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載帶自動鍵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載帶自動鍵合(英語:Tape-Automated Bonding,簡稱TAB)是一種將裸半導體芯片(如集成電路)安裝到柔性電路板上的封裝技術。該工藝通過將芯片連接到聚酰胺或聚酰亞胺(例如商標Kapton或UPILEX)膜載體上的細金屬導體上實現。帶有芯片的柔性電路板可直接安裝在系統或模塊電路板上,或封裝於器件中。其中芯片與載帶的初級連接稱為「內引線鍵合」(ILB),而與系統板或封裝之間的連接則稱為「外引線鍵合」(OLB)。一般情況下,TAB所用的柔性基材包含一至三層導電層,所有芯片的輸入輸出端子在鍵合過程中同時完成連接。[1][2][3]TAB是實現柔性基板芯片封裝(Chip-on-Flex, COF)的一種關鍵方法,也是電子製造中最早的卷對卷處理處理技術之一。


Remove ads
工藝過程
TAB安裝是這樣進行的:芯片的鍵合點(通常採用金、焊料或各向異性導電材料製成的凸點或球的形式)連接到膠帶上的細導體,這提供了將芯片連接到封裝或直接連接到外部電路的手段。凸塊或球可以位於芯片上或 TAB 帶上。符合 TAB 標準的金屬化系統包括:
在TAB工藝中,芯片的焊盤(通常為金屬凸點或球狀結構)通過鍵合與載帶上的精細導線連接。金屬凸點可以位於芯片上,也可以在載帶上。以下為常見的TAB兼容金屬化系統:[4]
- 鋁焊盤(芯片) <-> 鍍金銅導體(載帶):熱超聲鍵合(thermosonic bonding)
- 鋁焊盤 + 金塗層(芯片) <-> 金或錫凸點(載帶):整批熱壓鍵合(gang bonding)
- 鋁焊盤 + 金凸點(芯片) <-> 金或錫塗層(載帶):整批熱壓鍵合
- 鋁焊盤 + 錫鉛凸點(芯片) <-> 金、錫或錫鉛塗層(載帶):整批熱壓鍵合
有時,芯片粘合的膠帶上已經包含了芯片的實際應用電路。 將薄膜移動到目標位置,並根據需要切割引線並連接芯片。 TAB 連接技術有多種:(藉助壓力,有時也稱為組合鍵合)、熱超聲鍵合等。之後,可以用環氧樹脂或類似材料對裸芯片進行封裝( 「包封」 )。 [5]
在某些應用中,芯片直接安裝於已包含其功能電路的載帶上。[6]整個載帶被定位到目標位置後,引腳被剪切並完成連接。常見的鍵合方式包括熱壓鍵合(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熱超聲鍵合(thermosonic bonding)等。之後芯片可用環氧樹脂等材料進行封裝(稱為「球頂封裝」)。

TAB的優點是:
- TAB 在一次鍵合過程中可同時完成所有芯片 I/O 引腳的連接,這一點優於傳統打線接合方式;
- TAB 工藝高度自動化,可實現高速批量生產,廣泛用於高產量電子產品;
- 封裝輕薄,所需封裝區域小,適用於對尺寸和重量敏感的應用場景,如傳感器、醫療設備、航天電子、銀行卡、SIM卡、移動設備等;
- 在某些應用中,無需額外封裝,可替代傳統金屬引線框架;
TAB的挑戰在於:
Remove ads
標準
TAB載帶通常採用聚酰亞胺材料,其常見寬度為35毫米、45毫米和70毫米,厚度在50-100微米之間。由於載帶採用捲軸形式,電路的長度以「齒距」(sprocket pitch)為單位,每個齒距約為4.75毫米。例如,16齒距長度約為76毫米。
歷史和背景
TAB技術最早由Frances Hugle於1969年申請專利(當時尚未命名為TAB),1971年由Gerard Dehaine在Honeywell Bull首次提出TAB概念。[10]最初,TAB被開發為打線接合的替代方案,廣泛應用於電子製造行業。[11]儘管線鍵合速度提升及倒裝芯片的普及使得 TAB 應用範圍有所收縮,但其仍在顯示驅動器等特定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