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辛亥革命在新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辛亥革命在新疆,是指辛亥革命期間反清革命黨人在新疆的活動。[1]

背景

1906年秋,武昌日知會為清朝當局破獲,為了逃避鎮壓,革命黨人馮一(馮特民)、馮大樹與李輔黃、郝可權、李夢彪等隨同調入伊犁的陸軍協統楊纘緒的部隊來到新疆。革命黨人到達伊犁後,以漢、滿蒙古、維吾爾(察合台)4種文字印製《伊犁白話報》,通過新的多語媒體宣導反清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南方革命黨人電約伊犁響應。馮特民向楊纘緒苦勸三日促其率軍起義,楊主張以靜觀變。時值杭州將軍志銳調任伊犁將軍。志銳的兩個堂妹是光緒帝的瑾妃和珍妃,因此他在慈禧太后在世時一直被打壓,宣統年間醇親王載灃執政,他才得到重用。11月15日,志銳抵伊犁任職。

戰鬥

1911年12月28日晚,革命黨人劉先俊率領百餘人,按照計劃以白布纏左臂,假扮士兵進入迪化城內巡防營,準備奪取槍支彈藥,並與巡防營內部的革命分子匯合,直攻甘肅新疆巡撫衙門東營。但原定在東營做內應的士兵已遭到逮捕,清朝最後一任巡撫袁大化發現後派兵圍攻革命軍,起義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劉先俊等人及參加起義的哥老會成員近百人均被袁大化殺害,數百人被流放南疆。

為防止伊犁的新軍參與革命,將軍志銳下令查封「譏彈時事」的《伊犁白話報》。他又借新軍和武備學堂學生鬥毆事件,下令收繳從內地到此的新軍武器,將士兵遣返原籍。[2]

被裁撤的新軍士兵滯留在伊犁,涷餓交加,加上志鋭為籌措軍費四處征稅,當地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革命黨人見時機成熟,公推楊纘緒為起義總指揮,馮特民、李輔黃為幹事,管庫黃立中為起義準備彈藥。日期原定在1912年1月12日,後因迪化起義失敗,決定提前在7日舉行。[3]

起義軍兵分五路圍攻伊犁清軍,經過一夜血戰,攻占了將軍署和副都統衙署,各路僅新滿營所據的北庫未攻下,楊纘緒請卸任將軍廣福調解停戰。於是戰事遂告結束。革命軍控制了惠遠城,楊纘緒召開會議,研究成立新政府和政府人選及其他善後問題。[3]

次日即1月8日清晨,以廣福、楊纘緒之名,召集伊犁各方代表齊集惠遠城磋商,楊纘緒被推舉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進會會長,他提議公推廣福為都督,即日就職;所有各營各部官長仍任原職;新滿營和錫伯營解除武裝;起義軍、軍標營、鎮標營合編為「新伊陸軍第一師」,俗稱「伊犁民軍」,楊纘緒任師長;組成伊犁臨時政府,電告民國臨時政府。上午9時,宣布新伊大都督府成立,廣福為都督,楊纘緒為總司令部部長,郝可權和李夢彪為軍務部正副部長,馮特民為外交部長兼民政部長,李輔黃為前敵總指揮,馮大樹為平政院院長,賀家棟為參謀部長兼財政部長,黃立中為財政副部長。[3]

新伊大都督府致電新疆巡撫袁大化,勸其歸附民國。但被袁大化拒絕,袁派陸軍協統王佩蘭率步、騎、炮兵五營從迪化進攻伊犁,2月間,李輔黃率伊犁民軍與迪化清軍交戰於精河烏蘇一線。雙方激戰十餘日,伊犁民軍傷亡約四百人,而迪化清軍傷亡千餘人。後來清軍敗退烏蘇,兩軍在烏蘇城內外形成對峙局面。新疆提法使兼鎮迪道楊增新毛遂自薦,願率隊赴前線助戰,得到袁大化批准,但他按兵不動。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袁世凱、黎元洪為民國臨時正副總統。2月22日,代替《伊犁白話報》的《新報》作為新伊大都督府的機關報,開始以漢、維文發行。新伊大都督府又接連頒布告示,宣布各族平等,並廢除前清的苛捐雜稅。

3月12日,袁大化「遵旨承認國體共和」。3月15日,北京政府電令新疆巡撫改為都督,雙方停戰議和。4月25日,袁大化被迫宣布辭職。清朝宗室載瀾也攜眷繞道西伯利亞,經庫倫(今烏蘭巴托)返回奉天(今瀋陽)。5月18日,楊增新被推為都督,雙方繼續進行和平談判。7月8日達成和議,此後由楊增新統一主持新疆軍政。[3]

Remove ads

後續

巡撫袁大化既無法應付革命者,也不想為中華民國工作,為逃避革命決定辭職,將其職責移交給下屬楊增新,因此楊氏成為民初新疆的地方實力派。

隨後,伊犁革命者和哥老會被楊鎮壓。楊任命馬福興為2000名回族部隊的軍事指揮官,以壓制楊的競爭對手。楊增新的崛起獲得了大總統袁世凱的承認,他被北洋政府任命為新疆都督,從此開啟了民國時期新疆軍閥數十年的統治。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