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錘頭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錘頭鸛
Remove ads

錘頭鸛(學名:Scopus umbretta)是鵜形目下的一種中型涉禽,分佈於撒哈拉以南非洲馬達加斯加阿拉伯半島的湖泊、河口灣、魚塘、河流等水體附近。該鳥的頭、鳥喙與冠羽的形狀合在一起酷似錘子,故得名錘頭鸛。

事实速览 錘頭鸛, 保護狀況 ...

錘頭鸛為留鳥,僅會進行短距離移動。該鳥常在淺水區捕獵,主要獵物為各種水生小動物,尤其是小魚和兩棲類。該鳥在繁殖季會築其極為複雜的鳥巢,配偶雙方均會參與孵蛋和哺育幼鳥。

Remove ads

物種命名

法國博物學家馬蒂蘭·雅克·布里松在其1760年的著作《鳥類學》(Ornithologia)中首次描述錘頭鸛[2]。1780年喬治-路易·勒克萊爾·德·布豐再次描述錘頭鸛並為其繪製了插畫[3][4]。8年後,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在他擴寫的《自然系統》中加入了錘頭鸛,並為其指定了二名法學名Scopus umbretta[5]。其中,屬名「scopus」來源於古希臘語的「[σκῐᾱ́] 錯誤:{{Lang}}:無法辨識代碼 gre(幫助」(skiā́)一詞,意思是「影子」,而「umbretta」則是拉丁語中「umber」一詞的變體,含義是「暗棕色」[6]

雖然屬名「Scopus」來源於布里松的描述[7],但由於其並不符合二名法的語法要求,故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僅認可其為錘頭鸛屬的命名人,而錘頭鸛種的命名人則是給予其二名法學名的格梅林[8][9]

種間關係

錘頭鸛與其他鳥類的關係甚遠,以至於可獨立成[10]。先前學者認為錘頭鸛屬於鸛形目,但有研究認為該鳥其應是鵜形目的一員[11]。化石與分子生物學證據亦指出該鳥關係最近的物種是鵜形目的鵜鶘鯨頭鸛[12][13]

雖然目前錘頭鸛屬僅餘一種,但南非上新世的地層中曾出土有跗骨更長、更適合水生的化石種Scopus xenopus[14]

亞種

Thumb
分布於西非的S. u. minor相比指名亞種毛色更為暗淡

目前錘頭鸛內部有兩個公認的亞種[15][16]

  • 指名亞種S. u. umbretta為最廣為分布的亞種;
  • S.u.minor分布於西非,該亞種由美國博物學家喬治·拉提馬爾·貝茨英語George Latimer Bates命名。該亞種相比指名亞種更小,羽毛也更為暗淡。

此外,部分地區的錘頭鸛被認為與其餘種群差異較大,但尚未建立亞種:[16]

  • S. u. bannermani分布於肯尼亞西南部,學界一般認為該種群是指名亞種的一部分;
  • 有學者認為馬達加斯加的錘頭鸛與其餘種群有明顯不同,如能建立亞種,其三名法學名會是 S. u. tenuirostris
  • 有學者認為納米比亞奧卡萬戈河流域的種群亦可建立亞種,但該種群尚無正式描述[17]

外貌描述

Thumb
肯尼亞巴林戈湖畔的一隻錘頭鸛

錘頭鸛是一種中型的涉禽,全長約56厘米,體重470克。該鳥通體褐色,尾部有淡色斑紋。不同年齡、性別的錘頭鸛之間外貌無顯著差異[10]。錘頭鸛的鳥喙緊而薄,末端微微翹起,長度可達85厘米。雛鳥的鳥喙一般為褐色,待長出羽翼則會變為黑色[10]

Thumb
飛行中的錘頭鸛,攝於盧旺達阿卡蓋拉國家公園,注意其尾部的斑紋

錘頭鸛的脖子與腿比其他鵜形目鳥類更短,其腿部為黑色,脛骨以上部分覆有羽毛。足部部分長有蹼,中間的趾頭為梳狀[10][18]。其尾短,翅膀大而寬,末端為圓形[10]。飛行時的錘頭鸛會同鸛類一樣伸長脖子,但會在振翅時將脖子縮至翅膀中間[18]。錘頭鸛的步態非常不穩,在走路時其頸部和頭部會來回晃動。該鳥在步行時可能會張開翅膀以幫助保持平衡[19]

物種分布

錘頭鸛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及阿拉伯半島西南部。此外,該鳥曾作為迷鳥出現於利比亞[1]

生態與習性

錘頭鸛一般是日行性鳥類,但會在炎熱的中午休息,亦有可能是在清晨與傍晚活躍的晨昏性動物[10]

棲息地

Thumb
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內一隻涉水的錘頭鸛

錘頭鸛棲息於較淺的水體附近,例如紅樹林、溪流、河口灣、沼澤地、水庫、稻田等[10]坦桑尼亞的種群會在岩質海灘上生活[10],而阿拉伯半島的種群亦會棲息於有流水和樹木的乾谷[20]。錘頭鸛鮮少遷徙,其往往會與配偶共同占有一片領域,但部分種群可能會於雨季遷徙至更為宜居的棲息地內。錘頭鸛不怕人,且常會在村莊或其他人造生境內覓食[10]

捕食

Thumb
食用魚類的錘頭鸛

錘頭鸛多單獨或成對在水邊捕獵,但偶爾也會成群捕獵。雖然錘頭鸛主要以魚類和兩棲類為食,但其並不挑食,亦會捕食蝦、昆蟲與齧齒類等其他小動物。錘頭鸛具體捕食的獵物則取決於種群位置,如非洲東部與南部的錘頭鸛主要獵物是非洲爪蟾以及蝌蚪,而馬里的種群則幾乎只以小魚為食[10]

錘頭鸛的捕獵方式取決於其環境。若水質清澈,錘頭鸛會直接透過視力進行捕獵,但在渾濁的河水中其會直接將鳥喙插入水中,感知到獵物接近後立刻合上鳥喙。錘頭鸛還會透過用腳攪水或者突然張開翅膀的方式將獵物趕出其庇護所[18][19]。錘頭鸛會反覆抖動其在泥濘水域中捕獲的獵物以清潔其上的泥漿,如周圍有清澈的水域其亦會將其帶去清洗[19]。此外,錘頭鸛還會在水域附近低空盤旋時用腳抓取水面附近的獵物並用鳥喙取食[19]。錘頭鸛還會和西牛背鷺一樣在水牛的背上捕食昆蟲,也會停留在河馬背上捕魚[21]。此外,有記錄稱錘頭鸛會在縞獴捕食青蛙時在池塘邊捕食逃竄的獵物[22]

Remove ads

生命周期

Thumb
搜集材料築巢的錘頭鸛,攝於烏干達伊麗莎白女王國家公園

錘頭鸛全年均會繁殖,但在旱季尤其頻繁[10]。該鳥會先進行求偶,之後雙方會共同築巢[23]其一般會在樹的分岔處築巢,但也會在堤壩、河灘、山崖甚至是地面上築巢[18]。錘頭鸛一窩會產下3-7枚卵。其鳥蛋一開始為白堊色,之後會變為純白色。其鳥蛋平均寬44.7厘米,重27.8克,但不同地區和季節的鳥蛋大小差距極大[23]。錘頭鸛會每隔1-3天產下一枚蛋,因此各鳥蛋會在不同時間孵化。其孵化期約為30天[10]。雛鳥全身長有灰色絨毛,會在破殼後約17天長出頭部的羽毛,一個月左右長出軀幹的羽毛並在破殼後44-50天離巢。剛離巢的幼鳥仍會在晚上返回鳥巢休息[18]。在此期間,父母雙方均會哺育幼鳥,但會長時間將幼鳥單獨留在巢內[18]

巢穴

Thumb
錘頭鸛巢,攝於肯尼亞

錘頭鸛的鳥巢極為複雜而龐大,縱寬可達1.5米,甚至足以支撐一個成年男子的體重。該鳥會先用泥漿將樹枝黏在一起以築成一個平台,之後再修築牆壁和頂部。完工的鳥巢底部會有一個約13厘米寬的洞作為入口,內部有一條約60厘米長的隧道通往主室。其主室面積足夠雙親與雛鳥在其中休息[18] 。錘頭鸛一般需要10-14週時間築巢,期間會消耗約8000根樹枝或草杆。在完成後,錘頭鸛依然會繼續建造鳥巢,但此時其材料多半不是樹枝或草杆,而是骨頭、皮毛、垃圾等雜物[19]。成年錘頭鸛即使不繁殖每年也會建造數個鳥巢,有猜測認為這可能是為了維持配偶關係[24]倉鴞鷹鴞等猛禽時常會將錘頭鸛趕出鳥巢並將其巢穴占為己有,但在鴞類離去後錘頭鸛可能會繼續使用原先的巢穴[25]。許多小型動物會在該鳥的巢穴外築巢,如、蛇以及鴿子織布鳥椋鳥等鳥類[18]。錘頭鸛雖有領域意識,但有報告稱其會在同類巢穴附近築巢,不同個體之間的領域亦會有重疊[26]

Remove ads

社會行為

獨處的錘頭鸛鮮少發出聲音,僅會在飛行時發出尖銳的「咳」或「噫」聲。然而,當身邊有同類時時錘頭鸛發出各種鼻音或是咯咯聲。當三隻以上的錘頭鸛在一起時該鳥會發出一連串的「噫」聲並用「噗」聲結尾,其有時還會在發聲的同時扇動翅膀。周圍同類越多,錘頭鸛的行為就越激動[19]。此外,錘頭鸛還有一種被稱為「假騎乘」的社交行為,即一隻錘頭鸛站於另一隻上方,看起來就好似在騎乘一樣。在此期間,上方的錘頭鸛有時會微張鳥喙或豎起羽冠[19]。這種行為與交配毫無關係,錘頭鸛會與不是自己配偶的個體進行這種行為,有時甚至是雌鳥騎在雄鳥之上或雙方均是同一性別[27] 。成群的錘頭鸛亦會幫彼此梳理羽毛[19]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文化象徵

非洲許多文化中均有關於錘頭鸛的傳說。有地方傳說認為其他鳥類會協助錘頭鸛築巢[18]科伊桑人認為錘頭鸛在其營地附近鳴叫意味着有親朋好友離世,卡拉哈里沙漠桑人則將錘頭鸛尊為雷鳥,並認為破壞其巢穴的人會被閃電劈中[28]馬爾加什人稱其為takatra(馬達加斯加北部[29])、takatrytakatsy(馬達加斯加南部[30]),認為破壞其巢穴者會染上麻風,並因此視其為惡鳥[31]

愛思唯爾旗下的一家引文數據庫Scopus得名於錘頭鸛的屬名[32],東非自然歷史學會的期刊《Scopus》也是如此[33]

種群現狀

目前,錘頭鸛的種群數量穩定,IUCN將其評為無危[1],但其仍面臨棲息地破壞[1]的威脅。此外,尼日利亞的民眾會狩獵該鳥並作為傳統藥材售賣[3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