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鄧演達烈士殉難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鄧演達烈士殉難處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晨光社區沙石崗,是鄧演達的初葬地[1][2]。
歷史
1931年11月29日,鄧演達在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被處決。二十多天後,時任京滬衛戍司令的陳銘樞與鄧演達兄長鄧演存等人方才尋找到鄧演達遺體。由陳銘樞出資購棺,在附近小營崗安葬。1957年11月,鄧演達遺骸遷葬至紫金山南麓鄧演達墓[1]。1957年後,此地成為南京軍區179旅一營三連射擊場[3]。墓葬建築僅存一座方尖碑[4]。
2000年10月中旬,時任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的李蒙在江蘇省視察工作。在南京市期間,李蒙前往鄧演達初葬地悼念。李蒙對相關人員表示,你們要想辦法修繕一下,起碼要修一條路可以走人,修建一個能容納二三十人的平台可供一個支部憑弔,必要時中央可支持[4]。
2001年2月,中國農工民主黨江蘇省委員會以集體提案形式,在江蘇省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上提交《關於修繕鄧演達烈士殉難處的建議》的提案,提出四條建議:整修鄧演達殉難地的墓碑、修建活動平台、修建道路、立文字碑,估算資金十萬元。該提案認為,「若鄧演達烈士殉難處修繕完畢,南京則有東郊的鄧演達墓,雨花台烈士陵園鄧演達烈士事跡紀念室,沙子崗鄧演達烈士殉難處,不僅構築了比較完整的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史教育基地,也將進一步突出江蘇暨南京在我國民主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並對我們今天進一步宣傳中國共產黨愛國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鞏固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着重大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4]。」
在中國農工民主黨江蘇省委員會的推動下,鄧演達烈士殉難處的維修方案成型。200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財政廳出資二十萬元,中國農工民主黨江蘇省委員會負責進行修繕。中國農工民主黨南京市委員會副主委、市園林局總工程師李蕾擔任修繕方案設計師。南京軍區179旅組織施工,提出「即使超出預算也由部隊承擔」,並提供部隊土地用於修路。由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園建築公司施工[4]。
2002年6旬,鄧演達烈士殉難處修繕工程完工[4]。6月2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李蒙,農工黨中央副主席章師明、朱兆良出席修繕紀念碑揭幕儀式[1]。
2006年3月,經中國農工民主黨南京市委員會申報,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以鄧演達烈士殉難處之名,列入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年代為近代,分類為近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時屬東山街道晨光村沙石崗[5]。
2014年,考慮到多年來形成的破損和新發現的1932年修建時資料、圖片,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江蘇省委員會、南京市委員會提出對鄧演達烈士殉難處進行擴建。11月,擴建工程竣工[6]。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將鄧演達烈士殉難處列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史教育基地(6號)」[2]。12月2日,中國農工民主黨舉辦相關活動。在鄧演達烈士殉難處,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龔建民共同為「農工黨中央黨史教育基地」揭牌[6]。
2021年秋,時值鄧演達烈士殉難90周年,中國農工民主黨南京市委員會對鄧演達烈士殉難處周邊環境整體優化、提升,新建殉難處簡介石碑[2]。
2025年7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將鄧演達烈士殉難處列入第九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總序號992,分類號V-302,年代為民國,分類為近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
Remove ads
建築
方尖碑高約3米,其中碑座高0.84米,碑身上寬0.25米,中寬0.30米,下寬0.35米。碑身上端有中國國民黨黨徽,碑身正中為陳銘樞親自題寫的碑文:「故友鄧擇生先生之墓」,右上款為「中華民國二十一年正月」,左下落款為「陳銘樞敬題」。碑座四周分布的十根矮柱圍成約20平方米的平台[1]。
2002年6月,修繕工程完成後,鄧演達烈士殉難處成為占地400平方米的陵園式建築。內有紀念碑一座,紀事碑一通,漢白玉石雕花環一組,台階共四層22級[3]。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