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迴廊 (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迴廊 (教堂)
Remove ads

迴廊(Cloister,源自拉丁語 claustrum,意為「封閉空間」)是一種有頂蓋的走道、開放的廊台或開放的拱廊,沿著建築物的牆壁延伸,形成一個四方院或中庭。迴廊通常附加於座堂或教堂,常見於其溫暖的南側,[1] 這通常表明它現在(或曾經)是修道院建築的一部分,「形成一道連續而堅固的建築屏障……有效地將修士的世界與在迴廊外生活和工作的農奴及工人的世界隔離開來。」[1]

Thumb
英格蘭索爾茲伯里座堂的迴廊

在英語裡,「Cloistered」或「claustral」生活也被用來形容修士修女的修道生活。在當代天主教會法規的翻譯中,英文術語 enclosure(封閉區)[2] 即指隱修狀態,而在德語等語言中,拉丁詞根「claustrum」的某種形式常被用作「修道院」的轉喻詞。[3] 隱修神職人員指的是那些嚴格與外部世界事務隔絕的修道會。

Remove ads

迴廊的歷史

Thumb
英國格洛斯特座堂的迴廊

中世紀早期的迴廊有幾個前身:古希臘羅馬宅邸(domus)的列柱中庭、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作為前院的中庭及其擴展形式,以及附屬於早期敘利亞教堂側翼的某些半廊式庭院。[4] 沃爾特·霍恩(Walter Horn)認為,由聖帕科繆約於公元320年所建立的最早的共居式隱修社群,並未建造迴廊,因為當時修士社群沒有依附的俗世農奴,因此在有圍牆的社群內無需進行隔離。[5]

霍恩發現,最早的迴廊原型出現在一些特殊的[6]五世紀晚期敘利亞南部修道院教堂中,例如位於烏姆-伊斯-蘇拉布的聖塞爾吉烏斯與巴克科斯修道院(公元489年),以及伊德-德爾修道院的柱廊前院,[7]但在愛爾蘭半隱修式修道院的集群式圓屋中,或是在西方最早的本篤會集體社群中,均未出現類似的結構。[5]

查理曼時期(統治時期 768–814),在一個廣闊分散的莊園地產中,一個獨立的修道社群的需求催生了「修道院中的修道院」這一概念,其形式為封閉的迴廊。這種建築解決方案使修士們能夠在不受俗人及僕役干擾的情況下執行其神聖職責。[8] 霍恩提供了早期例子,如由弗里德里希·貝恩(Frederich Behn)的考古發掘所揭示的貢德蘭院長(Abbot Gundeland)的洛爾施修道院「舊堂」(765-774年)。[9] 洛爾施修道院是從一個法蘭克貴族的villa rustica(鄉村別墅)直接改建而來,其傳統自羅馬晚期以來未曾中斷。[10]

另一個早期迴廊位於聖里基耶修道院(790-799年),其形狀為三角形,角落設有小教堂,有意識地象徵三位一體[11]因登(816年)和聖旺德里耶修道院(823-833年)建造了緊靠修道院教堂側翼的方形迴廊。在富爾達修道院,一個新的迴廊(819年)被設置在教堂的禮儀西側,採「羅馬風格」,[12] 這種風格源自舊聖伯多祿大殿的前院,因為這樣可以更接近聖髑。近代,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於1930-1938年間在曼哈頓委託建造了中世紀風格的修道院博物館與花園。

Remove ads

圖集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