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那曲市
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那曲市(藏語:ནག་ཆུ་གྲོང་ཁྱེར།,威利轉寫:nag chu grong khyer,藏語拼音:Nagqu Chongkyêr,意思為「黑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色尼區浙江西路3號。面積39.2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1萬人,其中藏族占96.77%。2018年5月7日建市,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占全西藏自治區面積的29.3%,與辛巴威相當。
Remove ads
歷史
「那曲」因境內那曲(怒江上游)而得名,舊譯「黑河」(『那』為藏語黑的意思,『曲』就是藏語的河,所以意譯為黑河),明末清初和碩特蒙古稱喀喇烏蘇,清代作哈拉烏蘇、喀拉烏蘇,為「那曲」這一藏語地名的蒙古語翻譯(「喀拉」為黑,「烏蘇」為水)。那曲歷史悠久,從20世紀50年代,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就在藏北高原發現許多打制石器,其形狀和製造工藝,普遍帶有游牧文化的特徵,基本上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遺物,距今大約1-5萬年。那曲地區明確見於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權,在漢文史籍中稱之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將這一地區稱作「卓岱」,意為「牧業部落」,稱這裡的居民為「卓巴」,意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為北方部落。在象雄鼎盛時期,象雄人將其地域劃分為內、外、中三部。那曲地區,大致屬於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當惹瓊宗」,就在那曲地區西南隅的當惹雍錯湖畔一帶。象雄勢力衰微後,地域西縮。在7世紀前後,這一地區的東部地域歸屬於蘇毗部落統治。後來,吐蕃部落逐漸強盛,統一全藏,建立強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納入其統治之下。松贊干布時期,將吐蕃分為五如和61個東岱(相當於千戶),原蘇毗部落故地設「孫波如」,共轄11個東岱,作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區擴張的基地,這一帶顯得特別重要,史稱「軍糧馬匹,半出其中」。宋朝(960-1279)以後,那曲和羊八井、幫倉(今當惹湖和昂則湖一帶)、朗如(今班戈縣一帶)被稱作北方四部落。
- 1269年,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派出官員在自青海到薩斯加的主要驛道設置驛站,其中在前藏設置驛站7所,驛道穿越今那曲的巴青、索縣、比如、那曲及當雄一帶,並派蒙古軍士屯駐藏北,以後形成霍爾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勢力。
- 17世紀至18世紀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並在騰格里湖(納木錯)駐紮蒙古騎兵震懾全藏。
- 1725年,清政府設青海辦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爾王」赤加吉欽總管三十九族,直屬理藩院夷情衙門。
- 1728年,清廷在拉薩設駐藏大臣辦事衙門。
- 1731年,勘定青藏地界,古拉山脈南北兩麓諸部落,分歸駐藏大臣和青海辦事大臣管轄,三十九族劃歸駐藏大臣直管,同年清查各部戶口,並向駐藏大臣衙門支差。
- 1751年(乾隆十六年),清王朝派兵平息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事件,並制定「善後章程十三條」,對西藏地方行政體制進行重大改革。根據那曲所處的戰略地位,清王朝決定在那曲建立坎囊宗,並隸屬新建的西藏政府噶廈管轄。坎囊宗由宗教頭領(即堪布)和部落頭人(即囊宗)聯合行使管理權。可以說這是藏北高原的第一個宗,是一種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那曲還有一部分地區歸班禪管轄。
-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共有八代「霍爾王」,均受清政府冊封委任,有的還賜給頂戴花翎。
- 辛亥革命前後,噶廈將歷史上由駐藏大臣直管的達木及三十九族地區收歸己有。第九世班禪被迫前往內地後,噶廈又接管班禪屬區。至此,藏北地區自吐蕃王朝崩潰以後,第一次全部置於西藏政府的直轄之下。
- 1916年,為了加強對達木和三十九族的統治,噶廈在霍爾地區設置總管,即「霍爾基」,從此結束歷時五百餘載、傳二十一代的「霍爾王」歷史。霍爾基從設立到結束,共歷經九任官員。那曲總管共歷五任,均為四品官,每任一僧一俗。
- 1942年(藏曆水馬年),噶廈政府設立絳曲基巧,管轄藏北牧區和拉薩以北的14個宗,那曲宗即為其中之一。當初的那曲宗名義上下轄7個大部落和51個小部落,而實際上卻只管30個小部落,稱為「雄巴」,其餘21個小部落均屬西藏上層貴族或大寺廟所轄,稱為「格爾巴」或「格爾得」。
- 1950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解放軍首先控制昌都地區和那曲地區東部。
- 1951年3月,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宣告成立,原屬噶廈絳曲基巧的聶榮宗、索宗、巴青宗、比如宗、拉日宗、尺牘宗、色扎宗、丁青宗隸屬該委員會第一辦事處(駐丁青),此後,各宗的人民解放委員會也相繼成立。與此同時,那曲的中部和西部地區仍由噶廈絳曲基巧管理。
- 1952年3月,十八軍獨立支隊主力2000餘人,護送十世班禪大師經藏北返回後藏,依照《十七條協議》,那曲原屬班禪的領地返還班禪。1953年1月,中國共產黨西藏工作委員會黑河分工委成立。
- 1956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設立黑河基巧辦事處。那曲宗即隸屬那曲基巧辦事處管轄。
- 1959年藏區騷亂後,國務院解散西藏噶廈政府,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對藏北的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黑河基巧辦事處下轄九個縣。10月,籌委會決定撤銷各地基巧辦事處,設立行政公署。
- 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西藏的「黑河地區」改名為「那曲地區」。 2月,黑河專員行政公署成立。
- 1965年更名為那曲行署。
- 1970年,那曲專區改稱那曲地區,那曲縣由那曲地區管轄至今。
- 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尼瑪縣。
- 2012年11月,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雙湖縣,至此,那曲地區下轄11個縣。
- 2017年7月18日,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那曲地區和那曲縣。[1]
Remove ads
地理
那曲市地處西藏北部,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怒江、拉薩河、易貢河等大江大河的源頭。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東鄰昌都市,南接拉薩市、林芝市、日喀則市三地市,西與阿里地區相連。 地理位置約東經83度55分至95度5分,北緯29度55分至36度30分。
那曲市地處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中部屬高原丘陵地形,多山,但坡度較為平緩,大多數山呈渾圓狀。西北部海拔較高,由於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分支山脈或余脈,山峰較多,地勢險峻,高差顯著,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最高的桑頂康桑山,海拔約6,500米。北部屬唐古拉山區域,系典型的高原山川地形,呈不規則橢圓形。唐古拉山脈呈屋脊狀,橫臥其間,地勢中部高,南北低,西高東低,由中部的6,600米,逐步下降到北部的4,700米、南部的4,500米,平均海拔在5,300米以上。這一地區的山脈由東向西延,主要有唐古拉山脈、托爾久(小唐古拉)山脈,桑卡崗(申格里貢山)山脈。
東部屬高原山地,海拔在3,800-4,500米之間,平均海拔約4,100米,地勢呈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狀,海拔漸次降低。該地區西部海拔4,400多米,多低山丘陵;東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嶺,溝壑縱橫,河流交錯。因地形較為複雜,區域內除少量地方有部分高山草原外,其餘均高山突兀,山勢險峻,高山與高山之間形成深深的峽谷,谷底與山頂之間的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
南部屬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谷交匯地帶,部分地區海拔在5,000米以上,屬高原丘陵;部分地區高山突兀,山勢陡峻,高山與高山間形成狹長的深谷;在鄰近林芝地區的地方,海拔高度急劇下降,海拔僅有3,000米左右,分布有較大塊的谷地平原。
Remove ads
那曲市海拔較高,熱量不足,氣候嚴寒乾旱,其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一半,藏北高原是西藏氣候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是典型的高原寒帶氣候區。高寒缺氧,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多大風天氣,年平均氣溫為-0.9℃至-3.3℃,年相對濕度為48-51%,年均降雨量僅在100-200毫米之間,年日照時數為2,852.6-2,881.7小時,全年氣候乾冷,無絕對無霜期。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乾旱颳風期,一旦下雪就很容易成為雪災,這期間氣候乾燥,溫度低下,缺氧風沙大,延續時間又長。5至9月相對溫暖,是草原的黃金季節,氣候溫和,風平日麗,降雨量占全年的80%,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約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
Remove ads
政治
|
|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04,838人[13]。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62,38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2,457人,增長9.18%,年平均增長率為0.88%。其中,男性人口為256,495人,占總人口的50.81%;女性人口為248,343人,占總人口的49.1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28。0-14歲的人口為172,537人,占總人口的34.18%;15-59歲的人口為298,754人,占總人口的59.18%;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3,547人,占總人口的6.65%,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3,657人,占總人口的4.6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16,030人,占總人口的22.9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88,808人,占總人口的77.02%。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5,693人,占3.11%;藏族人口為485,903人,占96.2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3,242人,占0.6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711人,增長20.88%,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3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39,746人,增長8.84%,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藏族人口增加38,474人,增長8.6%,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52個百分點。
Remove ads
交通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