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德伯常量(英語:Rydberg constant)是物理學中經常用到的常數。根據2014年CODATA的結果,它的值是
 [1] [1]
里德伯常量起初是在為表示氫原子譜線的里德伯公式中引入的,里德伯公式
 
其中R即為里德伯常量。 
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創立的波爾模型給出了里德伯常量的表達式:
 
其中:
 是電子質量 是電子質量
 是電荷 是電荷
 是真空電容率 是真空電容率
 是光速 是光速
 是普朗克常數 是普朗克常數
然而應用波爾模型計算出里德伯常量的數值
 
而實驗值
 
二者差值超過萬分之五。英國天文學和光譜學家艾爾弗雷德·福勒提出了這一質疑。1914年波爾提出,這是由於假設原子核靜止不動引起的。實際情況是,原子核的質量不是無窮大,它與電子圍繞共同的質心轉動。波爾對其理論進行了修正,用原子核和電子的折合質量μ代替了電子質量:
 
不同原子的里德伯常量RA不同。令
 
其中:
 是精細結構常數 是精細結構常數
 是電子的康普頓波長 是電子的康普頓波長
而一種原子的里德伯常量
 
其中M是原子核的質量。
下面給出了幾個不同元素的原子裡德伯常量的數值:
1H:109 677.58 cm-1
2D:109 707.42 cm-1
3T:109 717.35 cm-1
4He+:438710.32 cm-1
7Li2+:987098.22 cm-1
8Be3+:1754841.28 c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