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氏鐮猛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氏鐮猛蟻(Harpegnathos alperti)是在印度馬拉雅發現的物種。該物種的第一個標本是在菲律賓採集的,並於2016年進行了描述。
Remove ads
歷史和分類

馬奇嶺山模式標本於2003年從位於伊薩羅格山的Panicuason村採集,現在位於菲律賓呂宋島那牙市以東,距舊時的採集點約18 km(18,000米)。菲律賓大學的蟻學家David Emmanuel M. General在2016年發表的Halteres論文中正式描述了這隻工蟻。該正模標本被存放在菲律賓國家博物館,編號為#PNM13015,並被存放在Antweb.org數據庫中,編號為#ANTWEB1008901。General為紀念昆蟲學家加里·阿爾伯特(Gary Alpert)而創造了這個種加詞並作為父名,因為阿爾伯特是General的導師和朋友。[2]
總體而言,該物種在顏色上與獵鐮猛蟻(Harpegnathos venator chapmani)相似,但外骨骼紋理與獵鐮猛蟻橫紋亞種(Harpegnathos venator rugosus)更相似。然而,由於無法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比較動物學博物館或史密森尼學會的收藏中找到獵鐮猛蟻查氏亞種(H. v. chapmani)的模式標本,因此無法對這兩個分類單元進行比較。 查氏亞種的正模標本工蟻是從馬奇嶺山採集的,General指出需要進行更廣泛的採集,以收集呂宋島的鐮猛蟻標本,並闡明該屬在島上的自然生物學。[2]
Remove ads
描述
體長19.45 mm(0.766英寸),全身呈黑色,腿部呈黃棕色,上顎和觸角則是深棕色。[2] 頭寬2.55 mm(0.100英寸), 2.81 mm(0.111英寸)長,後緣平直,複眼位於兩側中點稍後方。頭部表面有皺紋紋理,形成網狀及點狀圖案。觸角基部被頭的額葉覆蓋。每根觸角都有直立至近直立的毛,稀疏地散布在延伸到後緣之外的柄節。頜比頭長,為3.54 mm(0.139英寸)。[2] 從側面看,胸部呈細長的圓柱形輪廓,前腳與中後腳之間有空隙。結節兩側及上表面有粗糙的點狀花紋。第一腹節和第二腹節具有精細的點狀結構,其上覆蓋着更大更粗的點狀結構,腹板尖端具有功能性螫針。[2]
生態
該正模標本是在一片印度紫檀種植園進行昆蟲常規採集過程中捕獲的,該種植園的林下植被為馬尼拉麻蕉。[2] 該種植園位於海拔500—550米(1,640—1,800英尺)海拔高度。[2]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