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遣唐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遣唐使為7至9世紀時日本派遣至唐朝的官方使節,是日本與華夏文化交流的官方團體。
關於倭國的記載第一次遣唐使結束,而日本國的記載從第七次遣唐使開始。

遣唐使的派遣

遣唐使是延續過往日本遣隋使前往中國擔任使節的官職。首任遣唐使是公元630年(唐貞觀四年)的犬上御田鍬。此後,日本陸續有使節遣往唐朝達十多回,直到894年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後未再繼續,期間長達200多年。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傳播至日本之深遠廣泛有崇隆的貢獻。
遣唐使的宗旨,除了與唐朝表示友好、將先進的唐國制度及文化吸收輸入以外,亦包含瞭解朝鮮半島及東亞地區的情報。 遣唐使不一定每次只有一位使節前往。若有多於一人參與之時,會分別出「大使」及「副使」,有時還有位於大使之上的押使。
隨著遣唐使派遣至唐朝的,亦包含留學生及僧人。每次出海,都有400-500人乘坐4艘船渡海。遣唐使船一行人在出發前,都會帶同船舳先赴大坂住吉的住吉大社,祈求住吉大神保祐海上安全。之後,整船人從住吉津出發,經住吉細江前往大坂灣,再到難波津。經由瀨戶內海到達福岡的那津,再前往玄界灘。過去日本與朝鮮半島國家友好之時,會在朝鮮半島北岸登陸,然後經陸路進入唐朝。但自從日本與新羅交惡之後,改為由海路直接前往唐國。由於當時日本的航海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在大海航行的遣唐使一行經常遇海難。
Remove ads
遣唐使列表
關於日本遣唐使的回數,藤家禮之助認為共12次。此為正式發遣且實際入唐的遣唐使總次數,不含送唐客使(送唐使歸國)或極有可能並未渡唐的日本使節,即第1次舒明天皇二年(630)遣唐使於唐太宗貞觀四年入唐,至第12次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遣唐使於唐文宗時最後一次入唐。
東野治之、王勇根據大使的任命記載,認為共20回。
18次以發遣次數計,去除日本詔令停止的天平十八年(746)與寬平六年(894)。前一次停止於李林甫專權時[1]。後一次停止於晚唐景福二年(893)昭宗時,入唐僧中瓘[2]托唐商致書日本朝廷,備言「大唐凋敝」之狀[3],次年菅原道真上《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日本解除遣唐使任命。
16次以實際渡海次數計,在18次的基礎上去除未出發的天平寶字五年(761)與同六年兩次,其時唐朝尚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尾聲中。
15次以實際入唐回數計,在16次的基礎上去除天平寶字三年(759)因唐朝安史之亂滯留渤海、未能完成使命的日本遣唐使。
14次在15回的基礎上,去除遣唐大使被蠻族所戮、日本未持節入唐的齊明天皇五年(659)一次。
以上諸說未有定論,舊時教科書以15回為多見。
- 遣唐使次數有不同種說法本表採用20回說。
- ()為未到達唐朝的遣唐使。
Remove ads
遣唐使停止
875年,發生黃巢之亂。黃巢攻陷洛陽・長安,建立大齊。齊雖然在短期間滅亡,但是唐的衰落已無可挽回。因此,寬平6年(894年)的派遣在遣唐大使菅原道真的建議下停止。此次的停止並非立即中止,道真等遣唐使預定者仍繼續保有遣唐使的職位。但是,道真因昌泰之變而左遷,喪失大使職位。延喜7年(907年),唐滅亡,遣唐使走入歷史。
遣唐使之後
其後唐宋之際,日本相國於940年(左相藤原仲平)、947年(左相藤原實賴)、953年(右相藤原師輔)曾三次致書信於吳越國王。
北宋時,日本僧人奝然來華,受到比遣唐使更高的禮遇。《宋史》云:「太宗召見奝然,存撫之甚厚,賜紫衣。於太平興國寺,上聞其國王一姓傳繼,臣下皆世官。因歎息謂宰相曰:『此島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繼襲不絕。此蓋古之道也。』」
入宋僧在日本長保年間有寂照(俗名大江定基,1003年入北宋),日本延久年間有成尋(俗姓藤原,1072年入北宋)。
南宋有日本相國平清盛復借朝廷名義開展國家之間的貿易(1173年與南宋建交,其時宋孝宗在位)。
日本國與渤海國於公元727—922年之間存在正式國交,另有渤海遣日使。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