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動工,開始維修,到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冬竣工,使「勝地飛梁,依然如故」。
民間傳說安濟橋是魯班一夜之間修建而成,這座橋為洨河兩岸人民提供了便利,人們就用美好的傳說來讚揚造橋者。
關於安濟橋最有名的民間文藝作品是河北民歌「小放牛」。歌中唱道:「趙州石橋什麼人修?玉石欄杆什麼人留?什麼人騎驢橋上走?什麼人推車軋(或碾)了一道溝?」對唱答案分別是:魯班爺、聖人(一說古人)、張果老、柴王爺或柴世宗。
1933年冬,梁思成和莫宗江到河北省進行野外考察,當時一首提到應州塔和安濟橋的童謠「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引起他的注意,當時他們剛剛完成對應州塔的考察,歌謠為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3]。梁思成果然在河北省趙縣重新發現了安濟橋,隨即對安濟橋進行詳細的考察,繪製《河北趙縣趙州橋平、立、剖平面圖》,並寫成論文《趙縣大石橋即安濟橋》,發表在營造學社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1934年第五卷第一期。當時安濟橋的南端還有一座木構建築關帝廟,後已不存。
梁思成對趙州橋情況擔憂:
西面五道券,經過千餘年,到底於明末崩倒,修復以後,簇新的石紋,還可以看出。後來東面三道亦於乾隆年間倒了。現在自關帝閣上可以看出橋東面的中部,已經顯然有向外崩倒的傾向,若不及早修葺,則損壞將更進一步了。
此種Open Spandrel構造,直至十九世紀末年,始見於歐洲,後於我者千二百年。故在歷史上工程上,實皆有無價之奇蹟寶也。……此無價之國寶,行將毀滅[4]
Remove ads
建築特點

安濟橋是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橋長50.82米,寬9米,南北向橫跨洨河之上,橋面分三道,中道行車,左右二道行人。
安濟橋的橋券,是由4層28道弧形石砌券並排而成,大橋券上方左右各有兩個小空撞券[6],這種建築式樣,稱為敞肩空撞券。和一些漢代石橋採用的縱連砌券法不同,每道弧形石砌券,寬約35厘米,砌弧形石券的長方形石塊,長度在70厘米至109厘米不等,兩石塊之間由兩組腰鐵栓牢。
為避免28道並排的弧形石砌券相互分離,每道弧形石砌券在橋的兩頭略大,逐漸向橋拱中心略微收小。結果使橋面在兩頭略寬約9米,橋心略窄約8.5米,相差0.5米。此種向中心受窄的設計,使得靠外邊的弧形石券在重力之下,有向內傾斜的分力,使弧形石券相互靠攏[7]。
大橋主拱跨度37.47米,拱半徑27.7米[8],拱高7.23米,扁平率0.38,明顯低於半圓拱。拱的圓心角約84°,接近1/4圓拱,仰角約42°。其弧長與跨度之比約為1.1,而半圓拱為1.57,在相同跨度下弧長縮短約43%。
橋面裝飾精緻,頂部塑有吸水獸,寓意祈求免遭水患。欄板和望柱雕刻有蛟龍、獸面、花飾、竹節等圖案,其中蛟龍造型多樣,姿態各異,雕刻刀法有力,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安濟橋採用1/4圓拱設計,與同跨度的半圓拱橋相比,可節省石料40%以上,減輕橋身自重和結構應力,使橋面坡度較為平緩,便於交通通行。儘管拱形扁平,仍具足夠高度,保證船隻順利通行。橋兩端左右各設兩個敞肩空撞券,既可再節約約二百立方米石料、減輕橋身重量五分之一,又能在洪水時分流,減輕水流衝擊。得益於這些結構和設計特點,安濟橋歷經多次洪水、戰爭和地震,仍保持完好。
1950年代翻修
今天我們所見的趙州橋,在形象上絕不給人以高齡1300歲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橋——形與神不相稱。
——梁思成,閒話文物建築的重修與維護
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議對該橋進行大修。輾轉至1954年,獲交通部和文化部撥發專款,遂開啟趙州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整修。1956年,整修工程完結(欄杆部分除外),這座「歷經近一千四百年的風雨」的古橋,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全都「煥然一新」。
由於1952-1956年趙州橋翻新工程使用灌入高標號水泥砂漿,實際上使拱券的干擺砌築方式改為水泥砂漿砌築,顛覆了舊石橋的建造工藝,且因採用拆除重砌,外貌也明顯改變,如同新造橋,從而引發了很大爭議。
1952年11月,文化部曾組織考察組,赴趙縣勘查趙州橋的現況並擬定整修方案。勘查結果顯示
現在橋多殘破,……如果不急速修葺,一旦橋券全部崩毀,則損失必更大。
考察組主張:
- 在外觀上,儘可能保存橋的舊貌。「以極力保持橋的舊觀為主旨。」考察組主張儘可能地利用原橋的舊石,只有殘毀嚴重至約三分之一者才考慮換新石;且「不能讓水泥灰漿將券石底皮沾污」,以免破壞古橋原貌。
- 在結構上,在核心的券石重砌工作中仍採用原橋的舊技術。「須扶起按原式加鐵榫重砌」、「俱按原式用鐵活」。為彌補原橋設計上的缺陷,考察組也建議採用新材料,用「鋼骨水泥」的伏券來加固橋體。
以極力保持橋的舊觀為主旨。風化殘毀過甚的石塊須更換新石,東側大券及小券倒塌三道單券須扶起按原式加鐵榫重砌,殘破券石更換新石。大小券石殘毀約三分之一的換新石,略有殘毀的用水泥鑲補,稍有殘缺的保持原狀不動。東側開裂欲墜之大小券石二道,須重新安砌,俱按原式用鐵活。大小券石既是用二十八道單券組成,則在券背上必須加固,使成一整體。最有效最易施工,最不傷大券石的方法即是在券前上『伏石』的地方改做銅骨水泥的伏券,不過要多加幾道伸縮縫(如果動工時發現大券石尚堅緻時,也可有數段用伏石加鐵榫做,不過以少鑿大券石為是),原有伏石僅保露出橋面部分,橋面上亦用鋼骨水泥路面,上鋪石板保持原狀,僅將凸出部分落平。凡水泥內均酌用避水粉,以便防潮防水。最要小心的就是券底皮石縫仍然要露出二十八道券來。不能讓水泥灰漿將券石底皮沾污。單券間的灰縫要勾進很深才好。[9]
Remove ads
最終的整修工程中未能採取文化部考察組建議,修整採用新的壓力灌漿工藝,改變了原橋的建造工藝:
安濟橋原建造工藝是在構件之間無任何粘接材料,只以鐵梁和腰鐵對拱券結構進行加固,在長年的自然力破壞作用下,石構件出現嚴重風化、破損和結構變形,使拱石之間出現不同程度的空隙。灌入高標號水泥砂漿後,實際上使拱券的干擺砌築方式改為水泥砂漿砌築,極大地加強了拱券的整體性,但也改變了原建造工藝,同時水泥砂漿對石材具有腐蝕性,橋底常年出現泛鹼現象。[10]
橋的歷史舊貌未能得到保存,而是「煥然一新」。據參與此次整修的郭瑞恆披露,絕大部分舊石料被廢棄,約87%的修繕石料是新購的:
這次修繕範圍,除了西側23圈主拱和4.0公尺小拱兩端的一部分墩壁面外,全部拆除重砌。重砌式樣以恢復隋代原狀為原則。河底打撈積石大部分能加以改制使用、橋上拆下石料,則因年久風化疏鬆,不堪再用。460多方修繕石料中,新購約400方,利用舊料約60方。[11]
- 整修前的安濟橋以腰鐵連結石塊是趙州橋的舊技術,1950年代的整修,除拱圈外側顯露處仍用腰鐵以貼合原貌外,其餘部分一律不再使用。
- 1952年河北省趙縣安濟橋址出土的隋代石欄板,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天所見到的趙州橋上的欄板和欄柱,用新石料重製,沒有使用發掘出土的原欄板。
梁思成雖在1930年代提供給國民政府的修繕方案也要求使用鋼筋水泥,但橋體修葺時的全面翻新,卻令梁思成相當痛心:1963年,梁思成公開撰文,以相當克制地方式表達了自己在這方面的不同意見:
直至今天,我還是認為把一座古文物建築修得煥然一新,猶如把一些周鼎漢規用擦銅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樣,將嚴重損害到它的歷史、藝術價值。……在趙州橋的重修中,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2]
梁思成解釋了趙州橋為何不應該全面翻新:
就趙州橋而論,重修以前,在結構上,由於二十八道並列的券向兩側傾離,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還是明末重修時換上的,當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塊已經破裂或者風化,全橋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補砌的部分,都呈現蒼老的面貌,石質則一般還很堅實。兩端橋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這些石塊大小都不盡相同,砌縫有些參嵯,再加上千百年歲月留下的痕跡、賦予這橋一種與它的高齡相適應的『面貌』,表現了它特有的『品格』和『個性』。作為一座古建築,它的歷史性和藝術性之表現,是和這種『品格』、『個性』、『面貌』分不開的。[2]
梁思成分析了不必全面翻新在技術上的可行性:
在這次重修中,要保存這橋外表的飽經風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辦到的。它的有利條件之一是橋券的結構採用了我國發券方法的一個古老傳統,在主券之上加了繳背(亦稱伏)一層。我們既然把這層繳背改為一道鋼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載,同時也起了搭牽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並列的單券的作用,則表面完全可以用原來券面的舊石貼面。即使舊券石有少數需要更換,也可以用橋身他處拆下的舊石代替,或者就在舊券石之間,用新石『打』幾個『補釘』,使整座橋恢復『健康』、堅固,但不在面貌上『還童』、『年輕』。今天我們所見的趙州橋,在形象上絕不給人以高齡1300歲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橋——形與神不相稱。這不能不說是美中不足。[2]
以「壓力灌漿」工藝,取代古橋原來採用的「干擺砌築」工藝,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得已的選擇,拆除主拱和小拱,以原工藝重新修砌,在當時不現實,經費方面不能允許。1930年代梁思成提供給國民政府的修繕方案,也與「壓力灌漿」大致相同:
修補方法,首先須將已崩倒之東面三券,及其次已傾斜之數券,恢復原位,然後將各券之間加以聯絡,或用鋼鐵,或用鋼骨水泥。石縫之間,全部用水泥灌滿,使橋身成為一整體。[5]
另據曾參與1954年6月的「安濟橋大修工程技術研究擴大會議」的孔慶普披露:當時確實有與會者主張「修舊如舊」, 如橋面的舊石板,雖飽經風雨高低不平,仍應該保留。但「河北省公路局的一位負責同志說,安濟橋難得一次大修機會,從長遠考慮,可換可不換的舊石件儘量更換。……最後確定的大修工程設計,橋面的舊石板全部更新,在橋面上人工磨出一道『車轍溝』和一個『驢蹄印』。1000多年的橋面石板被廢棄。」[12]
文物修復
195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趙州橋下發掘出1000多塊欄板,含隋、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欄板,收藏在趙州橋的陳列室內。2014年,「趙州橋館藏欄板及構件搶救保護修復工程」啟動,由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副研究員梁書台和他的團隊修復隋二龍交頸欄板、清饕餮欄板、清龍鳳欄板等欄板及構件30件,2017年完成。這是趙州橋完成的首次文物修復[13]。
評價與榮譽
1961年,安濟橋(大石橋)和趙縣的另一座著名的圓弧拱橋永通橋(小石橋)、四川瀘定橋同列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中國重點保護的三座古橋。
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協會將趙州橋定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14]。迄今為止,中國境內僅有趙州橋獲選。
1996年國家文物局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提交趙州橋申遺報告,提名理由為「趙州橋首創敞肩圓弧拱橋,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現已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候選名錄第95號:趙州橋。[15]
國內外學界對趙州橋有很高的評價。
郵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