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省的一个自治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語:རྔ་བ་བོད་རིགས་ཆའང་རིགས་རང་སྐྱོང་ཁུལ།,威利轉寫:rnga ba bod rigs cha'ang rigs rang skyong khul,藏語拼音:Ngawa Poirig Qangrig Ranggyong Kü; 羌語: Rrmeabba Shbea Rrmea Nyujwju Gvexueaj Legea),簡稱阿壩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川甘青三省交界處。州境東接德陽市、綿陽市和甘肅省隴南市,南界成都市、雅安市,西鄰甘孜州和青海省果洛州,北達甘肅省甘南州。地處川西北高山峽谷區,青藏高原東南緣與橫斷山脈北端的結合部,東北部為龍門山、岷山,西北部為巴顏喀拉山分支,西南部為大雪山區,南部為邛崍山區。西北部為丘狀高原,北部為沼澤地帶,東南部為高山峽谷區。岷江發源於東北部松潘縣,於州境東南流入成都平原,大渡河上游大金川縱貫西部,黃河流經西北部,為四川省僅有的黃河流域。全州總面積83,002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82.26萬,藏族和羌族人口比例分別約55%和18%,漢族人口比例約25%。州境大部分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屬於康區,自治州首府駐馬爾康市。阿壩州為全省主要畜牧區,草原面積遼闊,自然生態和旅遊資源豐富。有著名的黃龍、九寨溝、四姑娘山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世界自然遺產,並有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重要保育基地。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史
本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目前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茂縣營盤山遺址、松潘縣東裕村遺址、汶川縣高坎遺址、姜維城遺址、黑水縣遺址等,是黃河上、中游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支的傳入岷江上游產生的新文化類型。彩陶片紋飾方面和發掘的石棺葬的古墓與甘肅、青海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有相似之處。與成都平原的遺址出土的彩陶器、陶罐等屬於不同譜系,但也出土了同樣譜系的花邊口延砂罐[1][2]。
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壩州始有建制。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時置汶川郡,轄綿虒縣等5縣(治所在今汶川縣威州鎮)[3]。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屬益州刺史部蜀郡,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為北部冉駹都尉治。漢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復置汶山郡。晉武帝咸寧六年(280年)改綿虒縣為汶山縣。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改繩州為汶州,轄北部、汶山二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汶州、扶州置蜀州,五年(585年)改為會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罷州,改為汶山郡,郡治汶山縣(今茂縣鳳儀鎮)。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隋之汶山郡為會州,四年(621年)改為南會州,唐太宗貞觀八年(758年)復改茂州。領汶山(州治)、汶川、石泉(今北川西)、通化(今理縣古城)四縣及三十九個羈縻州。
8世紀,著名的大譯師白若雜納被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流放到嘉絨(今馬爾康縣),佛教開始傳入嘉絨。
宋朝隸茂州通化郡。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置威戎軍使,隸成都府路。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名延寧軍。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建「松潘客迭威茂等處軍民宣撫司」,治松州(今松潘縣進安鎮)。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四川、陝西設行中書省,茂州、松州、潘州等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4]
明洪武四年(1371年),茂州編入四川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為四川布政使司)屬成都府。洪武七年(1374年)置汶川長官司、寒水關巡檢司及徹底關。
宗喀巴的四大弟子之一察柯·阿旺扎巴發誓要在嘉絨地區建立108座格魯派寺院。他於1410年建立了該地區的第一座格魯派寺廟,1414年建立了第108座寺院大藏寺。[5][6]
清雍正六年(1728年)設茂州、理番廳、松潘廳、懋功廳。嘉慶七年隸屬於成綿龍茂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隸屬川西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茂縣設「松理懋茂汶屯殖督辦署」,由川軍28軍軍長鄧錫侯兼督辦,轄五縣(松潘、理縣、懋功、茂縣、汶川)三屯(綏靖、撫邊、崇化屯)。後改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轄松潘、茂縣、汶川、理縣、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縣及草地65部、20個土司、11個屯守備。1933年8月25日,在茂縣疊溪鎮發生了7.5級的疊溪大地震[7]。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設四川省十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治茂縣鳳儀鎮,轄松、理、懋、茂、汶、靖化六縣。
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最艱苦、最危險的行軍在本地區,翻越了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走過了人跡罕至的水草地,這段歷史被稱為過「雪山草地」,並於1935年10月建立了少數民族的格勒得沙共和國革命政府。[4]
- 1950年1月,建立川西行政公署茂縣專區專員公署。
- 1953年,撤茂縣專區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首任工委書記任明道,人民政府主席天寶。
- 1955年,更名為阿壩藏族自治州。
- 1987年,更名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2008年5月12日,汶川縣發生了里氏規模8.0級[8][9]的大地震,最大烈度達Ⅺ度[10]。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縣發生7級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共造成29人死亡、1人失蹤、54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80.43億元。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7月6日上午6時,小金縣宅壟鎮元營村城隍廟溝吉峰沙場發生山洪引發的泥石流災害,導致4人失聯[11]。
Remove ads
地理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四川省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500~4000米之間。山勢南高北低,河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川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境內最高海拔四姑娘山主峰6250米,與東側岷江出境處水平距離僅59公里,高差卻達5470米。全州高原和山地峽谷約各占一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有溪河530餘條,分屬岷江、嘉陵江、涪江、大渡河和黃河水系。黃河在阿壩州流經長度165公里。岷江、嘉陵江、涪江均發源於阿壩州。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垂直氣候顯著,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北部溫涼、南部溫熱且短暫,大部分地區春秋季相連,干雨季分明。光照充沛,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冬春季節空氣乾燥,多陣性大風,旱、霜、雪、低溫、大雪各類災害性天氣頻繁。全州屬於高原季風氣候,分高山、山原、高山河谷三種氣候類型。全州平均氣溫為9.3℃,年總降水量平均為704.9毫米,年日照時數1920.5小時。
政治
此外,位於汶川縣的臥龍特別行政區由四川省林業廳管理,並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全重合。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為822,587人[22]。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898,708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76,121人,下降8.47%,年平均增長率為-0.88%。其中,男性人口為426,330人,占總人口的51.83%;女性人口為396,257人,占總人口的48.1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59。0-14歲的人口為155,212人,占總人口的18.87%;15-59歲的人口為549,526人,占總人口的66.8%;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17,849人,占總人口的14.3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8,962人,占總人口的10.8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41,329人,占總人口的41.4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481,258人,占總人口的58.51%。
全州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81,810人,占22.1%;藏族人口為476,059人,占57.87%;羌族人口為137,348人,占16.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27,370人,占3.3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38,869人,下降17.61%,占總人口比例下降2.45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37,252人,下降5.4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2.45個百分點。其中,藏族人口減少13,718人,下降2.8%,占總人口比例增加3.38個百分點;羌族人口減少20,621人,下降13.05%,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88個百分點。
Remove ads
經濟
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462.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2.09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14.22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增加值256.20億元,增長0.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6473元,增長1.3%[24]。
語言
阿壩州的人口以少數民族為主。阿壩州的人口中52.3%屬於藏族(包括嘉絨人),26.6%屬於漢族,17.7%屬於羌族,3.2%屬於回族。
阿壩州的語言分布非常複雜,非漢語主要以藏語、嘉絨語和羌語為主。而阿壩州內的漢語主要沿岷江河谷分布,汶川、茂縣、松潘、黑水等縣主要使用入聲保留的四川話岷江方言。而其餘少數民族為主的縣份則多通用成渝方言。
景點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