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銘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銘印(英語:imprinting),又稱印記、印跡、印隨或印痕。在行為生物學中指的是一種不可逆的學習模式:通常在一段比較短的,由基因決定的時期里(敏感時期),環境的刺激會被長久地植入個體的行為中,後來看來就好像先天習得的一樣。本能理論認為,銘印是透過學習,而掌握了鑰匙刺激而形成的現象。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1年3月31日) |
後代銘印
後代銘印(Filial imprinting)讓幼體學會辨認母親。某些生物出生以後會緊跟着它第一眼見到的較大的可移動的物體而走。印痕作用一旦發生,就很難改變。由於生物出生後,第一眼看到的物體通常是其母親,所以生物的這種行為可以使得生物幼體出生後不易認錯它們的母親,從而得到母親的保護。如果生物幼體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它的母親,它可以跟隨任何較大的物體移動,甚至是非生命的物體。
性銘印
性銘印(sexual imprinting)讓個體學會辨認潛在交配對象。
特徵
歷史
1935年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Zacharias Lorenz)在灰雁身上發現。1950年代大量研究,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動物都有銘印學習。[1]
文獻
- Paul, Robert A. (1988). Psychoanalysis and the Propinquity Theory of Incest Avoidance. The Journal of Psychohistory 3 (Vol. 15), 255–261.
- Spain, David H. (1987). The Westermarck–Freud Incest-Theory Debate: An Evaluation and Reforma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5 (Vol. 28), 623–635, 643–645.
- Westermarck, Edvard A. (1921). 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 5th edn. London: Macmillan.
鏈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