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閻應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閻應元(?—1645年),字皕亨,一作麗亨,中國北京通州人,明末地方官員、抗清名將,崇禎末年任江陰典史。在江陰抵抗滿清攻城八十一日,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殺清軍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城破後不屈就義,清兵憤而屠城,全城僅餘躲藏起來的五十三人。與一同守城的陳明遇、馮厚敦並稱為「江陰抗清三公」。但實際上守軍是跟降清的劉良佐部打,所以主要是漢人打漢人,非滿漢對抗,且所謂打死三王、十八將是後人為了彰顯他們守城寧死不屈的忠義節氣渲染而成,非正史。
簡介
崇禎十七年(1644年)任江陰典史,因討伐進犯黃田港的海盜顧三麻子有功,升任英德(今屬廣東省)主簿。
1645年夏,在滿清大軍南下的過程中江陰降清,清朝頒布了剃髮令。迅速激起了民眾的反感,陰曆六月二十八日江陰人民請願,保留髮式,辱罵縣令方亨:「你身為中國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來做韃靼知縣,不知道羞恥嗎?」方亨暫停所議。
南明弘光元年六月二十一日,貝勒博洛命明朝降將劉良佐攻江陰,七月初一日開始攻城,閻應元被典史陳明遇等推為領袖,「治樓櫓,修堵諜」 ,鄉兵設伏四郊[1],固守江陰共八十一日,帶傷奮戰,斃清軍七萬五千餘人,包括親王三名,大將軍十八名。劉良佐親作《勸民歌》,希望江陰投降,應元怒道:「有降將軍,無降典史。」
七月底多鐸聞知江陰久攻不下,派恭順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協攻」,又派貝勒博洛和尼堪領紅夷大炮前往,限三日破城。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輪番攻城不息。八月二十一日,博洛以二百餘座大炮搬到花家壩,專打東北城。穿透洞門十三重。清兵潛渡城河。破城之日,閻應元在東城城門上題「八十日帶髮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城內依然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閻應元身中數箭,投水自盡,被清兵拉出水面後刺斷脛骨令其下跪,禁於棲霞庵,有僧人聞「速殺我」之聲不絕,天明時不屈而死。陳明遇見勢不可為,焚死其一家老小四十三人,出與清兵力戰,身負重創,身死僵立牆邊。
八月二十二日,博洛下令屠城三日,倖存者僅五十三人。《江陰城守後紀》總結:「有明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為得意;而封疆大帥,無不反戈內向。獨陳、閻二典史乃於一城見義。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南不至拱手獻人矣。」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