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軸心國與同盟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軸心國與同盟國(英語:Axis & Allies)是一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戰略圖版遊戲,一共售出近2百萬份[1]。軸心國與同盟國原本由拉里·哈里斯(Larry Harris)設計,新星遊戲設計在1981年推出[2][3][4], 後來米爾頓布拉德利公司在1984年重新推出上述遊戲,此版本被稱為軸心國與同盟國:經典(Axis & Allies:Classic),用來分別其他後來的版本。1996年,軸心國與同盟國:經典被入選冒險遊戲藝術與設計學院(Academy of Adventure Gaming Arts & Design)冒險遊戲名人堂[5]。美國遊戲雜誌也把軸心國與同盟國加入它的名人堂[6]
1984年,孩之寶收購了米爾頓布拉德利公司。1998年,孩之寶收購了Avalon Hill。1999年,孩之寶把軸心國與同盟國移至Avalon Hill。同年,孩之寶收購了威世智。2004年,孩之寶把Avalon Hill成為了威世智屬下的品牌。軸心國與同盟國系列目前是Avalon Hill最暢銷的遊戲。

事实速览 設計者, 玩家數目 ...
Remove ads

版本

更多信息 推出年份, 名稱 ...
附註
  1. 與軸心國與同盟國:經典比較
  2. 由於中國工業生產力有限,是中國是一個由美國玩家同時玩的勢力,國軍士兵是淺綠色(而美軍是深綠色)。
  3. 澳洲印度都是英國玩家分別的勢力
  4. 意大利第一次在軸心國與同盟國系列裡以獨立的勢力出現,意軍士兵的顏色是啡色。
  5. 澳洲紐西蘭可以由一名玩家玩或由英國玩家兼任,澳紐軍團的顏色是深褐色
  6. 法國第一次在軸心國與同盟國中出現,法軍的顏色是藍色。
  7. 由軸心國與同盟國:1940年太平洋和軸心國與同盟國:1940年歐洲合併來玩
  8. 由軸心國與同盟國:1940年太平洋(第二版)和軸心國與同盟國:1940年歐洲(第二版)合併來玩。
Remove ads

玩法

在每一個版本的軸心國與同盟國中,玩家將飾演每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包括德國日本蘇聯英國美國。 在軸心國與同盟國:50週年版中加入意大利成第3個軸心國以及中國成為第四個同盟國。 在軸心國與同盟國:1940年太平洋中加入了澳紐軍團(澳洲紐西蘭)和中國。在軸心國與同盟國:1940年歐洲中加入了意大利和法國。 軸心國玩家目標是對抗同盟國玩家,佔領他們的領土,反之亦然。 在早期的版本中,這由佔領目標領土——對手的首都。在後期的版本中, 玩家必須佔領除首都以外的領土——就是目標城市(victory cities)所在的領土。 在原本Milton Bradley 的版本——軸心國與同盟國:經典中, 軸心國可以靠佔領一定領土,直到回合結束時經濟實力超越同盟國獲勝,經濟勝利在後期的軸心國與同盟國版本中被取消。

每當論到該玩家時,他必須決定如何使用他的IPC("Industrial Production Certificates"), IPC是本遊戲中的貨幣,玩家可購買新部隊、研究他的部隊使部隊變強(早期版本)或維修受損建築物(後期版本)。接着,玩家可移動他的部隊並發動戰鬥,所有戰鬥結束後,玩家繼續移動他的部隊,但這些移動不能發動任何戰鬥或佔領一地。所有移動結束後,玩家可擺放他們最初購買的部隊以及獲得基於他佔領的領土所得的IPC總值,然後到下一個玩家的回合。當同盟國或軸心國達到目標時,遊戲結束。

戰鬥分成數種類別,但所有種類的戰鬥都分成回合。在每一個回合中,攻擊方和防守方都會擲骰子決定他們的部隊是否擊中對方的部隊,若擲出來的數字等於或低於該部隊的攻擊或防守的點數,該部隊擊中對手,對手的損失則由對手選擇。部分戰鬥,例如戰略轟炸,登陸作戰時海軍對陸上部隊的攻擊或防空攻擊只有一個回合,其他由攻擊者選擇繼續戰鬥或撤退,一場戰鬥會在其中一方的部隊全殲或攻擊方撤退。一個回合內的戰鬥發生的先後次序是由攻擊者決定,但一場戰鬥可能影響其他戰鬥戰鬥人員的數量。

Remove ads

兵種

更多信息 兵種名稱, 版本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