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羌姆

藏传佛教法事舞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羌姆
Remove ads

羌姆藏語འཆམ་威利轉寫'cham),蒙古族查瑪蒙古語Цам),滿族跳布扎,漢語又俗稱面具舞跳神跳欠[1]跳鬼打鬼藏傳佛教法事舞蹈,舞者著面具及各式服裝,以碰鈴英語Tingsha嘉令英語Gyaling筒欽英語Tibetan horn藏地樂器伴奏,於寺院法會上表演,以驅鬼鎮邪、禮佛祈福、弘法積德[2][3][4][5]。「羌姆」的本義指跳舞,後來專指宗教舞蹈[6]:142-143

事实速览 原文名, 類型 ...

相傳羌姆起源自7世紀蓮花生進藏,修建桑耶寺時,結合苯教巫舞和密宗金剛法舞創立而成[1][3]

Remove ads

內容

羌姆通常包括正神舞、鬼怪舞、啞劇舞三部分。正神舞中,舞者手持法器舞蹈,不加伴奏;鬼怪舞中,舞姿更為奔放靈巧,多單腿躍動;啞劇舞主要是表演佛經故事,風格平實趣味。藏傳佛教各派別的羌姆形式內容有所不同,具體的扮演神靈、舞段劃分、表演日期都有差異[1]

羌姆主題多樣,例如有蓮花生的弘法事跡[7]堪布摩訶衍蓮花戒之間的拉薩法諍[8];僧人拉壠貝吉多吉身着黑袍黑帽,刺殺朗達瑪[9][10]

各地情況

中國

藏地各大寺院法會期間多有羌姆儀式,如默朗木祈願大法會藏曆十二月二十九古突夜[11]。包括牲祭和羌姆儀式,穿插啞劇、摔跤、角鬥等表演,舞者扮演成護法、骷髏、鹿神、牛神、壽星、金剛力士等,舞段末尾將惡鬼驅逐,抬到寺院外焚燒,表示邪魔驅除[1]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藏曆八月的西莫青波期間,羌姆儀式盛大,為期三日,逐次表演金剛、骷髏、鹿牛、比丘、鴉鴟、六長壽等數十節神舞[12]。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塔爾寺每年法會都會舉辦「跳欠」儀式,祈福鎮邪[14]

羌姆傳入蒙古族地區後,稱為「查瑪」,分為祭祀查瑪、米拉查瑪、驅邪消災查瑪三種,內容主要是讚頌舞、歡樂舞、鳥獸舞。其中,米拉查瑪結合了歌、舞、說、唱、表演等多種形式。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申報「查瑪舞」,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

清朝滿族年節和廟會傳統中,稱羌姆為「跳布扎」,是由蒙古語Büjig音譯而來,意為「舞蹈」。在清代北京、承德、瀋陽等地的黃教寺院都會舉辦「跳布扎」儀式,包括雍和宮西黃寺東黃寺弘仁寺實勝寺等。紫禁城中正殿有跳布扎的傳統,清宮檔案和宮史文獻有詳細記載[16]。瀋陽實勝寺已恢復了法會跳布扎的儀軌傳統,每年舉行跳布扎儀式[17]

不丹

不丹每年策秋節期間,各地的都會舉辦法會,舉行羌姆儀式。不丹王家表演藝術學院英語Royal Academy of Performing Arts專設部門負責保護傳承羌姆藝術。策秋節期間,有黑帽舞、骷髏舞、蓮師八變舞、鹿犬舞、四獸舞、忿怒尊舞等多種形式[18]

印度

印度拉達克列城王宮的羌姆表演,攝於2018年2月13日

印度部分藏傳佛教地區和藏人聚居地區有羌姆儀式,包括喜馬偕爾邦拉豪爾和斯皮提縣達蘭薩拉錫金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卡林邦卡納塔克邦拜拉庫比拉達克等地。

蒙古國

羌姆儀式隨藏傳佛教傳入蒙古[19],如今也是蒙古國的一大特色宗教文化[20][21],在查干薩日、彌勒佛誕等節慶期間舉辦儀式。查瑪同蒙古傳說故事結合,加入表演,如《月鵑英語Tale of the Moon Cuckoo》,扮相有護法伊爾勒格英語Erlik博克孜英語Begtse大黑天吉祥天母空行母閻魔、骷髏、迦樓羅俱毗羅Намсрэ)、金剛手菩薩[22][23]。20世紀40年代的大鎮壓嚴重打擊了藏傳佛教,許多查瑪面具、服裝都被焚毀,亦有部分僧侶將之私藏保存,倖免於難。烏蘭巴托的興仁寺在20世紀40年代闢為宗教歷史博物館,展有大量查瑪舞蹈服裝和面具。

俄羅斯

查瑪舞在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等信仰藏傳佛教的地區也有傳承。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