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鄭義 (作家)

中国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鄭義(1947年3月10日),原名鄭光召,中國當代作家,前中國電影家協會山西省分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傷痕文學尋根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2][3][4]。1989年「六四事件」後輾轉流亡美國,加入普林斯頓中國學社[2][4][5],曾擔任獨立中文筆會會長[6][7]

鄭義的代表作包括《楓》、《老井》、《遠村》、《紅色紀念碑》等[1][2][3][4]。其中《》、《老井》於1980年代被改編成電影,後者獲得1987年東京國際電影節金麒麟獎[8]、1988年第11屆百花獎的最佳故事片獎以及最佳男女主角獎[9]

生平

早年生活

鄭義1947年3月生於中華民國重慶,原籍四川省雙流縣,在北京長大[1][3][4]。1966年在北京高中畢業,曾參加紅衛兵運動和大串連,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去山西省太谷縣插隊,後流浪於中國東北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森林草原[1][2][3][4]。1974年到煤礦當木工,1977年考入晉中師專中文系[1][2]

改革開放後

1979年,鄭義以紅衛兵運動中的武鬥為背景,寫出處女作《楓》,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和掙扎,同名改編電影《》於1980年上映[1][2][10]。1981年畢業分配到晉中文聯,任文學期刊編輯[1]。此後,鄭義發表了中篇小說《遠村》和《老井》等,其中《遠村》寫的是太行旱區人打井尋源為主線表現了黃河人民的艱辛、獲1984年度全國優秀小說獎[1][2][4][11]。1984年底到山西省作協籌辦大型文學刊物《黃河》,時為該協會的「專業作家」[1][2][4]

1987年,由本人原著並親自改編為電影的《老井》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麒麟獎」,為中國最早獲重要國際電影節獎項的影片之一,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標誌[4][12][13]。與此同時,該影片囊括中國當年的「金雞獎」(專家獎)、「百花獎」(觀眾獎)等獎項[4][13]

1989年,鄭義的職稱評定為「中國一級作家」[4]。依據中國作家網,鄭義的作品「持有渾厚沉鬱的風格和宏闊的歷史感,在反映當前農村的變革生活和民族性格方面,有新的開掘和大膽的探索」[1]

流亡海外

1989年鄭義因參與「六四事件」遭中國大陸官方通緝,與妻子北明(1997年至2022年曾為自由亞洲電台之記者與專欄撰稿主持)在中國大陸四處逃亡,1992年至香港,翌年前往美國,此後加入普林斯頓中國學社[2][4][5]。1993年,鄭義在台灣出版關於廣西文革吃人事件的《紅色紀念碑》一書,引發轟動,1996年翻譯為英文版在美國出版,此後又翻譯成其它語言[14][15][16]

2001年,鄭義參與創辦獨立中文筆會,2002-2003年任副主席,2005年起為榮譽理事,2007-2009年任第三屆會長[6][7]

著作

  • 《楓》(短篇小說),1979年,《文匯報[10],電影改編《
  • 《老井》(中篇小說集),1986年,中原農民出版社,電影改編《老井
  • 《遠村》(中篇小說集),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 紅色紀念碑》,1993年,華視文化公司[14]
  • 《神樹》
  • 《中國之毀滅》
  • 《中共建國以來十大戰爭真相》
  • 《中國百年望族》
  • 《反攻大陸機密檔案》
  • 《火柴盒上的中國現代史》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