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躺平
中國網絡流行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躺平、躺平主義是2021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流行的網絡詞語,指年輕群體中出現的「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躺平的具體內涵不是說不工作了,但包括「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娃、低水平消費」、維持基本尊嚴「拒絕成為資本家賺錢的機器、被資本家剝削的奴隸」等生活與職業上的實踐[參1]。
在經濟下滑及2019冠狀病毒病中國大陸疫情的背景下,躺平被視為年輕群體出於對現實環境的失望,對階級固化、內捲化、中產階級萎縮、在職貧窮、過勞等現象的回應。同時期全球各地也出現類似的社會現象,很多人以寧靜辭職方式應對工作,而經濟學家和媒體將之稱為大辭職[參2]。
躺平主義不只包含上述工作上,還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和共識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拒絕消費,拒絕奮鬥,拒絕被割韭菜,拒絕被資本功利主義挾持」的不合作以及勞工權利意識,對官方的意識形態宣傳和現行制度構成挑戰[參3][參4]。有觀點認為,官方對該思潮的關注及批判是由於其不合作的思想內涵被認為對維穩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參1][參5][參6]。
Remove ads
詞語
躺平一詞已知在2011年就出現在百度貼吧的「反婚吧」。[參7]
2016年,飯圈開始流行「躺平任嘲」,意思是「這次我洗不動[註1]明星了,躺好躺平,任你嘲諷」[參7]。
2021年4月,一起貨車司機因被罰款扣車而自殺事件激發起在網絡上對於底層生活的艱辛困苦的廣泛討論,與官方所強調的「脫貧成功」,「小康社會」等論調形成強烈對比,也側面突顯出勞工待遇在社會發展步伐下並無相應的顯著提升,甚至有下降,以及2019冠狀病毒病中國大陸疫情造成的國內社會問題加速惡化。有評論認為,同類事件俯拾皆是,工人階級並未真正受惠於高速的經濟發展。[參9][參10][參11][參12][參13]
2021年5月,由於人口結構變化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提出三孩政策。但有論者認為,如今很多年輕人面對工時過長、薪金停滯、置業困難、身心過勞、養老負擔沉重等困境,婚育意願下降已成普遍現象。[參14][參15][參16]
2021年12月,「躺平」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參17][註2]。「躺平」也入選了《咬文嚼字》雜誌發布的2021十大流行語[參18]。
Remove ads
興起
2021年4月17日百度貼吧的一個題為《躺平即是正義》的帖子引發熱議[參19][參20]。
我可以像第歐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裏曬太陽,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在山洞裏思考『邏各斯』,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參21]。
帖子作者「好心的旅行家」是當時一位生活在杭州建德市的31歲男子駱華忠[參22][參23],在2016年用一個月時間自四川成都騎行至西藏拉薩,開始對生活狀態產生「懷疑」[參24]。他在帖子中進一步指出:「我厭惡那種一輩子為了鋼筋水泥和『傳統的家庭觀念』,人不應該如此勞累」[參25]、「我有時會躲在某處看着那些忙碌的人發笑」[參26]、「我一天可以只吃兩頓飯,一年可以工作一到兩個月」[參27]。
2021年4月至5月,視頻網站嗶哩嗶哩流傳了一段知名媒體人白岩松的演講視頻,當被問及如何看待「當代年輕人一邊在B站上看着愛國視頻熱血沸騰,但是一邊又面對着生活壓力、就業壓力感到無能為力;他們一邊對國家的命運前途感到樂觀,但是一邊又對個人的發展前途感到悲觀」這一現象,白岩松反問:「難道我們現在指望的是房價很低,然後工作到處隨便找,然後一點壓力都沒有,然後只要喜歡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不會吧?」此言論引發大量網友抨擊和嘲諷。[參28][參29][參30][參31]隨着相關討論的展開,更為強烈的積極反抗意識被激發出來。微信朋友圈上走紅的一首詩寫道「躺平,是為了不彎腰。躺平,是為了不下跪。躺平,是橫向的站立。躺平,是挺直的脊梁。」[參32]
2021年6月5日,陝西省公務員考試將躺平作為面試題目。[參33]6月11日,騰訊宣布推出工時管控措施。[參34][參35][參36][參37]
2021年6月11日,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陳冬出席活動並致辭,讚揚香港青年在困難面前沒有「躺平」,在壓力之下努力奮起,彰顯了青春的磅礴力量和青年的擔當作為。[參38][參39]
2021年8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提出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參40][參41][參42][參43][參44][參45][參46][參47];在講話中,習近平談到「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避免『內捲』、『躺平』」。[參48]
2021年11月28日,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其官方網站發表的文章中表示,「躺平主義」令人憂慮,長遠會窒礙社會的進步,香港教育局將扶持學生建立正向思維[參49]。
影響
由於年輕人只在最低限度下工作,對經濟與政府施政構成打擊,這一熱詞旋即遭到官媒批判,隨後豆瓣上的幾個「躺平小組」則在建立不久後被站方強制解散,含有「躺平」字眼的動態也無法發出,保留的小組簡介顯示「躺平是一門哲學。躺平是一種藝術。在這個喧囂的時代,以不變應萬變……」[參1]。百度貼吧的「躺平吧」、「平躺吧」、「躺吧」、「身尚吧」、「身尚平吧」,甚至「臥龍吧」、「認命吧」也陸續禁止普通用戶發貼,「新躺平吧」也在聚集了三萬用戶後快速被封[參50]。
躺平在青年人中流行開後,購物網站上出現了印有「躺平」、「只要躺得夠平就不會被割韭菜」字樣的T恤、杯子、手機殼、車貼。6月中旬,購物網站淘寶、京東全部下架了涉及躺平的商品,在淘寶輸入「躺平T恤」後會得到「新青年」、「先進生產者」和「軟萌兔」的T恤。[參51][參32]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中國大陸官方媒體使用「躺平」一詞諷刺其他國家與病毒共存、不清零的防疫模式。[參52]但在2022年12月7日「新十條」發布,中國大陸防疫政策發生根本性轉變後,部分中國大陸民眾因為藥品供應短缺等問題質疑中國大陸政府反而才是在防疫問題上真正「躺平」者。[參53]
媒體與學者評論
2021年5月,新浪微博「共青團中央」發布了一條「當代年輕人從未選擇躺平」的微博。《南方日報》發表署名為王慶峰的評論文章《「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一文,其中對「躺平主義」進行批判,譴責躺平主義有害,是「毒雞湯」[參54],獲新華社轉載[參55]。《光明日報》「光明時評」欄目以《拒絕「內捲」,年輕人開始信奉「躺平學」了?》一文對「躺平」現象進行批評[參56]。湖北廣播電視台電視經濟頻道的評論表示:「認命可以,躺平不行」[參57]。《環球時報》「環時銳評」欄目諷刺稱:「聲稱要躺平的年輕人,總是在黎明被自己設的鬧鐘叫醒」[參1][參58]。
2021年5月30日,新華社發布視頻激勵年輕人不要「躺平」,而要「持續奮鬥」,在題為「拒絕平躺的86歲科學家」的視頻中,86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退休教授趙煥庭每天凌晨4點開始工作,時間達10到12小時。[參33][參59]
清華大學副教授李鋒亮認為「躺平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態度,不僅讓自己的父母失望,也讓數以百萬計的納稅人失望。……人們仍然可以通過競爭,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參59]
2021年12月27日,《光明日報》在頭版發表評論《躺平不可取》,否定了躺平行為[參60]。
Remove ads
金融學者賀江兵認為「躺平」是一種「無奈的積極主義」,雖然會對經濟造成不良影響,但是減少消費有助於減少浪費,進而減少碳足跡,有利於減碳排放目標的實現。「躺平」的人通常很溫和,不是反叛型人物,多半不報復社會,有助於維穩。他認為指責年輕人躺平就是墮落是毫無道理的,階層固化和缺乏公平競爭的制度才是真正的墮落。[參33]「躺平」可引申形容一種低慾望、低社會參與度、不迎合世俗期望或主流眼光的「無為」狀態,以抗衡或抽身於公式化的社會規範(但並非反社會)。[參61]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平認為「躺平」是年輕人放下負擔的一種方式,當人們無法追趕社會的扭曲發展(比如高漲的房價[參62][參63])時,「躺平」不失為一種最為理性的選擇,而官方媒體關注此次思潮則是由於擔心躺平主義會對生產力構成潛在威脅[參64]。還有觀點認為,「躺平」雖只是情緒化的社會反應,但也為社會健康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譬如如何改善青年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發展生態[參65]。
專欄作家長平評價「躺平主義」是「一個權利意識和身份意識的覺醒」[參66]。
2021年8月3日,前美國中央情報局職員愛德華·斯諾登在推特上發表貼文,分享歌曲《躺平是王道》,並鼓勵青年人「請永遠不要忘記您並不孤單:對新興世代的剝削是一場全球鬥爭」。[參67]
光明網於2021年5月發表的評論認為,躺平現象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出現,當一個經濟體在達致一個階段後,就具有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經濟機會選擇相對多元,加班加點的邊際效益降低,自然會產生一批「扶不上牆」的年輕人[參68]。
英國廣播公司分析認為,從「葛優躺」到「蛋黃哥」再到「喪文化」的連環走紅,凸顯了年輕一代在一孩政策下長大,被要求更長的上班時間,遵守社會信用體系,還要展示自己的「愛國心」,承受的壓力日益增加[參69]。
2021年6月9日,英國《獨立報》認為躺平是中國年輕人的一場網絡抗議活動,是全球範圍內類似運動的延伸,該運動號召人們休息與復甦,而不是忙碌。[參70]《商業內幕》和《華盛頓郵報》做了相應報道,並採訪了數位踐行躺平主義的年輕人。[參71][參72]
據《紐約時報》報道,這表明躺平現象在美國也普遍存在。這場運動表明,人們正以躺平來抵制對持續生產力和職業成功的期望。它凸顯了經濟不平等、就業機會有限以及對傳統長時間工作模式的失望,這些都是導致躺平現象興起的因素。躺平代表着人們對個人價值完全由工作或經濟地位決定的觀念的拒絕。相反,它體現了人們對更簡單、更充實的生活的渴望,這種生活將個人幸福置於物質成功之上。[參73]
日本NTV NEWS24森本隼裕認為躺平主義的流行與中國共產黨領導層所反覆提倡的諸如「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的奮鬥哲學形成了鮮明對比,相關新聞在日本網站獲得上千條回應,引發許多日本網民的共鳴。[參74]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