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拉伯人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拉伯人
Remove ads

阿拉伯人閃族的一個族群,主要分布在阿拉伯世界(包括亞洲和非洲)以及非洲東海岸。在伊朗土耳其也存在少數阿拉伯人,少數族裔是征服者和傳教士的後裔,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以及散居國外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一詞的定義基於其種族、語言或文化背景。從政治角度來看,阿拉伯人是指任何以阿拉伯語為母語的人。在美洲、歐洲、伊朗和土耳其都存在大量的阿拉伯少數民族。

Remove ads

名稱

中古時期,人們慣稱伊斯蘭世界為「薩拉森」,意即東方人,等到伊斯蘭教興起後,又從十字軍口中轉變為指稱伊斯蘭教信徒。

Thumb
阿拉伯人

在伊斯蘭教中所謂的蒙昧時代,只有阿拉比亞游牧民族貝都因人被稱為阿拉伯人。大擴張之後倭馬亞王朝建立,只有源出阿拉伯半島、血統純正的人才有資格自稱阿拉伯人,擁有高貴的身份;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文明的融合進一步加強。阿拉伯人這個概念,逐漸包括了帝國屬下所有使用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的各族人民。以上是簡便的說法,民族的鬥爭與融合要複雜得多。很多人可以承受異族的統治,甚至皈依他們的宗教(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避稅),但他們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語言。直到阿拔斯王朝的末期,阿拉伯語才成為整個帝國的通用語言。

歷史

根據亞伯拉罕宗教傳統,阿拉伯人是先知以實瑪利的後裔;而一些歷史學家和系譜學家則認為,他們是雅魯布的後裔。這兩種說法都無法在歷史上得到證實。

歷史上,「阿拉伯人」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9世紀的亞述文獻中。根據大多數研究人員的理論,它在亞述語和其他幾種閃米特語族中意為「沙漠中的人民」。這裡提到的沙漠是指新月沃地南部的黎凡特沙漠及其延伸部分。該術語涵蓋整個阿拉伯半島,自希臘化時代以來,阿拉伯半島就被稱為「阿拉比亞」,意為阿拉伯人的土地。另一種理論認為,「阿拉伯人」是指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而不僅僅是部落營地。無論如何,最古老的非游牧阿拉伯王國是公元前4世紀的利海安王國和公元前2世紀的金達王國。注意到古代也門文明以農業和非游牧為主,因此將其歸類為獨立的閃米特文明,或給予其一個特殊的子分類,即南方的阿拉伯人。在阿拔斯王朝的思想繁榮時期,時間晚於該術語的起源,詞典將阿拉伯人解釋為非游牧民族,將沙漠中的人們稱為貝都因人。

至今,阿拉伯歷史學家仍將阿拉伯歷史分為兩個部分:前伊斯蘭時代,即所謂的前伊斯蘭時代;後伊斯蘭時代,在此期間,阿拉伯人能夠統治一個幅員遼闊、文化繁榮的帝國,尤其是在伍麥葉時代(無論是在大馬士革還是安達盧西亞)和阿拔斯時代(尤其是第一個阿拔斯時代及其首都巴格達)。這一統治催生了豐富的文化模式,這些模式與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融合,阿拉伯化浪潮蔓延至多個地區,其中最顯著的是新月沃土地區、尼羅河谷北部和中部地區、馬格里布阿瓦士,以及非洲之角沿海地區(規模較小)。這些地區被稱為阿拉伯人的家園。當代阿拉伯身份特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

Remove ads

正統哈里發國

正統哈里發國(阿拉伯語:الخلفاء الراشدون,al-Khilāfah ar-Rāšidah)是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後自632年至661年相繼執掌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政教大權的四位繼承人(即哈里發),分別是阿布·伯克爾歐麥爾·本·赫塔卜奧斯曼·本·阿凡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由於正統哈里發都是通過民主選舉或推舉而產生的,他們的繼位獲得了大多數穆斯林的認可,故稱這一時期為哈里發國家的「神權共和時期

阿布·巴克爾

阿布·巴克爾是最早皈依伊斯蘭教的「薩哈巴」(先知穆罕默德的同伴)之一。他把女兒阿伊莎嫁給穆罕默德,並伴隨穆罕默德從麥加前往麥地納。當穆罕默德於632年去世,阿布·巴克爾被推選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以及第一位哈里發。他在兩年後(634年)去世。[15]

歐瑪爾·賓·哈塔卜

歐瑪爾·賓·哈塔卜原本是一名商人,616年皈依伊斯蘭教,他的女兒哈夫莎是穆罕默德的第四任妻子。在穆罕默德領導下歐瑪爾參與了眾多戰役,包含巴德爾之役(624年)、胡奈戰役英語Battle of Hunayn(630年)等。在臨死前,阿布·巴克爾指定為自己的繼承者,634年歐瑪爾·賓·哈塔卜成為第二任哈里發。[16]

歐瑪爾在位期間,積極規劃帝國的行政組織,如將帝國劃分為十三個省份等。他創辦伊斯蘭教法學,以及「貝特馬爾」(即帝國的財政部)。歐瑪爾統治時期伊斯蘭帝國迅速擴張,黎凡特地區、埃及、以及原薩珊帝國大部領土皆落入穆斯林的領域。[17]

奧斯曼·本·阿凡

如同歐瑪爾,奧斯曼·本·阿凡原本亦是一名商人,在阿布·巴克爾的介紹下與穆罕默德見面並皈依伊斯蘭教,成為最早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之一英語Early Muslims。他娶了穆罕默德的兩個女兒,Ruqayya與Umm Kulthum。644年歐瑪爾臨死前組成一個六人會議以選出下一任哈里發,最終由奧斯曼當選。[18]

與前任歐瑪爾專注於帝國政治體系的整頓相比,奧斯曼更致力於推動軍事擴張。穆阿維亞一世阿卜杜拉·伊本·賽耳德在他任內分別擔任敘利亞、埃及總督。奧斯曼在位期間穆斯林勢力逐漸深入波斯與亞美尼亞地區,並且開始征服馬格里布[19]奧斯曼·本·阿凡在656年遭到刺殺,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繼任為第四任哈里發。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倭馬亞哈里發國

倭馬亞王朝時代,阿拉伯帝國的對外征服達到了另一個高峰。他們的疆域最廣闊之時,東至中亞印度半島、西至伊比利亞半島,領有整個南地中海沿岸。在蒙古帝國興起前,沒有一個帝國的疆域比倭馬亞王朝廣闊。

穆阿維葉一世進攻東羅馬帝國的計劃因東羅馬人的秘密武器「希臘火」而慘敗,但這位統治者創建了阿拉伯人的第一支海軍哈賈傑·本·優素福在阿卜杜勒·馬利克時代率領阿拉伯軍隊向中亞挺進,而阿拉伯人的宗教最終永遠地征服了這一地區。哈賈傑·本·優素福的侄子穆罕默德·伊本·卡希姆則南下攻入印度,迅速征服了信德旁遮普地區,標誌着伊斯蘭教從此在印度扎根。向東被突騎施抵抗。在公元700年倭馬亞王朝統治着2140萬人的居民。

歐洲地區的進攻也隨即展開。711年,倭馬亞王朝的埃及總督穆薩·伊本·努塞爾手下的摩爾人將領塔里克·伊本·齊亞德率領穆斯林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該海峽以塔里克本人的名字命名)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不久穆薩·伊本·努塞爾本人率領更多軍隊趕到進而滅亡西哥特王國。兩位將軍攻占伊比利亞半島三分之二的領土。但是,732年從西班牙進入法蘭克王國的一支伊斯蘭雜牌軍在普瓦捷墨洛溫王朝宮相鐵錘查理擊敗後(在高加索地區也被可薩汗國抵抗),阿拉伯人實際上放棄了對歐洲的擴張。到750年,倭馬亞王朝統治着3400萬人的居民。

倭馬亞王朝時代建立了伊斯蘭教幾座最重要的清真寺,包括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大馬士革倭馬亞大寺

阿卜杜勒·馬利克任哈里發時代,發行了阿拉伯人自己的第一種金幣第納爾,並在全國流通。直至今日,不少阿拉伯國家的貨幣名稱仍然叫作「第納爾」。

Remove ads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20]。於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該王朝統治時期,中世紀伊斯蘭教世界達到了極盛,在哈倫·拉希德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古代中國(新唐書舊唐書)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由唐代開始,「大食」成為中國對阿拉伯的統稱,「大食」來自波斯語Tay之音譯,為伊朗一部族的名稱,於《經行記》、《舊唐書》和《新唐書》等均有記載。由於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以黑色為家族標誌,服裝也是黑色為主,由此得名。[21][22]

建立

西元746年,阿拔斯的後裔薩法赫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呼羅珊木鹿城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阿拔斯王朝吸引了非阿拉伯穆斯林,他們被倭馬亞王朝視為次等階級。於746年—749年間阿布·阿拔斯-薩法赫攻占了全部的大伊朗地區和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推翻了在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的倭馬亞王朝主導的伊斯蘭哈里發,建立了「阿拔斯家族主導的伊斯蘭哈里發國」或「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之後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將他的部隊派往中亞,在那裡他的部隊在怛羅斯之戰中與唐朝作戰。[23]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掠奧瑪亞餘黨,幾乎殺害了全部奧瑪亞家族,僅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哈里發希沙姆·本·阿卜杜勒-馬利克之孫倖存。阿拔斯王朝後還趁機處決了阿布·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阿卜杜拉赫曼一世退到伊比利亞半島,後建立後奧瑪亞王朝,中國稱之為「白衣大食」[21]

Remove ads

改革

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發曼蘇爾執政時(754-775),王朝以伊拉克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營建了新都巴格達[24],於762年遷都至此,巴格達更接近阿拔斯王朝的支持基地--呼羅珊,此舉滿足了他們減少阿拉伯人在帝國中地位的需求,該城宏偉壯觀、人口眾多、商貿繁盛,是與當時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

阿拔斯王朝還設立了一個新的職位,即維齊爾,行使總理的權力,其權力僅次於哈里發。地方上則將權力下放給埃米爾。相對於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扮演了更多的儀式性角色。維齊爾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舊阿拉伯貴族的角色慢慢被波斯官僚機構所取代。[25]

阿拔斯王朝在推翻倭馬亞王朝時依賴波斯人,阿布·阿巴斯的繼任者曼蘇爾也歡迎非阿拉伯穆斯林來到他的宮廷。雖然這有助於整合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但它疏遠了他們的阿拉伯支持者,特別是在與倭馬亞人的戰鬥中支持他們的呼羅珊阿拉伯人。阿拔斯王朝逐漸由越來越多的皈依穆斯林組成,阿拉伯人只是其中眾多種族之一。[26]

Remove ads

全盛時期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希德(786-809)和馬蒙(813-833)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在公元800年時,阿拔斯王朝統治着2860萬人的居民。

公元8~9世紀時的哈倫·拉希德和馬蒙時期,帝國政治較為穩定,生產力發展較快,經濟和貿易繁榮,成為帝國的鼎盛時期。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在伊斯蘭征服波斯後,巴格達成為學術研究中心,波斯數學家、代數之父花剌子密來到巴格達,在哈里發馬蒙創立的智慧之家擔任學者[27],鑽研科學及數學,還翻譯了一些以希臘語梵語寫成的手稿。而九世紀至十三世紀,許多博學的穆斯林學者都在智慧之家。而阿拔斯王朝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就是在這個時候由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去的[21]。在包括天文學、煉金術、數學、醫學及光學等領域中,阿拉伯科學家都是科學進步的前鋒。[28]

此時期阿拉伯-拜占庭戰爭於782年再度展開,阿拔斯多次入侵拜占庭帝國安納托利亞。但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並非沒有內亂,哈倫·拉希德於809年死後,哈里發阿明和得到呼羅珊支持的兄弟馬蒙之間的內戰分裂了帝國。這場戰爭以對巴格達為期兩年的圍攻和阿明最終於 813年的死亡而告終,之後馬蒙統治了20年相對平靜的時期。

833年,穆阿台綏姆掌權,他的統治標誌著強大哈里發時代的終結。他用突厥僱傭兵加強了他的個人軍隊,並重新開始了與拜占庭帝國的戰爭。雖然他的艦隊被風暴摧毀導致試圖奪取君士坦丁堡的努力失敗了,但在838年成功洗劫阿莫里烏姆,阿拔斯王朝對拜占庭的侵略持續至863年,被拜占庭擊敗。

沒落

Thumb
905年的伊斯蘭世界分裂概況。

836年穆阿台綏姆親率突厥奴隸軍團,遷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一百公里處的薩邁拉。861年穆塔瓦基勒被長子穆恩塔西爾教唆突厥軍人古拉姆殺害,阿拔斯王朝進入薩邁拉無政府時期英語Anarchy at Samarra。另一方面阿拔斯王朝的各地埃米爾行使了更大的自治權,並利用這種日益增強的權力,開始使他們的職位世襲,並獨立於阿拔斯王朝的控制,僅在表面服從哈里發的宗教權力,[25]例如伊朗的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阿拔斯王朝發現他們無法再從巴格達維持一個龐大的政體。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東羅馬帝國的再次崛起而造成的威脅,帝國更加依賴突厥人雇傭軍古拉姆而使其逐漸取得權勢。突厥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里發。哈里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

同時,為了維持阿拔斯家族主導的伊斯蘭哈里發的運轉,帝國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處於不斷激化之中,人民起義、教派鬥爭此起彼伏。進入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遍及帝國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巴貝克起義津芝叛亂卡爾馬特起義[29]

穆阿台迪德統治期間 (892 - 902)曾將埃及、敘利亞和呼羅珊的部分地區帶回了阿拔斯王朝的控制之下,但是在其死後,帝國再次分裂。909年代,法蒂瑪王朝統治者自稱哈里發,法蒂瑪王朝是一個什葉派教派王朝,法蒂瑪王朝於 969 年進軍埃及,並在開羅附近建立了首都,作為什葉派宗教和政治的堡壘,挑戰阿拔斯王朝的主要政治和意識形態--遜尼派伊斯蘭教,此時阿拔斯王朝已經分裂為幾個總督,總督雖然承認巴格達的哈里發權威,但實際上自治,哈里發本人僅控制伊拉克和伊朗西部。

934年,由來自於裏海南岸的德萊木人建立的白益王朝,在945年最終攻占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巴格達的伊斯蘭哈里發之後,阿拔斯家族主導的伊斯蘭哈里發此後就成為了白益王朝操縱的傀儡。白益王朝在11世紀初衰落,1055年塞爾柱土耳其從白益王朝手中奪取了控制權。[25]11世紀末塞爾柱帝國陷入內亂,12世紀初期哈里發穆格台菲在維齊爾伊本胡拜拉的幫助下擺脫塞爾柱人獨立,1157年阿拔斯王朝擊退塞爾柱人對巴格達的圍攻。納賽爾則在12世紀末讓阿拔斯重新控制整個伊拉克地區。

滅亡

儘管阿拔斯王朝在12世紀末復興,但是13世紀整個舊世界都受到蒙古帝國的威脅。1258年2月10日,旭烈兀西征時率領的12000大軍攻陷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哈里發穆斯台綏木投降後被殺,阿拔斯王朝結束[30]

1260年時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形式上在埃及復位,但已成為埃及馬木留克王朝蘇丹的傀儡,權力僅限於宗教事務[31]

宗教經典對阿拉伯人(游牧人)的描述

聖經

  • 在公元前2000,許多說閃語的部落從北部到達現代稱為也門和西亞丁的地區,在此定居,後來形成了哈薩瑪非(創世記10:26)等王國。
  • 創世紀10稱許多南阿拉伯的人民為古實(10:6)和約坍(10:25)的後裔。
  • 一系列主要來自北阿拉伯的部落,被列為亞伯拉罕(易卜拉欣)從基土拉夏甲所生的後裔。(創世記25:1至18)
  • 在以掃的後裔中,創世紀36也提到一些阿拉伯種族。
  • 在雅各(葉爾弧白)時代,亞伯拉罕(易卜拉欣)的後裔中,有米甸的以實瑪利(易司馬儀)人,他們從事旅商隊的生意。(創世記37:25,36)
  • 所羅門(素萊曼)王與外邦有廣泛貿易關係,他在紅海的港口以旬迦別在貿易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列王紀上9:26至28)
  • 示巴女王來見所羅門(素萊曼)。(列王紀上10:1至13)
  • 阿拉伯諸王帶金銀給所羅門(素萊曼)。(歷代志下9:14;列王紀上10:15〕
  • 在公元前9世紀,阿拉伯人送猶大的約沙法公綿羊七千七百隻、公山羊七千七百隻。(歷代志下17:11)
  • 非利士人和靠近古實的阿拉伯人攻擊繼承約沙法的約蘭。他們上來攻擊猶大、侵入境內、擄掠了王宮裏所有的財貨、和他的妻子、兒女.除了他小兒子約哈斯〔又名亞哈謝〕之外、沒有留下一個兒子。(歷代志下21:16,17)
  • 耶路撒冷的居民立約蘭的小兒子亞哈謝接續他作王.因為跟隨阿拉伯人來攻營的軍兵曾殺了亞哈謝的眾兄長。(歷代志下22:1)
  • 在8世紀,亞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仍歸猶大.又重新修理。(列王紀下14:22)
  • 在希西家時代,阿拉伯北部的游牧民族是以色列人所知的。(以賽亞書13:20;21:13)
  • 在約西亞時代,阿拉伯人在曠野埋伏(經商)。(耶利米書3:2)
  • 在猶大國末了的日子裏,阿拉伯人經商的角色愈加顯著。(耶利米書25:23,24;以西結書27)
  • 阿拉伯人基善設法阻撓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尼希米記2:19;6:1)
  • 保羅歸主之後往阿拉伯去。(加拉太書1:17)
  • 夏甲二字是指著阿拉伯的西乃山。(加拉太書4:25)這是指西乃半島亞喀巴灣對岸東面鄰近的地區。

古蘭經

  • 游牧人中有人託故來向穆罕默德請假,他們中不信道者,將遭受痛苦的刑罰。(古蘭經9:90)
  • 游牧的阿拉伯人是更加不信的,是更加偽信的,是更不能明白真主降示穆罕默德的法度的。(古蘭經9:97)
  • 麥地那人和他們四周的游牧的阿拉伯人,不該逗留在後方,而不隨穆罕默德出征;不該只顧自己的安逸,而不與穆罕默德共患難。(古蘭經9:120)
  • 不信道者以為同盟軍還沒有撤退,如果同盟軍卷土重來,他們將希望自己在沙漠中的游牧的阿拉伯人中間。(古蘭經33:20)
  • 留在後方的游牧人們將說:「我們要照料我們的家產和家屬,所以請你為我們求饒。」他們說的不是心裡話。(古蘭經48:11)
  • 穆罕默德對逗留在後方的游牧人說:「你們將被召去討伐一群剽悍的民眾,或他們歸順。如果你們服從命令,真主就以優美的報酬賞賜你們;如果你們還像以前那樣規避,他就使你們受痛苦的刑罰。」(古蘭經48:16)
  • 游牧人們曾說:「我們已經信道了。」他們沒有信道。雖然他們已歸順了,但正信還沒有入他們的心。(古蘭經49:14)

認同

阿拉伯身份由多重因素塑造,如血統淵源、歷史進程、語言體系、習俗規範及文化傳統等[32]。其演變軌跡貫穿歷史上帝國興衰殖民統治與政治動盪的整個歷程。阿拉伯社群歷經挑戰,但仍憑藉共同的文化維繫着身份認同[33]。當今,阿拉伯認同在複雜政治、社會與經濟環境中持續演化,歷經挑戰,但作為阿拉伯世界歷史文化肌理的核心元素,為全球阿拉伯社群所傳承與頌揚[34]

阿拉伯人的身份認同獨立於宗教認同。如今大多數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也有少數群體信奉其他宗教,主要為基督宗教英語Christianity in the Middle East,亦有德魯茲教徒巴哈伊信徒[35][36],在伊斯蘭教傳播之前,也存在過阿拉伯基督教王國阿拉伯猶太部落英語Jewish tribes of Arabia。在阿拉伯世界的傳統認知中,父系血統是判定民族歸屬部落身份的核心依據[37]

部落世系

Thumb
也門部落(含巴努卡爾布、加薩尼德、朱德哈姆和塔努赫)主要分布於阿拉伯帝國的巴勒斯坦軍區英語Jund Filastin約旦軍區英語Jund al-Urdunn霍姆斯軍區英語Jund Hims;蓋斯部落則聚居賈齊拉拜占庭邊境英語Al-Awasim肯奈斯林軍區英語Jund Qinnasrin
Thumb
巴努阿德南部落的後裔譜系圖

阿拉伯部落廣泛分布於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黎凡特埃及馬格里布蘇丹地區非洲之角[38][33][39]

黎凡特地區阿拉伯部落傳統上分為蓋斯與也門部落英語Qays and Yaman tribes。蓋斯與也門部落的分野可追溯至前伊斯蘭時期,是基於當時的舊有部落形成的,包括巴努卡爾布英語Banu Kalb金達英語Kinda (tribe)伽珊尼德拉赫姆等。蓋斯部落主要包括巴努基拉卜英語Banu Kilab泰伊英語Tayy巴努哈尼法英語Banu Hanifa等。也門部落主要由巴努哈希姆巴努馬赫祖姆英語Banu Makhzum巴努倭馬亞等組成。

美索不達米亞與伊朗亦有諸多土著阿拉伯部落,其歷史可追溯至7世紀伊斯蘭征服波斯之前[40]。最大的伊朗阿拉伯群體胡齊斯坦阿拉伯人,含巴努卡卜英語Banu Ka'b巴尼圖魯夫英語Bani Turuf穆沙沙英語Musha'sha'iyyah部落。其他的較小群體有法爾斯卡姆塞英語Khamseh游牧民及呼羅珊阿拉伯人

在馬格里布地區,歷經數世紀的移民,巴努希拉爾巴努蘇萊姆英語Banu Sulaym馬基勒英語Maqil等部落都定居在了馬格里布。巴努希拉爾部落在埃及駐留近百年,之後遷至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又經百年移居到摩洛哥[41]

根據阿拉伯傳統,各支部落按象徵力量、豐饒、勝利與榮譽的「阿拉伯頭骨」(جماجم العرب)劃分為不同支系[42][43][44][45][46]。多數阿拉伯部落源出以下幾大世系[44]

  • 巴努巴克爾英語Banu Bakr:後裔分布於阿拉伯半島與伊拉克[47]
  • 基納納英語Kinana:後裔遍及阿拉伯半島、伊拉克、埃及、蘇丹、巴勒斯坦、突尼斯、摩洛哥及敘利亞[48]
  • 哈瓦津英語Hawazin:後裔在阿拉伯半島、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蘇丹及伊拉克[49]
  • 巴努塔米姆英語Banu Tamim:後裔居阿拉伯半島、伊拉克、伊朗、巴勒斯坦、阿爾及利亞及摩洛哥[50]
  • 艾茲德英語Azd:後裔分布於阿拉伯半島、伊拉克、黎凡特及北非[51]
  • 加塔凡英語Ghatafan:後裔在阿拉伯半島與馬格里布[52]
  • 麥德哈吉英語Madhhaj:後裔居阿拉伯半島與伊拉克[53]
  • 阿卜杜勒蓋斯英語Abd al-Qays:後裔在阿拉伯半島
  • 蓋斯英語Qays:後裔在阿拉伯半島
  • 庫達阿英語Quda'a:後裔分布於阿拉伯半島、敘利亞及北非

宗教

大多數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部分阿拉伯人信仰基督宗教

阿拉伯基督徒組成了近東阿拉伯地區總人口的6%。在黎巴嫩,基督徒比例高達40%;在敘利亞,基督徒組成了總人口的16%。在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的基督徒估計高達25%,但現在只有4%,這很大程度上緣於自1948年以來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的持續戰爭和動亂。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基督徒分別占8%與1%;在以色列國中,阿拉伯基督徒占2%。基督徒組成了約旦總人口的6%。大多數的移民至南美和北美的阿拉伯人是基督徒。許多澳大利亞的阿拉伯基督徒來自黎巴嫩、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除跟猶太人有共同祖先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外,阿拉伯基督徒所包括的範圍向來有所爭議,因為埃及科普特人伊拉克亞述人敘利亞阿拉姆人後裔雖然也使用阿拉伯語,但並不認為自身屬於阿拉伯人,而黎巴嫩的馬龍派教徒則另有認同(自認迦南人腓尼基人之後)。通常阿拉伯基督徒多指生活在阿拉伯語地區的各個基督徒群體。

遺傳學

阿拉伯人在遺傳學上具有多樣性,這是阿拉伯人經由軍事擴張,與西亞、北非原住民發生融合的結果[54][55]。在北非,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遺傳祖先成分的頻率自西向東呈現出遞增趨勢,在非洲東北部也有類似規律,沿尼羅河谷蘇丹南蘇丹向南延伸,當地群體與阿拉伯半島的遺傳親緣性隨緯度降低而減弱[56]遺傳漸變群英語Cline (biology)可追溯至阿拉伯人移民馬格里布英語Arab migrations to the Maghreb的時期[56]。遺傳研究表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與猶太人有着共同的遺傳祖先,且親緣關係密切[57][58][59][60][61][62][63][64]。隨着伊斯蘭教傳播,當地人群在後世與其他宗教、語言文化相近的群體不斷融合,產生許多地理距離遙遠,卻在遺傳學上較為相似的群體,例如約旦人英語Jordanians摩洛哥人英語Moroccans也門人英語Yemenis之間,在遺傳學上有趨同特點[65]

201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阿拉伯半島原住民是非洲起源遷徙事件之後首批形成的歐亞人群,但儘管有着同歐洲混合的遺傳學跡象,他們與現代歐亞人群遺傳距離仍較遠[66]。古DNA分析證實,納圖夫人與其他古代及現代中東人群乃至更廣泛的歐亞大陸西部的元群體(如歐洲人中南亞人英語甘吉达雷)之間存在有遺傳關聯[67]。一項2021年的研究發現,部分現代阿拉伯群體(如沙特阿拉伯人英語Saudi Arabians也門人英語Yemenis)的主要祖先成分源於當地的納圖夫狩獵採集者,而黎凡特地區的現代阿拉伯群體則有着相對更多的新石器時代安納托利亞英語Anatolian hunter-gatherers成分。現代阿拉伯人還存在有新石器時代伊朗英語Iranian hunter-gatherers的遺傳成分,可追溯至青銅時代的人口遷徙英語Pre-modern human migration[68]。納圖夫人群還與舊石器時代的塔福拉爾特人英語Taforalt樣本存在祖先關聯,塔福拉爾特人創造了馬格里布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伊比利亞-毛魯西亞文化英語Iberomaurusian[69]

2018年一項研究發現,半島阿拉伯人在遺傳學上呈現兩個獨立聚類:第一阿拉伯半島聚類,含沙特人、科威特人英語Kuwaitis也門人英語Yemenis;第二阿拉伯半島聚類,含阿曼人英語Omanis阿聯酋人英語Emiratis巴林人。整體上,阿拉伯人群可劃分為四個遺傳層級:馬格里布阿拉伯人英語Maghrebi Arabs阿爾及利亞人摩洛哥人英語Moroccans突尼西亞人利比亞人英語Libyans)與第一阿拉伯半島聚類構成一個層級;黎凡特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黎巴嫩人敘利亞人約旦人英語Jordanians)、埃及人伊拉克人摩洛哥猶太人英語Moroccan Jews構成一個層級;東北非-島嶼群體,即蘇丹人科摩羅人英語Comorians構成一個層級;海灣阿拉伯群體,即第二阿拉伯半島聚類構成一個層級。該研究證實了阿拉伯人(尤其是阿拉伯半島人群)存在顯著的遺傳異質性[54]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