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瓦洛斯桌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瓦洛斯桌山
Remove ads

阿瓦洛斯桌山拉丁語Abalos Mensa)是火星北半球的一座楔形山丘[1]桌山,覆蓋範圍為北緯80.21度至北緯82.4度、東經279.34度至東經290.52度(西經69.48度–西經80.66度)[2],其中心坐標位於北緯81.17度,東經284.4度(西經75.6度),直徑129.18公里[2]。阿瓦洛斯桌山也是火星北極高原附近一處已命名特徵,其名稱取自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徵之一[2],2006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

事实速览 坐標 ...

概述

阿瓦洛斯桌山是一塊跨度約180公里的凸形構造,俯視圖呈楔狀或北突的「凸」字[3][1],正對着特紐依斯斷崖在東經285度處的崖壁[1]。緊鄰阿瓦洛斯桌山不遠是阿瓦洛斯沙丘群場的起始點,它出現在一條將特紐依斯峭壁與阿瓦洛斯桌山隔開的狹窄溝壑西端[4][5],並一路往西南方向延伸。而位於北緯82.2度、東經290度,直徑6.4公里的克羅托內隕擊坑(Crotone crater)就坐落在這條溝壑中[3]。阿瓦洛斯桌山以西,與特紐依斯峭壁平行的南面,有一片狹窄的低海拔平原,名為特紐依斯桌山,呈現出向南的斜坡。阿瓦洛斯桌山的南側邊界中止於被稱作阿瓦洛斯葉狀坡的陡崖[6]

形成理論

火星環極沉積物地層分析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因為它提供了有關火星古氣候和地質形成過程的信息[7]。由於阿瓦洛斯桌山罕見的位置和形狀特徵[7][1],其極地沉積物被描述為「神秘的楔形物質」[7],科學家對其進行了研究。阿瓦洛斯桌山的形成理論主要提出了基於流體或風成作用的侵蝕過程,後者以古希臘風神埃俄洛斯之名命名,被稱為風成作用[7][1]

流體流動理論提出的流體作用會侵蝕周圍區域並產生分開阿瓦洛斯桌山與主冰蓋的通道[7][1]。流體流動理論需要提供融化極地物質的火山活動,然後這些物質流動並造成該地區的侵蝕.[7][1]。針對流體流動理論現提出了許多問題,包括北極高原區火山活動的不確定性[7][1]

基於撞擊屏蔽的風成理論認為,北極高原基底的古代物質受到來自撞擊坑噴出物的保護,當周圍地區舊的基底材料消失時,受保護的丘堆起到了進一步累積新沉積物的作用,隨着時間的推移,就產生出了阿瓦洛斯桌山堆[7][1]

一種改進的、基於風成的數理方法,通過使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沙拉德雷達高分辨率成像科學設備火星軌道器激光高度計等儀器提供的數據,對阿瓦洛斯桌山地區進行地形模擬,然後結合天氣建模,以模擬該地區的天氣狀況和形態演變。該方法已確定,阿瓦洛斯桌山的形態可通過計算機模擬推導出來,而無需諸如極地火山活動或舊極地基底單元撞擊屏蔽等假設[7][1]

Remove ads

美國宇航局和歐空局圖片

另請查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