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門多薩
阿根廷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門多薩(西班牙語:Mendoza)位於阿根廷中西部,在安第斯山東麓,是門多薩省的首府,人口110,993(2001年),多意大利人後代。
歷史
門多薩地區曾居住着瓦爾佩人(Huarpes)——這一族群後來被印加帝國(Imperio incaico)征服,其領地隨之成為印加帝國東南邊境的組成部分。儘管由於殖民時期及共和時期數百年的城市與農業開發,如今在門多薩市的範圍內已找不到印加文明的實物證據,但鑑於存在語言方面的證據以及關於印加聚落的民族歷史記載,學界仍認為印加人曾在此活動的可能性極高。根據卡塔利娜·米切利(Catalina Michieli)的研究,溫托塔山谷(valle de Huentota)地區曾存在 「印加人的土地」(tierras del Inca)。薩爾瓦多·卡納爾斯·弗勞(Salvador Canals Frau)則記載,該地區曾有一座印加堡壘(fuerte incaico),其位置據稱在瓜伊馬延省(comarcas de Guaymallén)。此外,史料中還多次提及一座 「印加塞里約堡壘」(Cerrillo fuerte del Inca),該堡壘位於聖胡安省與門多薩省(Mendoza)交界的山區地帶,據稱曾作為 「印加行政據點(Ilacta)」,承擔周邊區域的管理職能。曾研究過該地區印加占領史的學者亞歷杭德羅·加西亞(Alejandro García)提出,印加帝國的統治範圍在東部曾延伸至德薩瓜德羅河(río Desaguadero)一帶。
Remove ads
1533年印加內戰爆發,帝國隨後崩潰。此後,印加人的勢力範圍收縮,逐步撤出了庫約地區。18年後的1551年,弗朗西斯科·德·比亞格拉(Francisco de Villagra)成為首位探索庫約地區的西班牙人。他受智利總督兼總司令佩德羅·德·巴爾迪維亞(Pedro de Valdivia)派遣,率領180人執行此次探索任務。這位探險家與瓦爾佩人(huarpes)建立了良好關係,在當地與他們一同過冬後返回智利。巴爾迪維亞去世後不久,比亞格拉本人也被免去智利總督一職。新任總督——秘魯總督安德烈斯·烏爾塔多·德·門多薩(Andrés Hurtado de Mendoza)之子加夫列爾·烏爾塔多·德·門多薩(García Hurtado de Mendoza)隨即下令,委派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Pedro del Castillo)上尉前往庫約地區,負責該地區的建城與殖民開發工作。
1561年2月22日,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抵達溫托塔山谷(valle de Huentota),並通過升起王室旗幟的方式正式接管了這片區域。3月2日,他在兩場沙塵暴的間隙建立了這座新城市,將其命名為「新拉里奧哈山谷的門多薩城」(Ciudad de Mendoza del Nuevo Valle de La Rioja)。門多薩城最初的選址位於如今瓜伊馬連縣佩德羅·莫利納區(Distrito de Pedro Molina)內一個名為「拉梅迪亞盧納」(La Media Luna)的地方,具體坐落在如今被稱為「瓜伊馬連酋長運河」(canal Cacique Guaymallén)的東側河岸上。儘管這座城市隸屬於秘魯總督轄區(Virreinato del Perú),但其管轄權卻歸智利王國(Reino de Chile)所有。
1562年3月28日,該城從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最初建城的位置向西遷移了「兩火槍射程」的距離。新址位於瓜伊馬連酋長運河以西約 100 米處,即如今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廣場(plaza Pedro del Castillo)的所在地。此次遷城事宜由胡安·胡夫雷(Juan Jufré)負責。通過這一操作,他還將「城市創建者」的榮譽及相應的貨幣獎勵權據為己有——而這些榮譽與權利,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在最初建城時本就已獲得並兌現。

該市與建城前便居住在這片區域的原住民群體一直保持着友好關係——這些原住民早在1551年就曾友好接待過比亞格拉,其中包括瓦爾佩人。根據部分史料記載,瓦爾佩人並未因西班牙征服而被征服或滅絕,他們只是與西班牙移民群體逐漸通婚、融合。不過,另有史料指出,在「委託監護制」(sistema de encomiendas)下,許多瓦爾佩人被送往智利,並且和其他許多被征服族群一樣,遭受了剝削[1]。
這座城市是由智利聖地亞哥市居民胡安・胡夫雷將軍遵照堂·加西亞·德·門多薩的命令所建。堂·加西亞·德·門多薩如今是卡涅特侯爵,此前也曾擔任我們前述這些領地的總督;建城地點位於一片名為庫約的省份。建城過程中並未耗費太多心力,也沒有為征服印第安人而爆發戰爭——因為印第安人主動前往智利聖地亞哥,請求堂·加西亞·德·門多薩派遣西班牙人及傳教士,他們希望能成為基督徒。 ——雷吉納爾多・德・利薩拉加修士,1606 年
建造這座城市的初衷,是為了在從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通往智利聖地亞哥(Santiago de Chile)的商路上,設立一個靠近安第斯山脈(Cordillera de los Andes)的中轉站,供人們穿越山脈時使用。門多薩曾是商隊的休整與過冬之地,因此在殖民時期,它是一座重要的城市。據部分歷史學家記載,18世紀末拉普拉塔總督轄區(Virreinato del Río de la Plata)建立之時,門多薩是當時國內規模第二大的城市。
隨着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和聖路易斯(San Luis)的商隊路線在此交匯,且這條路線相比穿越安第斯山脈前往智利的複雜道路更平坦、更易通行,1776年拉普拉塔總督轄區成立後,門多薩及庫約地區的其他區域便從智利都督府(Capitanía General de Chile)中分離出來,劃歸至這個新的總督轄區。1782至1783年間,依據王室令狀(cédula real),門多薩成為庫約行政區(Intendencia de Cuyo)的首府;但該行政區這一政治單位解散後,門多薩便與庫約其他區域一同併入圖庫曼科爾多瓦行政區(Intendencia de Córdoba del Tucumán)。
在西斯內羅斯總督(Virrey Cisneros)倒台後,當第一屆自治政府委員會成立的消息傳來,門多薩市的知名人士們在當地市政廳集會,決定支持這一事業,並派遣代表前往後來被稱為「大委員會」(Junta Grande)的機構。
Remove ads
1813年,第二屆三執政委員會(El Segundo Triunvirato)頒布法令,規定門多薩省(Provincia de Mendoza)與聖胡安省(San Juan)、聖路易斯省(San Luis)共同組成庫約行政區(Intendencia de Cuyo);該行政區以門多薩市為首府,下設三個次級行政區(subdelegaciones),又稱「分區」(partidos)。
1814年至1817年間,門多薩成為何塞·弗朗西斯科·德·聖馬丁(José Francisco de San Martín)將軍領導的「安第斯山脈穿越行動」的籌備地。當時,聖馬丁將軍已被任命為庫約地區的軍政長官,此次行動得到了數千名門多薩人和庫約人的積極協作,其中包括「門多薩貴族婦女」(Patricias Mendocinas)。除軍事工作外,聖馬丁將軍也未忽視其作為城市管理者的職責,他推動建設的部分工程至今仍在使用,例如阿拉梅達大道(paseo de la Alameda),以及如今以他命名的公共圖書館(最初由他主持建立)。
安第斯軍團(Ejército de los Andes)遠征行動的組織與籌備工作,是在門多薩市郊區的埃爾普盧梅里約鎮(El Plumerillo)開展的;1817年1月6日,軍團從該鎮出發,開啟了遠征。
1820年3月1日,一份文件正式簽署。根據該文件,門多薩、聖路易斯與聖胡安三地脫離庫約行政區(Intendencia de Cuyo)的管轄,不再受其約束,隨後以獨立省份的身份獲得了主權。
Remove ads
1830年至1835年間,門多薩和聖胡安的部分領導人因接連遭遇政治與經濟危機,且對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央政府的舉措及決策不滿,試圖脫離阿根廷共和國,併入智利。究其原因,這些領導人認為自己更具智利身份認同,而非阿根廷身份認同;同時,他們覺得受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人的歧視 —— 後者將他們視作二等公民。門多薩方面提出以仲裁與調解作為和平解決爭端的機制,該提議也得到智利的支持,卻遭到拉普拉塔河沿岸省份(尤其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反對。在聯邦派與一元派之間數次倒戈變節後,1831年3月28日,在查孔圈地戰役(batalla de Rodeo de Chacón)結束後,由胡安·法昆多·基羅加(Juan Facundo Quiroga)率領的聯邦派軍隊入侵了門多薩。數日後,因逃亡的一元派人士殺害了部分聯邦派軍官,基羅加為報復,下令槍決了28名被俘軍官。這場戰役最終導致整個庫約地區落入聯邦派手中,同時也迫使眾多地主與知識分子流亡——他們翻越安第斯山脈,前往智利尋求庇護。
1835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到訪該地區,在其著作及旅行日記中,可找到關於當地文化、地質、植物、動物等多方面的記載。19世紀4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門多薩省處於聯邦派考迪羅、前修士何塞·費利克斯·阿爾道(José Félix Aldao)的統治之下。他執政手段極為嚴苛,將反對者的權益保障壓縮到最低限度。阿爾道曾是法昆多·基羅加的盟友,後來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總督、阿根廷邦聯最高領導人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Juan Manuel de Rosas)的得力執行者。
德羅薩斯倒台後,門多薩省參與簽署了1852年的《聖尼古拉斯德洛斯阿羅約斯協議》(Acuerdo de San Nicolás de los Arroyos),代表門多薩省簽署協議的是佩德羅·帕斯夸爾·塞古拉(Pedro Pascual Segura)將軍。塞古拉此前曾在1845-1847年期間擔任門多薩省省長,協議簽署後,他被任命為聯邦特派員(Interventor Federal)。自1852年3月3日上任起,他一直擔任該職務,直至1856年2月22日門多薩省憲法起草完成並召開選舉為止。
1861年3月20日的地震摧毀了大部分殖民時期的建築,這一災害也推動了「新城區」(Ciudad Nueva)的建設——新城區選址於舊時「聖尼古拉斯莊園」(Hacienda de San Nicolás)所在區域,位於原建城地西南方向約1公里處。地震還導致大量居民遇難,據估算,當時的人口損失比例在40%至60%之間。[2][3]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