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閩侯縣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閩侯縣博物館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的一個綜合性博物館,坐落於甘蔗街道民俗園路46號。閩侯縣博物館機構成立於1996年,隸屬於閩侯縣文化和旅遊局管轄,2019年建成新館,建築面積逾15000平方米,館藏文物4000餘件。2023年,閩侯縣博物館入選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歷史
1958年,閩侯縣成立縣博物館機構,一度被人民日報報導為「全國第一家縣級博物館」,其後因人員編制與館舍不足等因素而撤銷,降格為閩侯縣文化館文物組。1994年,閩侯縣相關部門投資100餘萬元人民幣建設文博大樓,作為存放藏品的倉庫和面積500平方米的展廳,並於1996年建成。1996年6月,文化組重新自閩侯縣文化館機構析出,單獨成立閩侯縣博物館。2012年,閩侯縣政府開始規劃建設博物館新館,為其投資達1.85億元人民幣。2019年2月2日,閩侯縣博物館新館落成開館[1][2]。2023年12月,閩侯縣博物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選為第五批國家三級博物館[3][4]。
展覽規模
閩侯縣博物館建築面積達15434平方米,占地面積約25.6畝,館藏文物4064件(套),其中二級文物30件,三級文物706件,品類包括玉石、金屬器、陶瓷器、骨器、貝器、竹木藤漆器、古錢幣、織物、古籍、書畫和革命文物等,並採用雷達互動、紗幕投影、VR等技術展現閩侯的歷史文化風貌及非物質文化遺產。[1][5]
博物館主體建築外牆呈圓形,內部分為四層。第一層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以及咖啡廳、文創店等其他設施。第二、三層為「八閩首邑——閩侯人文生態展」,分三個展廳展示,第一展廳「薪火相傳,置縣建治」展示閩侯縣自曇石山文化至閩越、漢晉時期的文明與文化的發展;第二展廳「三邑同城,千載共榮」展示閩侯縣在唐朝至宋朝時期閩侯作為「八閩首邑」的政治、經濟、文化風貌;第三展廳「風雲際會,前赴後繼」則展示閩侯縣的中國近代史,講述自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閩侯縣的相關歷史與名人。在基本陳列之外,閩侯縣博物館曾與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聯合赴寧夏的固原博物館舉辦曇石山遺址相關的特別展覽。[1]
Remove ads
圖集
-
非物質文化遺產廳內的展品與展板。
-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內展示當地文化的紗幕。
-
展現曇石山文化時期人類活動的塑像。
-
石雕將軍像(左)和青竹蛇王像複製品(右)。
-
「三邑同城,千載共榮」展廳的展品。
-
「風雲際會,前赴後繼」展廳的展品。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