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陸軍第三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陸軍第三鎮,清朝末年軍隊現代化改革之後建立的新軍之一,規模與現代軍事的師級部隊相等。第三鎮系統軍事幹部曾在民國初年出任北京國民政府政要,在民國軍閥內戰中折損較多,在出生第三鎮的軍事領袖失勢後,該師於民國十六年遭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解編。
清朝時代
陸軍第三鎮最初名稱為北洋常備軍第三鎮,為光緒三十年(1904)袁世凱以戒備日俄戰爭態勢為由向清朝政府請款擴軍的新軍,駐地直隸保定。成軍背景是因為日俄戰爭導致北洋常備軍左鎮軍與右鎮軍離開駐地移防山海關,北京有現代化軍力真空的風險,因此需要更多的新軍部隊該軍兵源最初由武衛軍、自強軍所移編整頓,由於成軍較為倉促,不足的士兵員額由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已招募的士兵編入,因此部隊較無單一省籍色彩。在光緒三十年初奏請成軍後,同年3月第三鎮完成編成。
第三鎮成立初期,統制由段祺瑞出任,鎮下實兵部隊主要為第5協和第6協。
- 第5協統領為雷震春,下轄第9標(統帶徐占鳳)、第10標(統帶唐天喜)
- 第6協統領為張永成,下轄第11標(統帶王振畿)、第12標(統帶張殿如)
- 鎮直屬部隊包含馬隊第3標(統帶張國泰)、炮隊第3標(統帶張紹曾)、工程第3營(統帶滕毓藻)、輜重第3營(統帶趙俊卿)
光緒三十一年(1905),因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袁世凱抽調第5協、一部分馬、炮、錙重隊組成混成協(加強旅),由徐占鳳指揮,調防至吉林省吉林市、長春、寧安、延吉及奉天省錦州等處地。
光緒三十二年(1906),為制衡袁世凱的軍事力量,第三鎮指揮權預定移交給新成立的陸軍部,段祺瑞為抗議此舉辭退統制一職,由曹錕接任統制,宣統二年(1911),第三鎮全部隊移防東北,同年辛亥革命爆發,第三鎮轉移至山西省,鎮壓在山西省新軍組織的革命政府。當時的第5協統領為盧永祥,第6協統領為陳文運。
鎮壓山西革命之後,清廷指示第三鎮抽調10、11標、馬隊第2營、炮隊第3營合編為第五混成協,統領盧永祥,南下湖北省鎮壓當地革命政府,但盧永祥與混成協幾位主要指揮幹部聯名上書抗命,最後該出兵計劃沒有行動。
Remove ads
民國時代
- 曹錕時期(1912—1918)
中華民國成立後,陸軍第三鎮改名陸軍第三師,調防北京,師長仍由曹錕擔任,參謀長為蕭耀南。改名後的第三師麾下部隊包括:
- 陸軍第5旅,旅長盧永祥。下轄第9團(團長張慕韓)、第10團(團長榮道一)
- 陸軍第6旅,旅長陳文遠,民國元年10月由張鴻逵接任。下轄第11團(團長王承斌)、第12團(團長汪學謙)
- 補充旅,旅長張鴻逵
- 師直屬部隊騎兵第3團(團長李殿榮)、炮兵第3團(團長吳佩孚)、工程第3營(營長章寶安)、輜重第3營(營長楊清臣)
在民國軍閥政治光譜中,第三師屬於直系軍閥中的曹錕系統部隊,在後來的軍閥戰爭中第三師所支持的鎮營多是和直系相關。民國元年(1912)2月29日,該部隊第5協第9標率先發生「北京兵變」。由於此事件使袁世凱獲得足夠理由拒絕南下就任大總統,而留在北京任職。民國二年(1913)二次革命爆發,第三師師長曹錕被任命為長江上游警備司令,第三師除了第5旅外的部隊從北京移駐華中地區,第5旅改編為陸軍第五混成旅北駐察哈爾,旅長榮道一。
民國三年(1914)第三師移動到湖南省岳陽市後,補充旅撤銷,替代原先第5旅編制,第5旅旅長因此更換為汪學謙,第9團團長更換為陳清源,第10團團長更換為張學顏。參謀長蕭耀南後調為第9團團長,職務由李濟臣接任。
民國五年(1916)3月,第6旅旅長由吳佩孚接任,炮兵第3團團長由王用中接任。4月護國戰爭爆發,第三師由曹錕率領進入四川省企圖擊敗護國軍,作戰未有結果前袁世凱病死,中華帝國終結,第三師在戰後調回直隸省保定,同年9月曹錕升任直隸督軍。在民國六年(1917)7月爆發張勳復辟時,第三師作為曹錕核心戰力自北京西面攻入,並在天壇附近擊潰張勳部隊,獲得重要軍功。
- 吳佩孚時期(1918—1927)
張勳復辟終結後,孫中山鼓吹的護法運動態勢升級為另立政府,並啟動護法戰爭。曹錕響應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南方政策,指派第3師、直隸第1.2.3混合旅南下漢口,由於曹錕身為直隸督軍無法顧及多處職務,指派吳佩孚為代理師長。
民國七年(1918)3月,吳佩孚指揮的第3師擊破湖南省軍,攻佔岳州、長沙、衡陽。因作戰功勳吳佩孚被段祺瑞授予「孚威將軍」,但因軍功賞賜不公,吳佩孚在攻佔衡陽後便不再積極南攻廣東,在北京政府的主和派使者陸建章被主戰派徐樹錚派人暗殺,吳佩孚趁此機會與曹錕共謀轉換至主和派,並在6月15日與護法軍政府代表簽訂停戰協議,並正式接任第三師師長職務,此後至民國九年(1920)的2年多時間長期駐紮衡陽。
民國九年(1920)5月,因一年前馮國璋去世後,曹錕成為直系的領袖人物,當時與皖系軍閥的衝突已經接近,曹錕指示吳佩孚將南征部隊歸建。6月份部隊返回直隸,段祺瑞加強對曹錕的政治鬥爭,在7月演變成直皖戰爭。直皖戰爭僅爆發5天便打敗皖系部隊,吳佩孚指揮的第三師擊敗皖系將領曲同豐指揮的定國軍。戰勝後,第三師移防洛陽。
民國十年(1921),同為直系的湖北督軍王占元因統治失敗,湖北省爆發反王兵變與戰爭,包括四川省與湖南省的實力派發兵攻入湖北,吳佩孚率領第三師自洛陽南下救援王占元,擊敗其他省的入侵部隊,戰後吳佩孚安排陸軍第25師師長蕭耀南接任湖北督軍,並讓該師駐紮湖北省穩定局勢。
民國十一年(1922)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第三師留下第5旅駐守洛陽,僅派遣第6旅北上助戰。在直系獲得勝利後,第三師部隊協助馮玉祥部隊攻入河南省,將擁戴奉系的河南督軍趙倜解職。
民國十三年(1924)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因馮玉祥背叛發動北京政變,吳佩孚率一部分第三師部隊返回北京救援,第三師主力由張福來代理指揮,但是張福來的指揮能力不足對應奉系強攻,最後直系戰敗,吳佩孚率領2千餘殘兵自天津南下,第三師也遭到奉系軍閥下令解散。
民國十五年(1926),吳佩孚復出,在河南省重建第三師,師長張席珍。此部隊因戰力不足,並沒有投入同年在湖北對抗國民革命軍之作戰,而是滯留在河南,民國十六年(1927)奉系軍閥進入河南後遭到張作霖收編,部隊遭到解編,張席珍北遁天津,就此退出軍界。
Remove ads
與部隊關係密切的民國政治人物
![]() | 這是一篇與清朝軍事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