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鄒韜奮

中國記者、出版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鄒韜奮
Remove ads

鄒韜奮(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恩潤筆名谷僧韜奮,取「韜光養晦」和「奮鬥」之意,生於福建省永安縣沙塘村,祖籍江西省餘江縣新聞記者、出版家。

事实速览 鄒韜奮, 出生 ...

生平

Thumb
1921年大學畢業時的鄒韜奮

鄒韜奮,福建永安人,(一說為福州市[1][2]。)其父鄒國珍在福州的福建省鹽務局做候補官,母親查氏常常講章回小說給他們兄弟聽。六歲父親為他發蒙,在母親的要求下請一位先生到家塾教書。1907年,十三歲時,母親去世。1908年11月,因祖父在餘江老家過世,隨父親回家奔喪。1909年春,家中的塾師走了,於是在父親的支持下考入福建官立中等工業學堂[3]1912年秋,父親將他送入南洋公學下院讀書,希望他可以成為工程師。1914年,升入中院,夜裡常常去找他在附小的老師沈永癯請教,他的辦公室總有《新民叢報》可以讀,夜裡十點鐘照章要睡覺,而他還點蠟燭在屋裡偷看,受這些文章的影響就和漸漸淡忘了工程師的理想了。南洋公學重視國文,鄒韜奮尤其佩服國文老師朱叔子的教學方法,深受他的影響。1915年5月起,在商務印書館的《學生雜誌》和《申報》的《自由談》上發表文章,次年又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學生雜誌》撰文。[4]

1917年,升入南洋公學上院電機工程科學習。1919年2月,大學一年級結束後,經濟拮据,無以為繼,又被微積分和高等物理學弄得困窘,只好輟學,到宜興蜀山鎮做家塾教師,為投考上海聖約翰大學作準備。9月,和南洋同學王以敬一同考入聖約翰大學,鄒韜奮主修西洋文學,輔修教育。大學期間的課餘時間也用來當準備投考中學插班生的家庭教師,晚間在南洋公學圖書館做一個小時的職員,以此來補貼經濟,不過仍然常常依靠同學的接濟。[5][6]1921年,獲文學學士。畢業後經畢雲程介紹,9月,到穆藕初厚生紗廠紗布交易所給他做英文秘書,同時還因為和張竹平同學的關係在《申報》社幫忙處理英文信函,並在上海青年會中學教英文。

1922年,他想到教育界做做看,於是大膽給黃炎培去信求職,時值黃炎培主辦中華職業教育社,便決定聘請鄒韜奮擔任編輯股主任,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和編譯「職業教育叢刊」。學債負擔很重,還未能還清,因此黃炎培還推薦他到江西省教育會的科學名詞審查會工作。找到了新工作便辭掉了交易所英文秘書的工作。受校長顧蔭亭的邀請到中華職業學校兼任英文教員。

1926年10月,承接王志莘的職務主編《生活》週刊。1927年,張竹平找他到《時事新報》任秘書主任,兼主編《人生》副刊,仍主編《生活》週刊,由於工作繁重便辭去了英文教員的兼職,將所有心力都投注在了報館的工作上。在鄒韜奮接手後,不限於過去職業教育的主題,漸漸推廣到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上。[7]1928年,五三濟南事件發生後,《生活》週刊就迅速對其作出評論,表示反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宣傳民族解放,支持抗戰。10月初,與胡愈之相識。[8] 1932年3月,籌辦《生活日報》。7月,從中華職教社獨立,成立生活書店

1933年1月,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當選執行委員。7月14日,從上海乘船流亡國外,經意大利、瑞士、法國到達倫敦,期間一直寫通訊文稿,在國內發表。1934年,到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蘇聯考察。

1935年5月,到美國考察。7月6日,在芝加哥看到報紙上刊載好友杜重遠在上海被捕消息,於是決定提前回國。8月27日,乘船返回上海。11月在上海創辦《大眾生活》周刊。12月,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成立,被選為執行委員。[9]

1936年3月,在香港籌辦《生活日報》和《生活日報·星期增刊》[10]。8月,返滬後改出《生活星期刊》,同時擔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11月22日,與沈鈞儒章乃器史良李公朴王造時沙千里共七位救國會執行委員被捕,即「七君子事件」。[11]

Thumb
1940年代初的鄒韜奮

1937年7月31日,獲釋從蘇州江蘇高等法院看守所回滬。8月19日,在上海創辦《抗戰》三日刊,因戰事所迫11月,到香港。

1938年6月,參加國民參政會。7月,將《抗戰》與李公朴所辦的《全民周刊》合併為《全民抗戰》,在武漢出版。

皖南事變」後,《全民抗戰》停刊。1941年2月25日,啟程,3月5日,到達香港,5月17日,復刊《大眾生活》,並任救國會海外工作委員會常務幹事。香港淪陷後轉移至東江游擊區,1942年11月,輾轉至蘇中抗日根據地,後赴蘇北抗日根據地。

1943年3月,患中耳癌到上海醫治。1944年7月24日,病逝於上海醫院。9月,中共中央根據他在遺囑中的申請,追認其為共產黨員。[12]

Remove ads

思想

家庭

影響

著作

  • 《韜奮文集》(1956年 三聯書店)
  • 《經歷》
  • 《小言論》三集
  • 兩部國外通訊集《萍蹤憶語》、《萍蹤寄語》
  • 《抗戰以來》
  • 《患難餘生記》

紀念

  • 毛澤東1944年給鄒韜奮作了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
  • 1995年11月5日,首都各界200多人在人民大會堂集會紀念鄒韜奮誕辰一百周年。江澤民李鵬為紀念大會題詞。李鵬出席紀念大會並發表講話。
  • 中國內地的新聞界獎項「韜奮獎」以他命名,以此獎勵新聞出版行業的優秀編輯人士。現在該獎項已與「范長江新聞獎」合併為「長江韜奮新聞獎」
  • 韜奮紀念館
  •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