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爾卑斯勝利紀念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尔卑斯胜利纪念碑
Remove ads

阿爾卑斯勝利紀念碑(拉丁文:Tropaeum Alpium),又名奧古斯都勝利紀念碑,位於法國濱海阿爾卑斯省拉蒂爾比鎮,於公元前7或6年建成,以弘揚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紀念征服本地48個部落,使羅馬帝國在本段阿爾卑斯山暢通無阻。勝利紀念碑基座長35米,第一平台高12米,有24根柱,49米高處有奧古斯丁大帝塑像。今天遺址高35米。緊鄰勝利紀念碑有聖邁克教堂,它的建築材料中有1705年被毀的勝利紀念碑的石塊。距勝利紀念碑2公里有座狗頭山,可以從懸崖上俯視摩納哥

事实速览 阿爾卑斯勝利紀念碑, 別稱 ...
Remove ads

歷史

阿爾卑斯勝利紀念碑是為紀念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而在朱利亞·奧古斯都大道的最高點建造的。它標誌着對48個曾長期阻礙阿爾卑斯山各通道的部落的最終勝利。這些部落不僅掠奪貨物,更通過對商路和軍事行動的控制,對經過其山口的行人實施管制,這對羅馬帝國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該紀念碑提及了其他雷蒂安和阿爾卑斯部落,特別隱晦地記錄了公元前23至13年間,對居住在南高盧行省與山南高盧之間阿爾卑斯山區的最後一批獨立凱爾特-利古里亞部落的征服。

建造奧古斯都紀念碑所需的石灰石采自距離約 500 米的「羅馬採石場」,在那裡仍可看到石頭上切割出的柱段痕跡。

此次征服使得奧雷利亞大道得以通過朱利亞·奧古斯都大道的建設繼續延伸。公元前10年,被征服者在帝國寬大政策下獲得了「濱海阿爾卑斯城市」地位,其首府塞梅內倫建於尼凱亞(今尼斯市郊的希米耶區)對面。

這座紀念碑最初並無軍事功能,也不能作為避難所或防禦工事。它曾標誌意大利與納博訥高盧行省的邊界,該邊界後來推進至瓦爾河。然而在公元12至15世紀間,紀念碑被改造為要塞,並與城牆相連。

1705年在法國與薩伏依戰爭期間,路易十四下令摧毀該地區所有要塞,紀念碑因此遭到部分破壞。此後徹底淪為採石場,其石材被用於建造聖米歇爾教堂等建築。

1865年,遺址被列為歷史古蹟。

1930年代,在摩納哥過冬的美國慈善家愛德華·塔克資助下,由朱爾·福米熱主持了對紀念碑的修復工程。紀念碑於1934年4月26日重新開放。如今這座紀念碑已成為濱海阿爾卑斯省拉蒂爾比鎮的主要旅遊景點。

1994年7月10日至8月28日,國家古蹟中心舉辦了紀念碑落成2000周年紀念活動。

Remove ads

拉丁碑文

在紀念碑的西側,朱利亞·奧古斯塔大道的盡頭,刻有元老院為紀念皇帝而作的獻詞,隨後列出了 48 個被平定的部落(主要是凱爾特人利古里亞人、威尼蒂人、日耳曼人等),這些民族遍布整個阿爾卑斯山脈,從亞得里亞海到地中海,碑文上按地理順序從東到西排列。

碑文原文:

「IMP · CÆSARI DIVI FILIO AVG · PONT · MAX · IMP · XIIII · TR · POT · XVII · S · P · Q · R · QVOD EIVS DVCTV AVSPICIISQVE GENTES ALPINÆ OMNES QVÆ A MARI SVPERO AD INFERVM PERTINEBANT SVB IMPERIVM P · R · SVNT REDACTÆ · GENTES ALPINÆ DEVICTÆ TRVMPILINI · CAMVNNI · VENOSTES · VENNONETES · ISARCI · BREVNI · GENAVNES · FOCVNATES · VINDELICORVM GENTES QVATTVOR · COSVANETES · RVCINATES · LICATES · CATENATES · AMBISONTES · RVGVSCI · SVANETES · CALVCONES · BRIXENETES · LEPONTI · VBERI · NANTVATES · SEDVNI · VARAGRI · SALASSI · ACITAVONES · MEDVLLI · CENNI · CATVRIGES · BRIGIANI · SOGIONTI · BRODIONTI · NEMALONI · EDENATES · ESVBIANI · VEAMINI · GALLITÆ · TRIVLLATI · ECDINI · VERGVNNI · EGVITVRI · NEMATVRI · ORATELLI · NERVSI · VELAVNI · SVETRI」[1]

中文翻譯:

致英白拉多·凱撒·神之子·奧古斯都·大祭司·十四次被歡呼為英白拉多·行使護民官權力十七年。元老院與羅馬人民立此碑,因他的領導與庇護,所有從上海至下海延伸的阿爾卑斯部落皆被納入羅馬人民治下,被征服的阿爾卑斯部落:

特朗普利尼人、卡穆尼人、維諾斯特人、維諾內特人、伊薩爾奇人、布雷烏尼人、格納烏尼人、福庫納特人、四個溫德利西亞部落、康蘇阿內特人、魯奇納特人、利卡特人、卡泰納特人、安比松特人、魯古斯奇人、蘇阿內特人、卡盧孔人、布里森特人、萊蓬蒂人、烏貝爾人、南圖阿特人、塞杜尼人、維拉格雷人、薩拉西人、阿奇塔馮人、梅杜勒人、烏肯人、卡圖里吉人、布里吉亞人、索吉翁提克人、布羅迪翁提克人、內馬洛尼人、埃德納特人、埃蘇比亞尼人、維阿米尼人、加利特人、特里烏拉提人、埃克提尼人、維爾古尼人、埃吉圖里人、內門圖里人、奧拉泰利人、內魯西人、維勞尼斯人、蘇埃特里人。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