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守拙
美國漢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喬治·亞歷山大·肯尼迪(英語:George Alexander Kennedy;1901年5月17日—1960年8月15日),漢名「金守拙」,是美國的漢學學者。知名於在美國所做的中文教育和中文書面文法研究。
生平
金守拙的父母皆為基督新教傳教士,金守拙出生於浙江省莫干山(今湖州市境內)的教會,在塘棲鎮(今杭州市餘杭區境內)成長。從上海美童公學畢業後,1918年赴美就讀伍斯特學院。畢業後,他去匹茲堡的西方神學院與紐約的協和神學院學習神學,但在1925年中途退學。
1926年,金守拙回到中國,在上海教英文和中文。他又於1932年就讀柏林大學研習中文與日文,其博士論文主題是關於唐律中自首的角色作用(艾利希·海尼士指導)[1]。他回到美國後,1937年正式獲得博士學位。
歸國後,金守拙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工作,參與《清代名人傳略》的編纂。1935年,他獲得耶魯大學中文學、文學講師的職位。並於1938年成為教授,直到過世[2]。在耶魯,他向愛德華·薩丕爾、倫納德·布龍菲爾德學習語言學。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耶魯大學由於軍事目的而成為外語短期教育中心,金守拙負責中文與日文[3]的集中教育。為此金守拙自己設計一套中文羅馬字的表記法──耶魯拼音羅馬字──用作教材。耶魯式拼音在戰後亦長時間用於美國的中文教育上。
戰後1948年,北京大學邀請他做客座教授,但因為國共內戰而中斷,最後歸國。
學術上,金守拙著名於他中文書面文法方面的論文,其研究涉及中文的他動詞和自動詞的區別、否定辭、代名詞(我、吾)等。另外,他認為中文為單音節語言是迷思,主張中文自古以來並非單音節語言。他的論文集於死後的1964年由耶魯大學出版。
- 金守拙. 李田意 , 編. Selected Works of George A. Kennedy. 紐哈芬: 耶魯大學. ISBN 9780887100826 (英語).
1959年,金守拙得到古根海姆獎學金,赴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進行研究,於日本往美國的船上,因為心臟病發作病逝。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