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連然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连然县
Remove ads

連然縣西漢南朝時期的縣,在今雲南省安寧市,轄境包括今安寧市北部和祿豐市[1]任乃強認為「連然」一名是夷語「鹽泉」之意,可能是滇族語或[2]

事实速览 連然縣, 歷史 ...

歷史

Thumb
河泊所遺址出土東漢「連然丞印」
Thumb
河泊所遺址出土東漢「連然尉印」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開益州郡,設連然縣,產鹽,有鹽官管理鹽業[3],所產食鹽供應南中全境[4]東漢屬益州郡[5]。建武十八年(42年),連然縣曾與夷渠帥棟蠶及鄰近諸縣一同反叛,益州太守繁勝敗退朱提,次年武威將軍劉尚率軍平叛,到二十一年(45年)正月於不韋斬殺棟蠶,叛亂徹底結束[6]三國蜀漢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連然改屬建寧[7]西晉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劃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設立寧州[8],連然縣屬寧州建寧郡。太安二年(303年),晉惠帝分建寧以西七縣另立為益州郡,連然縣改屬益州郡,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為晉寧郡[9]南朝屬晉寧郡[10][11]。《南齊書》除晉寧郡連然縣外,另有平樂郡安寧縣安寧郡[12]朱惠榮認為安寧縣即連然縣改置,安寧縣於隆昌元年(494年)升為安寧郡[13]。齊時南中各地已被大姓爨氏控制,蕭梁僅能遙領寧州,到陳朝即不再統治寧州[14]

連然縣有鹽泉,任乃強認為漢代設鹽官,則時已采煎食鹽,最初的人發現了鹽泉,只是直接使用鹽水,昆明夷遷徙至此後,按在比蘇縣煮鹽的經驗製取食鹽,漢民進入後,開始挖鹽井採鹽[2]

漢書·西南夷傳》載,曾有臨邛陳立任連然長[15]

唐《蠻書》稱「安寧城,後漢元鼎二年伏波將軍馬援立銅柱定疆界之所」[16],安寧當地也有馬援立銅柱的傳說。但《蠻書》記載的年代錯亂,後漢無「元鼎」,元鼎是漢武帝的年號;主流記載里,馬援征討交趾,在交趾立銅柱,同時期征討雲南的是將軍劉尚,馬援不可能到劉尚的戰區立銅柱、定疆界,因此一般認為馬援在安寧立銅柱純屬虛構[17]

2021年,河泊所遺址考古挖掘出有關連然縣的實物材料,有「連然丞印」封泥[18]

Remove ads

地望

因有鹽井這一特點,唐代以來的著作大多將連然縣定於今安寧市,安寧一帶歷來為雲南東部鹽的主要產地[19][20]安寧井的產量在明代達到巔峰,天啟三年(1623年),安寧鹽課提舉司改駐琅井,標誌祿豐境內的鹽井重要度與產量超過安寧,安寧井產量在清代不斷下降,最終於1953年關閉[21]

清代呂調陽將連然縣定於後世廣通縣(今祿豐市廣通鎮),認為連然鹽井是後世的琅井、黑井阿陋井[22]

紀念

安寧「遙岑樓」東壁曾有「古連然」碑石,今無存[23]。1949年初,安寧縣城劃分為永安、澄清、連然三鎮,後合併為永安鎮,1949年底更名連然鎮[24],作為縣城名稱沿用至今,現稱連然街道

引用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