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鎮海城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鎮海城牆為舊定海縣/鎮海縣城城牆,位於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招寶山街道城區。歷史上鎮海近海為城,並具有城牆與海塘合一的獨特形制,今僅存北城牆和西護城河部分河段。
歷史

鎮海為寧波的海上門戶,其軍事意義可概括為「內蔽全郡、外控各島」[1]。鎮海建置始於唐元和四年(809)所置望海鎮,後梁開平三年(909)置望海縣,不久改名定海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名鎮海縣[2]。此外明洪武十二年(1379)曾置定海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定海衛,均與縣同城[3]。
傳唐乾寧四年(897)吳越錢氏始築鎮海城,元代毀棄。明洪武元年(1368)立木柵為城,七年(1374)改為石城,二十年(1387)置定海衛後信國公湯和進一步拓建城池。隆慶三年(1569)海嘯沖毀海塘,水入城中,浙江巡撫谷中虛建議在城北增築外城,督理同知段孟賢認為築外城不便,改為增築內城,萬曆元年開工(1573),次年工竣,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撰《定海縣增築內城碑記》,並立碑建亭於城上。清乾隆十二年(1747)因颶風北城牆與海塘均毀,次年(1748)開工重建,十五年工竣[4][5]。
近代以來為拓建道路首先拆除各城門,其中民國十八年(1929)拆南門和西門,1951年拆小南門,1957年拆東門,1962年拆小西門。20世紀80年代啟動舊城改造,先後拆除東、南、西三面城牆,並將護城河填沒為城河路[6]。今僅存北城牆和西護城河兩段,城牆上的雉堞為1991年重建恢復,南段護城河仍與中大河相通,北段則闢為自來水廠蓄水池。
建築

吳越錢氏始築的鎮海城城周四百五十丈,濠周三百餘丈,城牆東、北、西三面環濠(即城區古濠河),其城址範圍被考證為城隍廟(今寧波市公安局鎮海分局)東——南城巷(今城河東路北)——米行街(今人民路)南——縣衙(今文化廣場)西——倉下河頭———濠橋———硯池南(以上為順時針方向),現存濠橋至倉下河頭的一段濠河遺蹟[6]:493。
明代湯和拓建的鎮海城東臨招寶山,南臨甬江(又名大浹江)、北臨灰鱉洋、東北跨巾子山,城周九里(一千二百八十八丈,約4121.6米,至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後重測為一千四百十六丈,約4531.2米),高二丈四尺(約7.8米,萬曆三十七年(1609)又加高二尺,總高約8.32米),底厚一丈(約3.2米)、面厚八尺(約2.56米)。明初設陸門六座,永樂十三年(1415)堵塞北門,餘五座,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東門鎮遠門、南門南薰門、小南門清川門、西門武寧門和小西門向辰門,城外均設有瓮城和吊橋(其中小南門瓮城為洪武二十九年(1396)增置),小西門南側和小南門西側各置有一座水門[4]。各城門的位置和寓意如下表[6]:
城濠(護城河)起自巾子山南麓,向南折西轉北繞城而行,北面臨海不設城壕,河水東面通過東門浦(現已填沒)與甬江相通,西面與夾江河、中大河相通。濠周九百六十六丈五尺(約3092.8米),東寬五丈(約16米),南寬四丈六尺(約14.2米),西寬一十三丈(約41.6米),深均為二丈(約6.4米)[4]。
Remove ads

鎮海城所在的沿海地區自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起仿錢塘江海塘樣式建造石質海塘[7],即今後海塘的前身。明代湯和拓建鎮海城後,北城牆(巾子山至西城角段,長約1300米)與海塘城塘合一[8],內城外塘,上城下塘。海塘成為城牆賴以存在的基礎,即「城負塘而築,塘不固,城亦不立」[9]。後海塘最初為單層斜坡式石塘,清乾隆十三年(1748)重建時以善於治水著稱的浙江巡撫方觀承親臨確定塘制,部分受沖較嚴重的塘段被改為雙層石塘(夾層石塘)[5]。鎮海自1970年開始對原北城牆和後海塘外的灘涂(鎮北塗)進行大規模築塘圍墾,用於建設鎮海港、鎮海石化總廠及其海塗水庫和鎮海發電廠灰庫等[8]:107、445,如今海岸線已在距城牆和海塘2公里以外。
因鎮海城牆東面未將制高點招寶山圍入城中,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抗倭期間,都督盧鏜與海道副使譚綸商議認為縣城容易招致敵人在此居高臨下的攻擊,遂在招寶山巔新建衛城威遠城[10]。清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期間,提督歐陽利見又認為建於山巔的威遠城過高,而建於山腳處的威遠炮台過於顯露,又在招寶山山腰增築月城,作為炮台後應和威遠城前衝[11],與威遠城均成為鎮海城防體系的一部分。

鎮海縣城內連通東、西、南三座主城門的街道組成丁字形,其交叉口處建鼓樓,其後原為明代定海衛指揮署。歷史上城內的主要建築有:
- 縣署:已不存,其址位於南門內,即今文化廣場。縣署始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12],1941年遭侵華日軍轟炸夷為廢墟,後被改為公園至今[6]。
- 學宮:即鎮海縣學文廟,其址位於東門內,即今鎮海中學。學宮始建於北宋雍熙二年(985)[13],現存硯池、泮池、大成門和大成殿,泮池(裕謙殉難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為鎮海區文物保護單位。
- 城隍廟:已不存,其址位於東南角,即今寧波市公安局鎮海分局。城隍廟與縣署始建於同一時期[14]。
- 鼓樓:又名鎮海樓,按縣誌記載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但亦傳宋高宗南渡時曾「秉圭輯瑞」於此[15],現為鎮海區文物保護單位。
- 衛指揮署/演武廳:已不存,其址即今鼓樓廣場。明初為定海衛指揮司使駐地,萬曆二年(1574)改為總兵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總兵移駐舟山,雍正三年(1725)改為教場並建演武廳[16]。
- 總兵府/水師營參將署:已不存,其址位於王施衕,即今鎮海人民大會堂前廣場[6]。總兵府設立於明代,萬曆二年(1574)總兵移駐定海衛指揮署,改為水師營參將署[17]。
- 鯤池書院:原名蛟川書院,其址位於梓蔭山下,即今鎮海中學內,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18]。主體建築已不存,現尚存乾隆九年(1744)所立牌坊,為鎮海區文物保護單位。
- 俞公祠:為紀念俞大猷的生祠,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其址位於東門內[19]。主體建築已不存,現尚存嘉靖三十八年(1559)所立碑記3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內現存的傳統民居建築有吳傑故居(勝利路與人民路交叉口,勝利路26號和人民路3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楓故居(鎮海中學內,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唐宅(鼓樓東路55號)、朱仁房大屋(鼓樓西路11號,鎮海區文物保護單位)、戴榮房(三角地47號)、林漣水故居(三角地24號)和胡亨房(後大街37號,另在後大街42號有胡亨房花園假山),也有少量近代融入西式風格的民居建築,如傅宅(傅筱庵故居,人民路4號,鎮海區文物保護單位)和徐宅(徐桴故居,勝利路155號,鎮海區文物保護單位)。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