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翅鳥翼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翅鸟翼龙属
Remove ads

金翅鳥翼龍屬學名Garudapterus,意為「迦樓羅之翼」)是梳頜翼龍科的一個屬,生存於早白堊世的泰國。模式種兼唯一種是比氏金翅鳥翼龍G. buffetauti),得名自法國古生物學家埃瑞克·比弗托英語Éric Buffetaut以致敬其多年來對泰國古生物學研究的貢獻。正模標本是一塊帶有殘缺牙齒的不完整吻突,於2023年發現並於2025年被命名,是東南亞首個獲得學名的翼龍物種。金翅鳥翼龍屬於梳頜翼龍科的頜翼龍亞科,生有抹刀狀吻部和細長的牙齒,獨特之處則在於顎部呈龍骨狀且具有菱形顎尖。其化石是在呵叻群英語Khorat Group帕普戎地區的一處古河道中出土,故生前可能與恐龍及其它早白堊世動物共同棲息於淡水漫灘生態系統。

事实速览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Thumb
神鳥迦樓羅的形象

2002年,有報道稱泰國東部沙繳府扁擔山脈的帕普戎(Phra Prong)地區發現蜥腳類恐龍遺骸,從而首次引起外界的興趣,自此當地開始發現各種其它脊椎動物遺骸。2023年從該地區尋獲一隻不完整的翼龍顱骨,旁邊還發現五顆牙齒。這是泰國發現的首件翼龍顱骨,此前該國僅出土過翼龍軀幹化石。帕普戎地區目前未被劃入任何地層,但據稱其地質年代與薩卡組英語Sao Khua Formation相當,且兩者均為呵叻群英語Khorat Group的組成部分。2019年的一項研究描述了從薩卡組發現的一顆類似牙齒[1][2]

2025年,西塔·瑪尼康(Sita Manitkoon)等人在《白堊紀研究英語Cretaceous Research》上正式描述此標本,並將其命名為一個全新的分類單元:比氏金翅鳥翼龍(Garudapterus buffetauti)。這是泰國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首個獲得學名的翼龍,因此有着重要的生物地理學意義。正模標本編號為PRC 185-190,由一塊保留了第三至第十三處齒槽吻突組成,現收藏於瑪哈沙拉堪大學的古生物學研究與教育中心。屬名取自印度神話佛教中的神鳥迦樓羅,並加上古希臘文中有着「翅膀」之意的「pteron」一詞,也是命名翼龍的常用後綴。種小名致敬法國古生物學家埃瑞克·比弗托英語Éric Buffetaut以表彰其多年來對法泰兩國古生物學研究合作的貢獻[1]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復原圖英語life restoration

作為頜翼龍亞科物種,金翅鳥翼龍吻部狹長,末端呈抹刀英語spatula形,齒槽突出,槽內生有眾多牙齒。部兩側各有一道獨特的溝槽,是將其鑑定為該類群成員的關鍵特徵。與該亞科其它成員相比,金翅鳥翼龍的吻部形狀非常獨特:其它物種皆吻部扁平,該物種的吻部則呈龍骨狀,進而形成中間突出的三角形橫截面。其抹刀形的吻尖也非常獨特:匙喙翼龍吻尖圓潤,頜翼龍塔夸翼龍的吻尖末端最寬,金翅鳥翼龍則是中間最寬,從而構成一個菱形[1]

金翅鳥翼龍的齒槽徑直面向吻部側方,與頜翼龍亞科的葡萄牙頜翼龍類似,與牙齒向前突出的其它近親不同。越靠後的牙齒越下斜,與葡萄牙頜翼龍不同,反而與頜翼龍相似。齒槽略呈橢圓形,寬大於高;牙齒亦然,且橫截面近似橢圓形,與葡萄牙頜翼龍較圓的牙齒不同。每顆牙齒均有光滑牙釉質,與葡萄牙頜翼龍相似,與牙齒表面有嵴的塔夸翼龍不同[1]

分類

Thumb
被認為與金翅鳥翼龍關係很近的葡萄牙頜翼龍

2025年的金翅鳥翼龍描述中,瑪尼康等人根據論文合著者之一羅德里格·佩加斯(Rodrigo V. Pêgas)2024年所發表矩陣的修訂版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發現該屬屬於梳頜翼龍科頜翼龍亞科,這也是從化石解剖結構中得出的結論。具體來講,研究顯示該屬與來自葡萄牙的葡萄牙頜翼龍關係最近,兩者均有朝向側面的齒槽。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1]

梳頜翼龍科 Ctenochasmatidae

環河翼龍 Huanhepterus

黎明神龍翼龍 Aurorazhdarcho

鷺翼龍 Ardeadactylus

鳶翼龍 Elanodactylus

剪嘴翼龍 Forfexopterus

劍頭翼龍 Gladocephaloideus

飛龍 Feilongus

莫干翼龍 Moganopterus

遼翼龍 Liaodactylus

濾齒翼龍 Pterofiltrus

華夏翼龍 Cathayopterus

頜翼龍亞科 Gnathosaurinae

匙喙翼龍 Plataleorhynchus

葡萄牙頜翼龍 Lusognathus

金翅鳥翼龍 Garudapterus

頜翼龍 Gnathosaurus

塔夸翼龍 Tacuadactylus

南翼龍 Pterodaustro

格格翼龍 Gegepterus

北票翼龍 Beipiaopterus

梳頜翼龍 Ctenochasma

古生態學

Thumb
帕普戎地區動植物相的復原圖

金翅鳥翼龍化石發現於呵叻群英語Khorat Group的帕普戎地區。此地由三層砂岩粉砂岩互層而成,化石則出自以砂岩為主的第二層上部。對該地區的地質研究有限,但雙殼綱標準化石表明其年代可能為早白堊世豪特里維期巴列姆期,尤其是與附近以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聞名的薩卡組英語Sao Khua Formation相當。金翅鳥翼龍正模標本出土地點曾經可能是一條流速緩慢的水道,為內陸漫灘生態系統中較大型高能河流的一部分。當地還發現過其它幾種動物的遺骸,包括蜥腳類棘龍科、淡水弓鯊目輻鰭魚綱鱷形超目鱉科兩爪鱉科阿杜庫斯龜科,但無一不是從零散或孤立的化石(尤其是牙齒)中獲知,因此與金翅鳥翼龍共存的動物均未被定屬或定種[1]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