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達萊特計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達萊特計劃(希伯來語:תוכנית ד')是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錫安主義者為征服巴勒斯坦託管地、建立猶太人國家而實施的一項軍事計劃。[1] 該計劃最初由猶太機構領導人、以色列首任總理大維·本-古里安提出,並由猶太武裝組織哈加納組織起草,於1948年3月10日最終定稿。學界普遍認為,達萊特計劃的實施意味着猶太復國主義武裝力量由防禦轉向進攻,其出台標誌着第一次中東戰爭進入新階段。
達萊特計劃(以下簡稱D計劃)實質上構成一套戰略指導方針,旨在控制整個巴勒斯坦託管地,宣布建立猶太國家,並在「阿拉伯國家正規軍入侵之前及預期之中」對疆域與民眾予以防衛,其中亦包括邊界之外的猶太人口。該計劃旨在讓猶太人新政權控制所有伊舒夫,若該伊舒夫地處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規定的猶太國以外的領土,猶太人新政權也要控制該伊舒夫。 [2]在戰術層面,該計劃包括:圍困巴勒斯坦人的村落、轟炸城市街區、強制驅逐居民、縱火焚毀農田與房屋並通阻止被驅逐者的巴勒斯坦人返回。[3]當時,猶太復國主義軍事部隊已掌握詳盡的清單,具體列明應予摧毀的村鎮與街區,以及需被驅逐的阿拉伯居民。
對於該戰略,學界存在持續爭論。一部分支持以色列的歷史學者將D計劃界定為防禦性舉措;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其乃係統性驅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被視為對該地區原住民的「種族清洗」。
Remove ads
背景
1937年夏,根據哈加納的官方史料記載,其特拉維夫地區部隊指揮官埃利梅萊赫·斯利科維茨(Elimelech Slikowitz,綽號「阿夫尼爾」)接到本–古里安的命令。本–古里安在皮爾委員會報告公布後,預見到英國終將撤出巴勒斯坦,因而要求他制定一項旨在全面軍事征服巴勒斯坦的計劃。該「阿夫尼爾計劃」事實上為日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一系列軍事方案提供了藍本。在其後不斷的修訂(即A、B、C版本)中,這一計劃逐漸被完善,最終在十年後以D計劃的形式定型。[4][5]
自1945年起,哈加納陸續制定了四個軍事計劃,其最終版本的實施直接使得以色列建國與大規模巴勒斯坦人被迫流亡:[6]
- 阿萊夫計劃(Plan Aleph / A計劃):制定於1945年2月,旨在配合猶太復國主義方面單方面宣布獨立。其主要目標是鎮壓巴勒斯坦人對猶太復國主義勢力接管部分巴勒斯坦地區反抗。[7]
- 貝特計劃(Plan Bet / B計劃):起草於1945年9月,並在1947年5月實施,要求預防阿拉伯國家軍隊入侵。其背景為英國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以及周邊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的反對日益加劇。[8]
- 吉梅爾計劃(Plan Gimel / C計劃,又稱五月計劃):最初擬於1946年5月,並在1947年11月至12月間實施,緊隨聯合國分治決議之後。其目的在於加強猶太復國主義的軍事與警備動員以應對周邊阿拉伯國家的敵意,並在必要時採取行動。[9][10]
- 達萊特計劃(Plan Dalet / D計劃):1948年3月擬定,被認為最為重要的方案。該計劃基於一系列具體作戰方案,其目標在於擴展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控制的地區,使之超越聯合國分治方案分給猶太人建國的範圍。總體目的在於在英國結束委任統治前,儘可能占領更多領土,以便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宣告建國。[11][12]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投票表決批准了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建議終止英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並分別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一個猶太國家。聯合國通過該方案後,猶太社群普遍表現出極大歡欣,而阿拉伯社群則反應強烈不滿。[13]次日,巴勒斯坦人在特拉維夫展開襲擊,造成至少八名猶太人死亡,襲擊者聲稱這是對十天前萊希襲擊巴勒斯坦人的報復。[14]
自1948年1月起,巴勒斯坦局勢日益惡化化。由阿拉伯各國志願者組成的阿拉伯解放軍進入巴勒斯坦,並在不同的沿海城鎮周邊地區展開軍事行動,逐步鞏固了其在加利利和撒馬利亞的控制。阿卜杜勒·卡迪爾·侯賽尼則自埃及率領巴勒斯坦聖戰軍進入巴勒斯坦,並圍攻耶路撒冷。為應對阿拉伯軍隊的封鎖,猶太當局試圖通過車隊為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輸送糧食,每次車隊多達一百輛裝甲車輛。[15]然而,隨着護送車隊傷亡不斷上升,這一行動逐漸變得難以為繼。到3月時,侯賽尼的封鎖戰略已取得顯著成效:幾乎所有哈加拿的裝甲車被阿拉伯軍隊摧毀,損失超過一百名士兵。以色列歷史學家本尼·默里斯指出,那些孤立地處於內蓋夫和加利利北部的猶太定居點居民,其處境同樣危急。[16]
這一形勢導致美國撤回了對分治方案的支持, 從而使阿拉伯聯盟認為,在阿拉伯解放軍的幫助下,巴勒斯坦人有能力阻止兩國方案的實現。[17]與此同時,英國於1948年2月7日決定支持外約旦吞併分配給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部分。[17]
Remove ads
達萊特計劃
1947年,大衛·本-古里安對哈加拿進行了重組,並實行義務兵役制度,要求全國所有猶太男女都必須接受軍事訓練。其武器裝備則主要來自二戰遺留的武器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援助,並通過「巴拉克行動」秘密運入。[18]關於D計劃的起草者,歷史學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該計劃是哈加納臨時負責人伊加爾·雅丁在得到本·古里安授權後,為應對阿拉伯國家即將干預而制定的戰略方案。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該計劃由一個被稱為「諮詢小組」的核心團隊制定,該團隊由十餘名軍事與安全人員以及阿拉伯事務專家組成,並在本·古里安的主導下完成。D計劃最終在1948年3月初確定下來,並通知給各個哈加拿部隊。[19]計劃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總體綱領,另一部分是各軍事單位的具體作戰命令,明確指示襲擊哪些村莊以及其他具體軍事任務。計劃的總體綱領同時也提交給了當時的猶太社群政治領導層。[20]
D計劃的希伯來文原文最早於1972年公開,收錄在《哈加拿史》第三卷第三部分的附錄中。[21]其英文譯文則首次發表於1988年,由巴勒斯坦學者哈立迪將其作為《征服巴勒斯坦的總綱計劃》的附錄重新刊登在巴勒斯坦研究雜誌上。
Remove ads
在D計劃中,哈加拿開始了由地下武裝向正規軍隊的轉變。重組內容包括建立旅級部隊和戰區指揮部。計劃的目標不僅是完成組織上的整編,還包括掌控擬建猶太國的領土以及猶太國邊界之外的猶太定居點地區。為實現這一目標,方案提出應通過加固周邊據點與交通要道、攻占靠近猶太定居點的阿拉伯村莊以及占領正在撤離的英國軍營與警察局來實現。[22]
D計劃導言中介紹:
a. 該計劃旨在掌握未來猶太國家的領土並保衛其邊界,同時確保對邊界之外的猶太人聚居區的控制,以抵禦可能來自國內外的正規、半正規或小規模部隊的攻擊。
b. 本計劃的制定以此前三個計劃為基礎:1945年的B計劃、1946年5月的C計劃與1948年的「耶和書亞計劃」(以在1947年12月陣亡的哈加納指揮官耶和書亞·格洛伯曼命名)。
c. 由於前三個計劃分別着眼於國內衝突的初期局勢及周邊鄰國正規軍可能的入侵,D計劃的目的在於彌補這些(前三個計劃)不足,使方案更契合英國委任統治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的預期局勢。
後來,還計劃繼續指出:
f. 總體而言,本計劃並非旨在越出猶太國家邊界實施占領。然而,對於緊鄰邊界、可能被用作滲透跳板的敵方據點,必須採取臨時占領與清剿行動並將其納入防禦體系,直至戰事結束。
據當時的以色列軍事情報局局長霍沙法特·哈卡比的說法,D計劃要求奪取聯合國分治方案中劃定的擬建猶太國境內及邊境地帶的阿拉伯城鎮與村莊,以確保對這些地區的控制。[23]
據以色列歷史學家大衛·塔爾的觀點,D計劃的戰略意圖在於加固和穩定一條由猶太人控制的連續防線,該防線覆蓋擬建猶太國的核心區域及其預設邊界。同時,該戰略還要求在阿拉伯軍隊入侵時對其實施騷擾與阻截。其成功依賴三個要素:一是「清除」猶太國邊界沿線的阿拉伯人,二是加強位於阿拉伯部隊推進方向上的猶太定居點的防守,三是對推進中的阿拉伯軍隊發動「打了就走」的突襲行動。
以色列歷史學家伊蘭·帕佩則區分了D計劃的總體綱領與下發給部隊的作戰命令。在他看來,分發給政治領導人的綱領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哈加拿的真實意圖,真正的計劃以明確的作戰命令下達到各旅指揮官手中,而非模糊的指導方針。每位旅指揮官都會收到一份清單,上面列明了必須占領、摧毀的村莊或城區,以及需要驅逐的居民。[24]
Remove ads
在D計劃的第三部分「防禦體系與工事的鞏固(Consolidation of Defense Systems and Fortifications )」中,明確提出應當占領警察局、控制政府設施並保護次要交通要道。在這一部分的第四條中,包含了一些具有高度爭議性的內容:
首先,計劃要求對位於防禦體系內部或附近的敵方居民點發動行動,以防其成為敵軍的軍事據點。具體行動分為以下幾類:
- 摧毀村莊:包括縱火焚毀、爆破拆毀並在廢墟中埋設地雷,尤其針對那些難以長期控制的居民點。
- 搜索與控制行動:包括對村莊進行包圍和搜查。如果遇到抵抗,則必須殲滅武裝力量,並強制將居民驅逐出國界。
- 納入防禦體系:按照上述方式清空的村莊,應被編入固定防禦體系,並根據需要進行加固。
- 無抵抗的處理方式:若村莊未有抵抗,部隊應駐紮進村,或占據能夠實現全面戰術控制的位置。指揮官須沒收村內全部武器、無線電設備和交通工具,並拘留所有具有政治嫌疑的個人。隨後,在與以色列猶太事務局協商後,需在村內委任管理機構,由當地人負責內部事務。同時,每一區域必須指派一名猶太人,負責該地區所有被占領的阿拉伯村莊與居民點的政治和行政安排。
在第七條「境內外的反擊行動(Counterattack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orders of the State)」中,計劃進一步指出:
反擊通常由一個營規模的部隊實施,採取深入滲透的方式,集中攻擊敵方居民點和軍事據點,目的在於連同駐守的敵軍一併予以徹底摧毀。
Remove ads
行動

D計劃於1948年4月初首次行動,從拿順行動開始。這標誌着戰爭進入第二階段,根據本尼·莫里斯的分析,哈加拿已由防禦轉為進攻。拿順行動的主要目標是解除阿拉伯軍隊對耶路撒冷的封鎖。[25]哈加納的吉瓦蒂旅和帕拉瑪赫的哈雷爾旅共約一千五百人,在4月5日至20日期間發起突擊行動,以打通通往城市的道路。[25]行動取得成功,哈加納與帕拉瑪赫成功突破阿拉伯軍隊的封鎖,建立了博馬之路並成功運來糧食進入耶路撒冷,分發給猶太居民。[25]
這一行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阿卜杜勒·卡迪爾·侯賽尼的陣亡對阿拉伯軍隊的打擊。與此同時,從4月4日至14日,阿拉伯解放軍首次大規模行動以慘敗告終,在米什馬爾哈埃梅克遭遇重創。同時伴隨其德魯茲盟軍的叛變,阿拉伯軍隊失去了重要支援。[26]
1948年4月9日,由伊爾貢和萊希等準軍事組織發起、並得到哈加納和帕爾馬赫支持的代爾亞辛村大屠殺發生,造成至少107名阿拉伯村民死亡,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該事件被廣泛報道,對阿拉伯人的士氣造成嚴重打擊,並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巴勒斯坦人的驅逐與逃離。以色列歷史學者伊蘭·帕佩在其著作《巴勒斯坦的種族清洗》中指出,大屠殺的發生體現了D計劃的系統性特徵:這是一個以和平、和睦著稱的村莊,曾與哈加納達成不侵犯協議,但由於位於計劃中預定清理的區域內,最終注定被消滅。[25]
作為D計劃的一部分,哈加納、帕爾馬赫和伊爾貢占領了提比里亞、海法、采法特、貝特謝安、雅法和阿卡等城市中心,並以暴力手段驅逐了超過25萬名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當時,英國軍隊基本已撤離。鄰近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雖嘗試干預,但其軍事準備尚未完成,無法組建足夠兵力扭轉戰爭局勢。許多巴勒斯坦人的希望寄託於外約旦的阿拉伯軍團及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一世,但他並無意建立一個巴勒斯坦控制的國家,而是希望儘可能吞併英國託管巴勒斯坦的領土。[25]為了保障猶太人在加利利地區的定居點安全,哈加納發起了「伊夫塔赫行動」和「本-阿米行動」,同時通過「基爾松行動」在耶路撒冷周邊形成統一防線。[25]
一直到戰爭結束,總共約有8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數百個巴勒斯坦村莊被摧毀。[19]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