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足菌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足菌腫(Eumycetoma)又稱馬杜拉足[1][6][7],是真菌對表皮與皮下組織的持續性感染,大多感染腳部,少數情況也會感染手等身體的其他部位[5]。此病初期僅發生無痛的結節,可能持續數年之久,繼而發生腫脹、潰爛、化膿甚至骨骼變形[2]。造成足菌腫感染的真菌包括馬杜拉足腫菌、灰馬杜拉分枝菌、月狀旋孢腔菌、波氏假性黴樣菌與賽多孢菌屬、枝頂孢霉屬和鐮孢菌屬的物種[3][8]。此病的診斷方式包括在顯微鏡下進行活體組織檢查[5],並以醫學影像判斷骨骼受損情形,其他診斷方式還有酶聯免疫吸附測定、免疫擴散法與DNA測序等[4]。放線菌感染可能造成與足菌腫類似的症狀[9][10]。
足菌腫的治療方式為進行清創手術與服用抗真菌藥[2](依菌種而異使用伊曲康唑、泊沙康唑或伏立康唑[4]),但此病復發率高,嚴重時可能需截肢[5]。足菌腫主要發生在漠南非洲、印度與中南美洲的熱帶地區[2][11],北非也曾有案例發生[12][13],染病者大多為20歲至40歲從事農牧業或擔任勞工的男性,或在疫區旅遊的旅客[4]。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足菌腫列為被忽視熱帶病[11]。
足菌腫在印度古代的文獻中即有記載,稱作「Padavalmika」,意為「足部的蟻丘」[9]。關於足菌腫的首次現代醫學記載則是在1842年印度南部的馬杜賴,為此病英文別名「馬杜拉腳」的名稱由來。1860年,研究確定此病為真菌感染所致[9]。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