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色池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色池塘》(英語:On Golden Pond),是一部根據同名百老匯舞台劇的著名美國電影。該片由亨利·方達和凱瑟琳·赫本主演,1981年12月4日上映,次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女配角(亨利·方達之女簡·方達)、最佳剪輯獎、最佳音樂獎以及最佳音效獎等十項提名,贏得三個大獎,包括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此外還贏得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男主角獎,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獎和美國編劇工會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Remove ads
劇情
一對年邁的夫婦,埃塞爾(Ethel)與諾曼·塞耶(Norman Thayer),他們依循慣例,前往位於新英格蘭北部地區一處名為「金色池塘」的湖畔小屋避暑。抵達之初,埃塞爾認為湖上潛鳥的鳴叫是「歡迎他們回家」,而諾曼則表示自己並未聽見。
在重新安頓的過程中,即將年滿八十的諾曼開始顯現出失智症的跡象,表現為無法辨認家庭照片中的人物。他通過頻繁談論死亡與衰老來應對自己的記憶問題。埃塞爾則盡力營造輕鬆的氛圍,與他玩帕棋遊戲(Parcheesi)、欣賞自然景致,並與乘船到訪的郵遞員查理(Charlie)交談。
他們唯一的女兒切爾西(Chelsea)前來探望,她與父親的關係較為疏遠。切爾西向父母介紹了她的未婚夫比爾(Bill)及其十三歲的兒子比利(Billy)。諾曼試圖對比爾施展他慣用的心理戰術,但比爾向他表明,自己了解他的意圖,雖不介意,但容忍亦有底線。在另一場對話中,切爾西向埃塞爾表達了她對自己與父親關係的挫敗感,認為即便遠居洛杉磯,她仍感覺生活在父親的掌控之下。
切爾西與比爾在前往歐洲度假前,請求塞耶夫婦允許比利與他們同住一個月,以便二人能享受獨處時光。儘管諾曼在八十大壽將近之際表現得憤世嫉俗,且有失智與心悸的症狀,他仍同意了請求。
比利起初對於和陌生的老人住在一起感到煩惱,認為這裡沒有朋友且無事可做,並對諾曼粗魯的態度感到不滿。然而,他逐漸享受起與諾曼在金色池塘一同釣魚的經歷,並開始在小屋內閱讀書籍,先後讀完了《金銀島》與《雙城記》。
比利與諾曼很快便沉迷於捕捉諾曼的「宿敵」——一條名為「沃爾特」(Walter)的大魚。在一次追捕行動中,他們的摩托艇於一處名為「煉獄灣」(Purgatory Cove)的礁石區意外損毀。諾曼被拋出船外,頭部受傷,比利隨即跳入水中將其救起。隨後,他們由埃塞爾和查理救回。
康復後,諾曼與比利再次出海並成功捕獲了「沃爾特」,但最終選擇將其釋放。切爾西返回時,發現父親已與她未婚夫(現為丈夫)的兒子建立了友誼。當她目睹父親態度的轉變後,決定嘗試一項比利已完成而她從未成功的後空翻跳水。在諾曼、比利和埃塞爾的歡呼聲中,她成功完成了動作。在與家人告別前,切爾西與諾曼終於實現了真誠的擁抱。
在金色池塘的最後一天,塞耶夫婦正在收拾行李。諾曼在試圖搬運一個沉重的箱子時心臟病發作,倒在門廊上。埃塞爾在嘗試聯繫醫院未果後,前去安慰丈夫。隨後諾曼甦醒,表示疼痛已退,並起身向湖泊作最後的告別。埃塞爾攙扶他至湖邊,他們再次看到了潛鳥。諾曼稱,潛鳥正在鳴叫,「是在告別」。他感嘆道,它們就像他和埃塞爾一樣,後代已經長大並離去,如今只剩下彼此相伴。
Remove ads
角色
- Katharine Hepburn - 埃塞爾,諾曼的妻子
- Henry Fonda - 諾曼,埃塞爾的丈夫
- Jane Fonda - 切爾西,諾曼與埃塞爾的女兒
- Doug McKeon - 比利,比爾與前妻的兒子
- Dabney Coleman - 比爾,牙醫,切爾西的男友,後來兩人在布魯塞爾結婚
- William Lanteau - Charlie Martin,郵遞員,諾曼別墅所在地區的友人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