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關係兩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關係兩難(英語:Relational dialectics)是一種關於密切人際關係的人際溝通理論,強調相反傾向之間的緊張、鬥爭和相互作用。[1] 該理論分別由 Leslie Baxter[2] 和 Barbara Montgomery[3] 於 1988 年提出,將關係夥伴之間的溝通模式定義為地方性辯證緊張(英語:endemic dialectical tensions)的結果。 關係兩難被描述為一個人在經歷需要和/或想要的自相矛盾的慾望時所感受到的緊張。該理論包含四個假設,其中之一是關係不是一維的,而是由高潮和低谷組成,而不是只朝一個方向移動。[4]第二個假設聲稱變化是關係生活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換句話說,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人們的關係也會隨之變化。第三,假設「對立面之間的矛盾或緊張永遠不會消失,也永遠不會停止提供緊張」,這意味著人們將永遠體驗到伴隨矛盾的慾望而來的壓力感。第四個假設是,在處理這些對立的感受時,溝通是必不可少的。關係是在對話中建立的,它們可能很複雜,有異同的對話是必要的。關係溝通理論允許對立的觀點或力量以合理的方式聚集在一起。[5] 在做決定時,往往會提到相互矛盾的願望和觀點,並導致辯證的緊張關係。[6] Leslie A. Baxter 和 Barbara M. Montgomery 舉例說明了這些自相矛盾的陳述,這些陳述是由於個人經歷了辯證緊張而產生的,使用了諸如「異性相吸」,但「物以類聚」之類的俗語; 以及「兩人為伴,三人為一群」,但「越多越好」。[7] 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對立的緊張關係從根本上給這種關係帶來了麻煩。 相反,他們只是提出了對兩方之間聯繫的討論。[8]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2月3日) |
關係兩難是對 Mikhail Bakhtin 的觀點的闡述,即生活是一場公開的獨白,人類在關係交流中經歷對立的慾望和需求之間的碰撞。[9] Baxter 列出了一系列辯證的緊張狀態,稱人們的關係在不斷變化,成功和令人滿意的關係需要不斷的關注。 儘管Baxter對關係兩難的描述很透徹,但它並不准確或包羅萬象,因為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經歷不同的緊張局勢。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