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遜清皇室小朝廷
宣統帝退位後的小朝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遜清皇室小朝廷,簡稱遜清小朝廷,是指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依然保持的殘留微型朝廷。
Remove ads
產生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簡稱《清室優待條件》),發布《退位詔書》,宣告大清帝國的正式終結。《清室優待條件》中寫有「清帝退位後尊號不變,民國政府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民國政府支付清帝歲用400萬兩;清帝退位後暫居宮禁,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份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使遜清皇室小朝廷得以延續其原來的生活[1]。溥儀退位後,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居住在皇宮裡[2]。在紫禁城內,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諡,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大清名義上仍掌握紫禁城主權,使之成為了當時北京裡的「國中之國」。隆裕太后在1913年2月22日(宣統五年正月十七日)逝世後,宮中主位除皇帝溥儀外,還有四位太妃。袁世凱指定端康太妃主持宮中事務[3]。
1917年7月1日(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來調停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的張勳,率領辮軍擁立溥儀復辟,但十二日後,即被段祺瑞討平,溥儀再度退位,仍居住於紫禁城。1922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3],依照清帝大婚模式,溥儀迎娶婉容為后,並納文繡為妃。1924年3月3日,溥儀命鄭孝胥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掌印鑰,賞頭品頂戴,令其全權整頓內務府,繼於3月5日又命金梁為內務府大臣,協助鄭孝胥整頓內務府[4]。
Remove ads
終結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甲子政變囚禁賄選總統曹錕,組建攝政內閣並以黃郛攝行總統職務。11月3日,國民軍將原故宮景山的守衛部隊繳械,集中到北苑聽候改編,引起清室極大恐慌。清室便暗中與外界聯繫,謀求對策。少數保皇黨人見北京局面混亂,也乘機活動。一時間,清帝復辟的謠言紛紛四起。首都警備總司令鹿鍾麟得知這些情況後,立即報告馮玉祥和攝政內閣的代理國務總理黃郛,並且指出:驅逐溥儀,須從速進行,如若遲延,恐生變故。於是,黃郛連夜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將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時南京臨時政府與袁世凱共同擬定並公布的《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加以修改並討論通過,同時籌組清室善後委員會,以處理溥儀出宮後的有關事宜。
11月5日上午,馮玉祥派出國民軍包圍紫禁城,欲將溥儀及其小朝廷臣僚、宦官、宮女驅逐出宮。執行此項任務的首都警備總司令鹿鍾麟,向清室宣布了攝政內閣議決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五項,讓溥儀發布[5]。
面臨軍事上的壓力,溥儀被迫召開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並交出皇帝印璽,收拾私物,遣散了太監和宮女。於當日下午,被監護離開皇宮紫禁城,搬到什剎海後海北岸甘水橋附近的「醇親王府」移居。遜清皇室小朝廷遂宣告滅亡,清王朝亦被真正地「徹底」終結[6]。除兩位妻妾婉容和文繡隨溥儀出宮外,四位太妃中尚在人世的敬懿皇貴太妃、榮惠皇貴太妃在此後遷出。三希之伯遠帖和中秋帖即由此被敬懿皇貴妃帶出紫禁城。
1924年(中華民國十三年)11月6日,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接管紫禁城,封存文物。次年國慶日(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