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連續性 (虛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連續性或連貫性、一致性是指不同篇、章、版、輯的虛構作品中的人物、情節、物體和地點等設定保持前後一致。意味着這些作品擁有共同的正史,處於共同世界。
連貫性錯誤
許多連貫性錯誤是微妙的,例如鏡頭之間的微小變化(如玻璃杯中的水位高度或香煙的長度);這些小錯誤通常是由於對最終剪輯相對淡漠而存在的。雖然普通觀眾通常不會注意到小錯誤,但其他連貫性錯誤可能更明顯,例如角色外觀的明顯變化。製作將致力於防止此類錯誤,因為它們會干擾觀眾忽略置疑。
電影製作公司使用各種技術來防止連貫性錯誤。
第一種是將特定場景的所有鏡頭一起拍攝,將連續場景的所有鏡頭一起拍攝(如果場景同時發生,在電影時間線中沒有中斷)。這使得演員保持戲服、化妝、道具、地點的一致性(如果在外景拍攝,則天氣、天色也一致)。
第二種主要是服裝設計師、製作設計師、道具師和化妝師在每天拍攝的開始和結束時為演員和布景拍攝即時照片,各工作人員每天檢查服裝、布景、道具和化妝與前一天是否一致。
第三種是避免完全在外景地拍攝,而是在攝影棚中拍攝所有內容。這樣可以控制天氣和照明(因為拍攝是在室內進行的),並且可以將所有服裝和布景共同存放,以便第二天取用。
當場景中的角色引用尚未發生的事件,或者他們不應知道的事物時,可能會發生編輯錯誤。[1]
在電影《瘋狂世界》(1963 年)中可以看到編輯錯誤的一個例子,從下面可以看到人們在開始時爬斜坡的場景,然後從上面回放。
視覺錯誤是視覺媒體(如電影和電視)中發生的即時不一致。服裝改變顏色,陰影變長或變短,場景中的道具會改變位置或消失等等。最早的視覺錯誤之一例如在查理·卓別林出演的1914年的電影《劇院的夏爾洛》 中, [2]流浪漢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時,他的帽子丟了,但當他進入下一個房間時,他頭上又出現了帽子。鬆散的情節和缺乏一致性的編輯使大多數早期電影充斥着這樣的錯誤。
情節錯誤,或通常所說的情節漏洞,反映了虛構世界一致性的失敗。一個角色可能會說他是獨生子,但後來又提到了一個兄弟姐妹。在電視節目《歡樂酒店》中,費瑟·克雷的妻子莉莉絲提到費瑟的父母都去世了,在另一集中,費瑟自己聲稱他父親是一名科學家。當這個角色被分拆成費瑟時,他的父親,一位名叫馬丁的退休警察,成為了一個中心角色。最終在泰德·丹森主演的一集中,這種不一致被追加性地解釋為費瑟對他父親的低俗態度感到尷尬,因此聲稱已經死亡。這在情景喜劇中很常見,通常會將這個展現矛盾言行的複雜角色繼續着重刻畫,發展出一個更加完整的背景故事,覆蓋之前更簡單的背景。
荷馬打盹是一個起源於荷馬史詩的連貫性錯誤的術語,這是由羅馬詩人賀拉斯在他的《詩藝》中創造的。
荷馬史詩中有許多連貫性錯誤被描述為「打盹」,例如:
在《伊利亞特》中,墨涅拉俄斯在戰鬥中殺死了一個小角色Pylaimenes。Pylaimenes後來還活着,目睹了兒子的死亡。
在《伊利亞特》菲尼克斯、奧德修斯和大埃阿斯三人出發前往阿喀琉斯的使館,然而後面作者使用了一個雙重形式的動詞來表示只有兩個人去,往後又使用複數形式的動詞,表示兩個以上,但後面又出現了另一個雙動詞(「他們兩個站了出來」)。
在現代荷馬學術中,荷馬的許多「打盹」都解釋為這首詩被幾代口頭詩人重述和即興創作的結果。在上述第二種情況下,很可能由兩個不同的版本被合為一版:一個版本有三個人,另一個版本只有兩個人。亞歷山大·蒲柏傾向於對荷馬「打盹」表示懷疑,他在《批評論》中說:「那些經常出現錯誤的策略,不是荷馬『打盹』,而是我們做夢。」
Remove ads
在電視劇時間線和/或現實世界的時間進程相衝突時加速電視角色(通常是兒童或青少年)年齡的做法通常被稱為肥皂劇快速衰老綜合症。[3]有一段時間沒有在屏幕上出現的孩子可能會由比原來大幾歲的演員扮演出現。這種快速老化通常是為了讓角色參與到更廣泛的故事情節,並吸引年輕觀眾。[4]例如在BBC的梅林傳奇中,莫德雷德最初在第4季中由一個小孩子扮演,但在第5季開始時突然長大到十幾歲,其餘角色只老了三歲。
反之亦然。在電視節目《迷失》中,10歲的沃特·勞伊德由12歲的演員馬爾科姆·大衛·凱利扮演。最初的幾季發生在短短幾個月內,而沃特·勞伊德看起來比10歲大得多。在他剩下的幾次出場中,特效被用來讓他顯得更年輕,或者場景發生在幾年後。
有時虛構作品可能會故意製造連貫性錯誤,通常用於喜劇。例如,在馬克思兄弟的經典電影《鴨羹》中,在電影高潮部分,格魯喬·馬克思每說一句台詞,然後鏡頭切到其他,再回到格魯喬的另一個鏡頭,每次格魯喬的帽子都會發生變化,通常是比之前更離譜的東西(拿破崙帽、普魯士帽等)。
處理錯誤
當出現連貫性錯誤時,編劇或觀眾讀者通常會提出解釋以消除異常。觀眾讀者有時會為此類錯誤編造解釋,這些解釋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收錄到正史中,這被俗稱為 fanwanking(這個術語最初是由作家克萊格·辛頓創造的,用於描述對連貫性過度使用)。[5]當觀眾讀者不同意故事中的某個事件(例如最喜歡的角色死亡)時,他們會選擇忽略相關事件,這樣他們對系列作品的熱忱就不會減少。當知識產權持有者丟棄所有現有的正史並從頭開始時,這被稱為重新啟動。觀眾讀者們將一種不那麼極端的文學技巧稱為重置按鈕。
與先前確定的事實相衝突有時是故意的,這是追溯連貫性,因為它是連貫性的追溯修改。追溯有時會澄清歧義或糾正錯誤。這不應與真正的連貫性相混淆。
不老角色
儘管作品中經歷了現實世界發生過重大標誌性事件,一些作品忽略了連貫性使得角色減緩或停止衰老。在漫畫中,這有時被稱為「浮動時間線」。[6] 羅茲·卡維尼建議漫畫書使用這種技術來滿足「讓某些角色永存的商業需求」。這也是因為作者不需要適應角色的衰老變化,這也是大多數動畫電視節目的典型特徵。[7]Kevin Wanner將漫畫中浮動時間尺度的使用與神話中永恆角色與當代說書人世界的互動方式進行了比較。[8]當漫畫中的某些故事,尤其是起源故事被重寫時,它們通常會保留關鍵事件,但會更新到當代,例如漫畫人物托尼·斯塔克,他在不同的戰爭中發明了他的裝甲,具體取決於故事講述的時間。[9]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