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辯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辯經(藏語:མཚན་ཉིད་རྩོད་པ་,威利轉寫:mtshan nyid rtsod pa,藏語拼音:Cännyi zöpa),漢語音譯為「村尼作巴」,是藏傳佛教獨有的一種辯論方式,常見於藏傳佛教寺廟內的樹蔭處。它不只是口頭辯論,更是訓練僧人思辨能力、理解佛法深義的重要手段。


在古印度佛教中的「因明學」思想的邏輯推理,讓不同宗派及理論透過相互辯論來探討、學習及分析佛法教義。傳入西藏地區後,經過藏傳佛教僧院教育制度化,加上獨有的儀式及手勢,形成藏傳佛教的辯經。[1]
方式
辯經方式主要分為兩大種,對辯和立宗辯。對辯是兩人先後辯論,一人提問一人回答不許反問,如此一段時間後再反向進行。立宗辯則是一人自立一說,而眾人可對其提出異議,回復則只能有是、否和不一定三種答案。雙方立論也要以經典為根據。[1]
提問方會站立著質問坐著的回答方,提問方會在提問結束時,以右手拍擊左手發出聲響,並將左手往下壓,搭配左腳用力跺地的動作,右手再拉起念珠到肩膀上;而回答方只能回答是、因不成(否) 、不周遍(不一定)[2],除非提問方有詢問為什麼及原因。當回答方被提問方問倒時,回答方要拿下頭上的黃帽。[3]
思路
喇嘛辯經的過程主要以兩種根據作為討論基礎,其一是「因明邏輯的思辯」,以大家普遍公認的道理來做推論基礎,依照因明學進行邏輯推理而發出質詢;其二為「引用經典」,從共同承認經典當中,引用釋迦文佛、祖師大德、先聖先賢所詮述的文字,如此交叉比對,可以推敲出許多經文中的細微意涵,從而對佛法教義產生討論[4]。辯經也是對喇嘛的水平考核的主要手段。辯經時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對多,進行過程中配有一些手勢例如拍手,有着不同的涵義。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