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选派艾森豪威尔运动
Remove ads

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美國發生持續時間長、波及範圍廣的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旨在說服前美國陸軍參謀長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競選美國總統

Thumb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945年肖像

1948年總統大選期間,前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之子詹姆斯等眾多政治家和組織紛紛邀請艾森豪威爾從政,他一直沒有同意,然而喬治亞州、弗吉尼亞州民主黨組織仍公開表態支持。1948年民主黨全國大會前一周,詹姆斯·羅斯福向全部1592名代表發電報,要求他們提前兩天趕到費城參加選派艾森豪威爾黨團特別會議,打算合眾人之力形成呼籲艾森豪威爾參選的強大聲勢。面對眾多民主黨政要熱切勸說,艾森豪威爾仍拒絕接受提名。

哈里·S·杜魯門總統名望低落,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1951年在共和、民主兩黨興起,畢竟當事人此時尚未宣布加入任何政黨。共和黨政要紛紛表態支持,另一邊賭咒發誓只有加入民主黨才能當總統。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小亨利·卡伯特·洛奇是該黨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的競選經理,將艾森豪威爾之名加入新罕布什爾州共和黨初選投票。將軍同意參選並贏得新罕布什爾州初選,接下來獲共和黨提名,在普選戰勝民主黨候選人阿德萊·史蒂文森二世當上第34任美國總統。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對後世同類運動影響深遠,如1992年選派佩羅運動和2008年選派康迪運動

Remove ads

背景

Thumb
艾森豪威爾在1944年6月5日諾登底登陸前向美軍傘兵致辭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915年從西點軍校將星聚落班畢業[1]:39–47。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申請到歐洲服役被拒,只能帶領坦克兵訓練部隊。戰爭結束後他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菲律賓服役,聽命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1941年晉升准將後,[2]:34艾森豪威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監督許多重要行動[3][4]。他擔任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歐洲戰區總司令[1]:275–276,規劃並指揮1944年霸王行動及隨後的中歐會戰,官拜五星上將[5]:55

艾森豪威爾的戰爭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在20世紀40年代蓋洛普最敬佩的人」民意調查高居榜首[6]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稱他「軍事政治家」[7]:291–292。1945至1948年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期間[1]:14,他多次公開露面維持公眾對陸軍的支持[7]:461–462。他還在1948至1953年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14[8]。1950年12月,他受命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司令,掌握北約駐歐部隊作戰指揮權[1]:495–496

Remove ads

「艾森豪威爾熱潮」(1948年)

Thumb
詹姆斯·羅斯福(攝於1937年)為艾森豪威爾取代杜魯門競選美國總統搖旗吶喊

外界普遍期望名望高漲的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9]:394。《華盛頓先驅時報》1946年12月宣稱他同意在人民要求之際參選,艾森豪威爾否認說法,聲稱「這種話不管是對陸軍還是對身為參謀長的我說來都傷害極大」[10]:35。艾森豪威爾尚未宣布加入任何黨派,民主共和兩黨對他的回絕不為所動,發動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5]:55。1947年7月,哈里·S·杜魯門總統認為艾森豪威爾是民主黨理想的候選人,打算「培養公眾追隨他」[11],但後者公開聲明不會從政[5]:104。參與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的美國人爭取民主行動成員與政壇人士勢頭越來越大,民主黨政治家甚至開始組織「拋棄杜魯門」運動,力圖說服艾森豪威爾代表民主黨參選[5]:79。據美國陸軍部長肯尼斯·克萊伯恩·羅亞爾所述,杜魯門身為總統甚至同意只要艾森豪威爾願意,他願充當副總統候選人,但將軍沒有接受杜魯門的建議[11]。紐約州聯邦眾議員斯特林·科爾表示反對提名艾森豪威爾或任何軍方領導人競選總統[12]。1948年1月,新罕布什爾州部分共和黨政界人士在總統初選時加入代表團,承諾支持艾森豪威爾。將軍同月表示,自喬治·華盛頓擔任總統以來,「無論從歷史實際、還是恰當與否角度考慮」,「只有胸懷抱負」才能當上美國總統,重申他沒有政治抱負[1]:463。同年五月專欄作家沃爾特·溫切爾開展的民調共收到9.5萬票,艾森豪威爾以3.6萬高居榜首,超過杜魯門和共和黨提名托馬斯·杜威[10]:41

1948年4月3日,美國人爭取民主行動公布組織決定,杜魯門缺乏民意基礎,故支持艾森豪威爾與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分別為民主黨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阿道夫·柏利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表示相信將軍會接受提名。[13]初選期間杜魯門基本沒遇到阻力,但直到民主黨全國大會前數周,該黨的「艾森豪威爾熱潮」還熱火朝天[5]:104。前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之子詹姆斯為艾森豪威爾代表民主黨、取代杜魯門競選美國總統搖旗吶喊[5]:79

面對當事人一再回絕,政壇領袖沒有放棄勸說[5]:104。許多民調機構的調查結果表明,只要艾森豪威爾取代杜魯門參選,杜威基本沒有勝算[5]:104。他4月5日重申不會接受提名[14],但喬治城州、弗吉尼亞州民主黨組織,前紐約最高法院大法官耶利米·馬奧尼七月初還公開表態支持[15][16]。《紐約時報》7月5日的民調表明,詹姆斯·羅斯福、雅各布·阿維威廉·奧德懷爾引領的「反杜魯門集團」推波助瀾,支持艾森豪威爾獲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代表還在增多[17][18][19]。密西西比州民主黨聯邦參議員約翰·斯坦尼斯宣布支持艾森豪威爾[20]。當事人晚上十點半在哥倫比亞大學發布備忘錄:「此時我自認尚不屬任何政黨,不會接受公職提名或參與黨派政治角力」[21]

當事人聲明不足以改變眾多組織的決心[22]。艾森豪威爾拒絕表態支持杜威,但告訴少數密友會投票支持,預計杜威將贏得選舉[1]:478[10]:55。7月6日,費城地方團體讚揚艾森豪威爾不結黨、不參與黨派政治角力的聲明,表示繼續支持他競選總統[23]。杜魯門的支持者當天表示對將軍發表的備忘錄很滿意,對杜魯門提名充滿信心[24]

詹姆斯·羅斯福在民主黨全國大會一周前向全部1592名代表發電報,要求他們提前兩天趕到費城參加「選派艾森豪威爾」黨團特別會議,打算合眾人之力形成呼籲將軍參選的強大聲勢。專欄作家德魯·皮爾森寫道:「民主黨所有經驗豐厚的政壇領袖都認定,如果不能說服艾克(艾森豪威爾的綽號)參選,哈里·杜魯門面臨的失敗在歷史上都可謂慘不忍睹。」[25]。約五千名支持者齊聚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官邸,懇請艾森豪威爾參選[26]

南卡羅來納州長斯特羅姆·瑟蒙德7月8日公開呼籲並鼓動將軍參選,後來他在民主黨全國大會退場[5]:104。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克勞德·派帕爾聲稱「不管將軍是否同意」都會要求提名大會推舉艾森豪威爾[1]:478。當事人回覆:「無論提案在什麼情況提出或包含何等條件,我都會拒絕提名」[1]:478。7月9日晚詹姆斯·羅斯福終於接受現實,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隨後中止[27]。杜魯門獲提名後,大部分民調機構預測杜威將以壓倒優勢當選[28]。但事實出乎意料,杜魯門在1948年大選爆冷戰勝杜威[29]。史學家兼作家赫伯特·帕米特1977年著作指出:「艾森豪威爾熱潮是民主黨自由派陷入深淵的徵兆,而且必須說明,陷入深淵的不只自由派」[30]

Remove ads

「愛艾克」(1952年)

Thumb
1952年艾森豪威爾競選紐扣圖案,「I Like Ike」即「愛艾克」

艾森豪威爾自認應該超越黨派立場,一直沒有公開宣示黨派歸屬,結果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1951年在民主共和兩黨復興[31]。但據作家威廉·皮克特2000年著作《艾森豪威爾決定參選》記載,1948年大選後,「艾森豪威爾越來越朝共和黨黨派政治靠攏」[10]:76。杜魯門的名望1951年末已經很低,認可度跌至兩成三,是執政認可度調查誕生以來美國總統的最差紀錄[32][10]:109。杜魯門12月給將軍寫信希望對方代表民主黨參選:「希望您把打算告訴我」。艾森豪威爾回覆:「自覺沒有爭取政治提名的義務」[31]。報社編輯、記者紛紛致信敦促將軍參選[9]:396–397,杜威與馬薩諸塞州聯邦參議員小亨利·卡伯特·洛奇早在離1952年共和黨全國大會還有兩年多時就開始鼓勵艾森豪威爾參選[33]:6。杜威就將軍會否參選詢問艾森豪威爾昔日副手盧修斯·克萊的看法,克萊回答:「很難講。但我敢肯定,如果公眾沒有表現希望他參選的強烈意願,或是競選可能缺乏有效組織,亦或資金方面可能有問題,他就不會參與。必須補充的是,即便上述要求全部滿意他也不一定接受」[34]:584。各種旨在協調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的組織和委員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澤西州企業家查爾斯·F·威利斯小史丹利·隆堡協助創辦「支持艾森豪威爾公民」委員會,還在全國各地創辦艾森豪威爾社團[35]:519哈羅德·塔爾博特牽頭「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政治籌款活動[34]:586,保羅·霍夫曼發起「支持艾森豪威爾公民」運動[34]:587。全美很快形成約八百家社團組成的網絡,以38個州的領導人為首。1952年下半年,社團數激增至2.9萬,會員總人數達25萬。[35]:520當事人好友、投資商克里弗德·羅伯茨稱,「支持艾森豪威爾公民」運動足以聚攏將軍所有的支持勢力[35]:520

支持將軍的共和黨人創造口號「愛艾克」,意指艾森豪威爾的綽號「艾克」[1]:523歐文·柏林的百老匯音樂劇《風流貴婦》納入歌曲《他們都愛艾克》[36]:15[37][38]。艾森豪威爾覺得加入民主黨勝算更大,而且國會也是該黨占擾,但又認為杜魯門政府已經腐化,下任總統必須改革政府而且不必為過往政策辯護[33]:6–14。共和黨國際主義派系認為,前總統兼首席大法官威廉·霍華德·塔夫脫之子、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羅伯特·A·塔夫脫主張不干涉政策,可從他和艾森豪威爾中二選一[39]。早在初選前,外界就普遍稱塔夫脫「共和黨先生」[36]:6,局內人士認為他領跑提名爭奪戰[39]。前明尼蘇達州長哈羅德·斯塔森因支持國際主義頗具人氣,也是初選的有力競爭者[36]:6。但正如作家邁克爾·伯克納所述,兩人表現的政治實力都不足以勝出[36]:6

1951年宣布支持艾森豪威爾的共和黨人很多,民主黨人賭咒發誓、堅稱只有加入民主黨才能當總統。塔夫脫10月16日宣布爭奪共和黨提名,11月17日洛奇當上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競選經理[33]:6–20。共和黨新罕布什爾州長謝爾曼·亞當斯負責管理州內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36]:5,1951年下半年開始為將軍成立組織,並在11月的集會表示:「3月11日選票上會有艾森豪威爾的名字,他不會退出我黨總統初選,對此我現在非常肯定」[36]:8。運動勢頭迅速壯大,以至將軍本人在12月安排羅伯茨秘密邀請關係密切、值得信賴的顧問組成政治諮詢小組監控[31]。克萊把寫好的備忘錄交給艾森豪威爾,詳細介紹活動進展並註明即將召開的州級黨大會日期[34]:588

推動塔夫脫競選的勢頭加強,艾森豪威爾不再像以前那樣牴觸參選[40]。他把共和黨傾向告知洛奇,後者在1952年1月6日的記者招待會公布[33]:10[41]。將軍是否參加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尚在未知,洛奇向《紐約先驅論壇報》出版商威廉·羅賓遜求助。羅賓遜前往歐洲與將軍共度聖誕時詢問是否願意參加新罕布什爾州初選,艾森豪威爾同意。[36]:91952年1月6日,洛奇經克萊與羅賓遜授權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選票上加上將軍姓名[34]:590。很快就有《紐約時報》等24份報刊表態支持,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甚至建議兩黨都提名艾森豪威爾,只不過副總統人選不同[33]:11

Thumb
1952年9月,艾森豪威爾在巴爾的摩競選

1952年2月8日,麥迪遜廣場花園如期舉辦選派艾森豪威爾集會[2]:110。主辦方預計到場人數不會超出廣場可容納的1.6萬,但實際人數超2.5萬,紐約警察和消防隊都無力促使多少人離開[1]:523。2月16日艾森豪威爾告知克萊,拿到共和黨提名就一定參選[34]:590。3月1日,他以一成二的顯著優勢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戰勝塔夫脫[33]:8,全部14個州的共和黨大會代表都支持他[10]:178。將軍宣布面對結果深受「震驚」和「感動」,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任何美國人都會對得到如此之多的同胞稱讚感到自豪,否則他就不是美國人」[31]

明尼蘇達州美國總統初選選票沒有艾森豪威爾之名,但3月18日直接在選票寫上他名字或綽號的選民超過10.6萬,比斯塔森只少兩萬票[33]:14–15。《堪薩斯城星報》主編羅伊·羅伯茨認為這是「美國政治競選史上少有的大事」[10]:180。1952年5月31日,艾森豪威爾請辭北約事務並退役[42]。6月4日他在故鄉堪薩斯州阿比林首次發表政治演說[33]:17[9]:395,還在當地召開新聞發布會。他在記者詢問過往投票立場時回答:「1948年我離開信息潰乏的崗位,為保持中立沒有登記(選民)。但1950年我支持共和黨。」[43]蓋洛普在共和黨提名大會前夕開展民調,結果表明將軍的支持率超過杜魯門兩成五,超塔夫脫一成六[10]:114。大會首輪投票就提名艾森豪威爾[44]。考慮到年過花甲可能對選戰不利,顧問建議他挑選39歲的加利福尼亞州聯邦參議員理查德·尼克松為競選搭擋[45]。兩人在1952年大選以壓倒優勢輕取民主黨候選人阿德萊·史蒂文森二世約翰·斯帕克曼,選舉人票超出對手353票之多[46]

Remove ads

餘波和影響

艾森豪威爾1953年1月20日宣誓就職[47],是20年來首位共和黨總統[48]。他任命洛奇出任駐聯合國大使,亞當斯任白宮辦公廳主任,擔任總統期間支持「現代共和主義」,處在民主黨自由派和共和黨保守派之間的折衷立場[49]。他通過談判促使朝鮮戰爭停火,促成朝鮮半島南北分治[50]。1955年9月艾森豪威爾心臟病發後入院治療六周[51][1]:272,他競選連任的前景很快成為美國重大議題[52],共和黨政治家擔心大選沒有艾森豪威爾將毫無勝算[53]。艾森豪威爾起初對能否連任頗為悲觀,許多共和黨領導人發動新一輪選派運動,說服他同意競選[54][55],結果在1956年大選又一次以壓倒優勢擊敗史蒂文森[56]。艾森豪威爾事後向顧問表示,如果不是心臟病發,很難說自己能否再度成為候選人[53]

離任總統多年後,艾森豪威爾於1967和1968年再度登頂蓋洛普「最崇敬的人」民意調查[57]。「支持艾森豪威爾公民」委員會在1952年大選結束後繼續活動,支持共和黨保守議程現代化[35]:513。選派艾森豪威爾運動對後世同類運動影響深遠,如1992年選派佩羅運動[58]、2008年選派康迪運動[59][60]。皮克特的著作總結:

艾森豪威爾參選的決定其實沒那麼複雜,而且更加值得尊敬,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麼狡猾。正如他的回憶錄所述,步入晚年後他自認當年完全是被為選派運動所逼。公開宣布參選前,民意調查、新聞工作者、意見領袖、政界人士都在不斷施壓要求他競選總統。他經常表示,不以任何方式爭取就獲黨代會提名無疑最為理想,但在他身上情況絕非如此。[10]:212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