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陽關林場風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1年1月20日,中國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報道了陽關林場防護林被毀的問題;陽關林場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是三北防護林的一部分,加上近年來網民對植樹、防沙的較大關注,所以這一報道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在此之前,從2001年起,中國官方媒體就有關於該林場遭到破壞的報道,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也曾收到關於該林場的投訴,並有環境保護組織對此情況提起訴訟,但都未能解決問題。報道發布後,甘肅省人民政府於1月20日成立了調查組,並於26日公布了調查結果,表示只有個別的違規砍伐行為[1]。然而1天後,《經》報再發文章,公布了3份相關文件,質疑林場和甘肅省方面的可信度。28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查辦公室趕赴敦煌進行現場調查[2]。3月19日,由中央部委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公布了最終的調查報告,認為林場確實存在管理問題,同時也推翻了先前《經》報公布的文件裡的數據[3]。
背景
敦煌當地有葡萄生產及運輸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張騫通西域,之後葡萄陸續經敦煌傳入中原。北魏時期當地有規模種植的記載[4]。1998年,敦煌市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5]。2008年9月6日至9月8日,敦煌當地政府舉辦「中國·敦煌第一屆葡萄文化節」,通過舉辦葡萄節發展其產業。與此同時敦煌提出建設西北葡萄生產基地,並註冊「陽關牌」、「敦煌牌」葡萄品牌,其無核白葡萄、紅地球葡萄被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評為「中華名果」[6]:157-158。2009年,敦煌市葡萄累計種植面積0438萬hm²,其中以無核白、紅地球為主的葡萄累計面積達0.425萬hm²,葡萄總產量6703萬kg,總產值15186萬元。2010年,全市葡萄累計面積0.54萬hm²,總產量7089萬kg[6]:162。
2020年,敦煌市人民政府開始加大宣傳當地的葡萄產業,微博@敦煌發布在2020年共發布了20條敦煌葡萄相關的推送。[7][8][9]
Remove ads
2001年,人民網轉載了文章《敦煌千畝防護林遭斧斫》,稱有3000多株防風林木在沒有伐木證的情況下被砍伐,而空出來的土地被改成了葡萄園[10]。2006年,《中國經濟時報》曾刊文《敦煌,切莫重演樓蘭悲劇》;2011年,《甘肅林業》雜誌曾刊出題為《荒漠變綠洲——敦煌市陽關林場阻沙東移紀實》的文章;2017年3月,就一些媒體的報道,酒泉市林業局曾發布《關於媒體反映敦煌市陽關林場範圍內毀林開荒調查情況的報告》[11]。
2016-2017年,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收到了十件關於陽關林場的投訴。
Remove ads
2019年,中國綠發會向甘肅礦區人民法院起訴了敦煌陽關林場、敦煌市葡萄酒業公司[12]。礦區法院要求調節雙方的矛盾,而綠發會認為調解無法促成生態修復[11]。
時間線
首篇報道
2021年1月20日,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發表文章《萬畝沙漠防護林被毀 敦煌防沙最後屏障幾近失守》,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討論。這篇報道稱,作為三北防護林一部分的敦煌陽關林場遭遇大面積「剃光頭」式砍伐,「萬餘畝」防護林因砍伐而「所剩無幾」,導致「一道寬約5公里的通道」出現,使庫姆塔格沙漠的沙塵能直通敦煌[13]。根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現場的走訪,騰出來的土地被改為葡萄園,「甚至有全部取代之勢」,而葡萄的種植需要大量的灌溉,以及與荒漠類似的土壤,這會導致陽關林場「會被沙漠掩埋」,加劇沙漠化的風險[13]。另外《經》報記者還發現,陽關林場雖然有大片國家級和地方公益林,但是相關的標誌「陸續被砸被毀」, 像是「刻意讓人忘記」公益林的性質[13]。《經》報記者還披露道,林場本身和當地政府在掩蓋樹木被大量砍伐的問題;被砍伐的樹木「絕大多數都是存活良好、長勢健壯」,有些被砍伐的胡楊被「剝掉樹皮」,甚至「被燒得焦糊」,以製造自然死亡的假象,而敦煌市林業局和林場本身都堅稱「不存在亂砍濫伐問題」,還說所謂的砍伐「實施的是殘次林改造」[13]。
Remove ads
事件發酵
截止1月25日,此次輿情風波的全網相關信息達到67.89萬條,信息量峰值在1月23日出現,達41.58萬[17]。
1月21日,人民網發表評論《萬畝沙漠防護林被毀,必須一查到底!》;文章中寫道,陽關林場是一條重要的生態屏障,甘肅省委、省政府已就此事成立調查組趕赴敦煌;文章還提到,陽關林場早在2017年就有媒體關注過,現在再次被關注,這需要有關部門深入調查[18]。
1月23日,《人民日報》微博發表評論,稱「欲守敦煌,先守陽關」[19];此微博一出,立即引發了網民的情緒共鳴;截止1月30日,這條微博被轉發了49317次[19],而大多數的轉發和評論都呈現了憤怒和悲傷的情緒,還出現了「嚴懲」、「追查到底」等呼聲[17]。這條微博在1月24日引起了輿論的「小高峰」——當天共有12.75萬條相關信息產生[17]。
全網敏感信息比例在《經》報發表文章當天達到了94.99%,21日時達83.31%,22日為61.04%,23日時上升至73.38%,24日為70.98%,25日為63.39%。在26日甘肅省發表官方通報後,敏感信息比例下降至48.24%,27日繼續下降至45.76%。[17]
Remove ads
甘肅省調查報告
2021年1月26日上午,調查組舉行調查情況新聞發布會,表示經過比對分析歷年衛星遙感資料,查閱1999年、2009年和2019年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未發現2000年以來林地大面積減少的情況。
2018年至2019年間衛星遙感數據顯示,林場範圍內有3處面積約42.98畝的疑似林地破壞圖斑,經調查組現場核查,主要是陽關林場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新修砂石道路和U型灌渠、鋪設管線灌線造成的,並未出現砍樹開墾葡萄園地的情況。[1]
就葡萄園的問題,調查組引用了遙感衛星資料,稱葡萄園的面積只是在2012年,通過殘次林改造增加了400畝,此後再無變化。調查組引用了1999、2009、2019三年的全國土地調查數據,認為與遙感衛星資料相互印證[20]。
至於公益林的變化,調查組表示,林場的5500畝樹林因為樹齡超過50年,且老化嚴重, 按照《甘肅省林地落界實施細則》(2012年)標準 ,於2013年被轉為地方公益林,不再享受國家級公益林的補助。[20]2012-2020年,陽關林場按照《森林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低效林改造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規定,逐年開展樹林更新改造工作;期間,陽關林場向原敦煌市林業局申請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29份,採伐林木8827株,折合面積105畝。 [21]
就一些媒體關於敦煌再次陷入沙塵天氣威脅的報道,調查組引述了遙感衛星數據稱,2009年以來,陽關綠洲面積及植被情況沒有明顯變化。[20]
另一方面,調查組表示,陽關林場管理存在問題,如林木撫育工作不夠規範,林木更新採伐管理不夠到位,水資源節約利用不夠,存在違規承租和協調不力問題。調查組舉例道,個別工人違規操作,將10餘棵(活立木蓄積約3立方米)尚未完全枯死的行道樹從底部鋸斷,而鋸斷面可見明顯的活木痕跡。[22]另外,調查組還發現了2截被焚燒的樹幹殘骸,這一情況已經由敦煌市着手調查[21]。
Remove ads
調查組還提及了敦煌飛天公司的「自身發展利益」與「群眾利益」以及「生態保護要求」相衝突;即使在省、市工作組多次指導問題整改和化解矛盾的情況下,飛天公司也沒有整改到位,也沒有徹底化解矛盾。[1]
調查組披露道,飛天公司為發展魚類養殖產業,在陽關林場上游的西土溝實施了攔洪壩、月亮湖、九連湖和十三條防洪壩等工程,將西土溝河截流改道,導致河道下段溢水泉眼被風沙封堵,影響了陽關林場的用水。調查組指出,飛天公司實施的這些項目,部分位於陽關自然保護區和陽關遺址所在地,違反自然保護區和文物保護管理相關規定,屬違法違規建設行為。在生態環境部牽頭的「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以及審計署開展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經濟責任審計」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等反饋意見中,對這些問題都有反映。在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以及2019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進駐甘肅省期間,督察組曾多次接到有關飛天公司的舉報,督察組也將舉報轉交地方查處[22]。然而,這些問題一直沒有下文[11]。
另外,敦煌市政府有官員向《法治日報》記者透露,這次引起輿論風波的報道就是飛天公司在背後運作的結果,目的是向政府施壓,以期獲得更高補償。[22]
Remove ads
風波再起
1月27日,新華社轉載了《經濟參考報》的文章《「敦煌毀林案」: 13300畝還是6000畝?有圖有真相》;在這篇報道中,《經》報展示了林場1997年申請發展葡萄園的可行性報告,2004年申請改制的方案,以及2016年回應中央環保督察組的情況說明(引用了2004年方案)[23],而這3份文件裡防護林的面積分別是14000畝、13300畝和13300畝,暗示林場和甘肅省方面提供了不實的信息[16]。至此,這場風波出現了「羅生門」的局面[11]。
《經》報的第二篇報道引發了輿論熱度的回升,有眾多網民認為必然有一方在說謊、要被「打臉」,有聲音認為「防護林」、「生態林」等概念的定義一直沒有明確,還有聲音認為,有可能林場虛報防護林面積以騙取(對公益林的)補助,也有可能當地土地管理混亂,各部門間不協調[11]。另外,由於報道中樹林被改為葡萄園,而葡萄並不屬於《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中「防風固沙林主要適宜樹種表」里的植物,有些網民開始討論「敦煌市是否適合種植葡萄」,甚至有人提出要「抵制甘肅葡萄」[11]。
1月29日,人民網輿情頻道發表評論《走出敦煌毁林事件罗生门 要看到两个关键问题》,認為此次風波不再只是樹林是否被毀的問題,而且牽涉了地方長期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地方土地管理、環境公益訴訟、外界監督等多個方面[11]。
中央政府調查
1月28日,在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的帶領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查辦公室趕赴敦煌進行現場調查[2]。3月19日,由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組成的調查組公布調查情況;這次的調查認定陽關林場的權屬範圍只有西南片區的1.16萬畝,推翻了先前的數據,確定了與1990年相比,30年來西南片區喬木林地減少了3850.59畝,灌木林地增加了518.93畝,葡萄園等園地增加了3547.5畝,還認為林場存在以下問題:[3]
- 存在毀林開墾、無證採伐等問題;
- 防護林質量下降;林場靠近南邊的近600畝楊樹林因缺水而林相殘破,其中約200畝因缺水枯死;
- 國家公益林調出不規範;2012-2013年,敦煌市林業局等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未嚴格審查把關,將林場內的5500畝國家公益林全部調整為地方公益林;
- 違規挪用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013至2018年,在林場已沒有國家公益林後,敦煌市林業局、財政局於將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6萬元違規調劑給陽關林場使用;
- 違規批准將林地承包給企業;2007-2011年,林場將5000畝地承包給3家公司,然而這3家公司未嚴格履行承包合同,於是在2014至2017年,敦煌市先後與三家企業解除合同,收回4433畝林地,但567畝林地使用權直至這次調查後,於2021年2月22日才簽訂收回協議。
後續
3月17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啟動全國打擊毀林專項行動,行動於3月至12月集中開展[25]。
甘肅省國有林場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隨後下發《關於開展國有林場清查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汲取此次風波的問題教訓,推進全省的林場整治工作。4月9日,工作在張掖市展開。[26]
注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