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陳其美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1878-191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陳其美(1878年1月17日—1916年5月18日),字英士,號無為,浙江吳興人,青幫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剷除陶駿保、陶成章、夏瑞芳、鄭汝成等異己。1916年5月18日,在上海法租界遇刺身亡。

Remove ads
生平
清光緒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878年1月17日),陳其美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府歸安縣的商人家庭,父親陳延祐是當地的商人,母親吳氏夫人出生書香門第,是湖州射村儒士吳文浚的二女兒。陳其美的家中有兄弟三人,陳其美排行第二,讀過七年私塾,15歲時喪父並輟學,到當地的一家當舖當學徒,供應其長兄及三弟就學之資。
1902年,陳其美三弟從日本回中國,講述日本富強的情況,陳其美受啟發,決定不事當舖終生[需要解釋]。
1903年,陳其美隻身到上海,以任會計為生,同時結識各方人物。
1906年,陳其美赴日本留學,入東京警監學校,認識孫文,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在當地認識蔣中正,二人後來更結拜為異姓兄弟。
1908年,陳其美回中國,在上海、杭州等地加入青幫,聯絡會黨支持革命。
1911年,陳其美任同盟會中部總會庶務部長。10月,武昌起義爆發,陳其美滬軍攻入浙江杭州。時清兵多為革命黨支持者,遂不攻而下,11月5日即控制市區,11月6日抵抗結束。後在上海獲舉為滬軍都督。12月2日,為解決新政府的財政問題,陳在張園召開募捐大會,謂:「民軍本負鐵血主義。血我自備,鐵則請諸會共籌之。」[1]:619旅滬粵商「人人捐助」,山東旅滬商、學界「一人獨捐千元者且有數家」。[1]:636至1912年9月,各界募捐總額達57萬兩。
1912年,陳組織四個師約四萬人的軍隊,用以維持治安及支持北伐,還另外建立一支飛機隊,擁有兩架「鐵力西」式飛機。[2]陳其美派蔣中正與王竹卿,於1月14日刺殺光復會首領陶成章於上海廣慈醫院。3月,被任命為唐紹儀內閣工商總長,未就任。各方指責其「盤踞滬上,擁兵自雄,軍政府應撤不撤,梗國家之統一」[3],7月31日辭去都督[4][5]。
1913年7月,二次革命時,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6],久攻上海製造局不下,事敗後赴日本。1914年初,陳其美與戴季陶秘密到日本統治下的關東州,在東三省發動反袁起義,但被軍閥張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鎮壓[7][8],於是半年後回日本協助孫文另組中華革命黨,更擔任中華革命黨總務部部長[9]。
1915年,袁世凱意在稱帝,陳其美再回中國反袁,10月29日,陳其美主持中華革命黨上海總部,兼中華革命軍東南軍司令長官。11月10日,陳其美派人刺殺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於外白渡橋,12月5日,策動上海軍隊反袁肇和艦起義失敗。當夜,霞飛路漁陽里5號總機關部被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丁仁傑等多人被捕。陳其美向孫中山推薦蔣介石做自己接班人。[10]
Remove ads

1916年5月18日,陳其美在寄宿的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14號日本僑民山田純三郎的寓所被槍殺[11],一般相信是由袁世凱指使[12]張宗昌派員去刺殺陳[13],但作家金松認為,陳遇刺後19日,袁世凱病逝,恐怕顧不及策劃暗殺。[14]陳其美靈堂設白爾部路新民里(重慶南路35弄,今拆)蔣中正寓所。11月,黃興死後,孫中山等請求北京政府一依黃興例,陳其美能同享國葬[15]。
1917年5月12日,在上海打鐵浜蘇州集議公所為陳其美舉行國葬,上萬人送行。孫中山、唐紹儀、章太炎等主祭。次日歸葬浙江湖州。中華民國郵政發行的烈士像普通郵票中就有陳英士,圖案採用陳就任滬軍都督時的戎裝照。蔣中正逝世之前,陳在中國國民黨大員的葬禮等級上,聲勢規格和墳墓規模僅次於孫中山。
1938年,蔣中正組建浙江省立戰時大學,後為紀念陳的功績,改校名為英士大學。1950年,該校在院系調整中被分拆到浙江大學、浙江農業大學以及上海復旦大學等校。[來源請求]
Remove ads
逸事
陳其美人稱其有「四捷」:口齒、主意、行動、手段。性格豪邁俠氣,做事勇敢果斷。
臺灣戒嚴時期的國民小學國語課本曾有一篇課文《陳英士先生小的時候》,描述陳其美孩提時即為同齡朋友中的領袖人物。某日嬉戲時,一個小孩玩火不慎,轉眼間身上已多處著火,週遭的孩子們皆嚇得不知所措。此時唯獨陳其美當機立斷,衝上前去一把抱住,拼命在地上打滾,終於滅火救了同伴。
所刺殺者
根據孫文同盟會的盟友章炳麟於1909年在「南洋總匯新報」發表的「章炳麟宣布孫文罪狀書」,陶成章指責陳其美收取鉅額革命募款卻中飽私囊,而得罪了孫文。1912年陶成章在上海法租界天主教廣慈醫院住院,陳指使蔣介石在廣慈醫院內,將陶成章刺殺而死。[16]鄭汝成、陶駿保皆死於陳其美之手。北一輝認為,宋教仁遇刺案亦與陳其美有關。
書法作品


後世紀念
陳其美葬於浙江湖州南郊峴山東麓,墓上的石碑坊匾額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孫文手書「成仁取義」四大字;右側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題詞「精神不死」;左側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的「浩氣長存」。
兩旁石柱對聯,分別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主席蔡元培所題:
- 于右任題
「春嘗秋禘生民淚,山色湖光烈士墳」 - 蔡元培題
「軼事足證,可補遊俠貨殖兩傳;前賢不讓,詢是魯連子房一流」
2006年,陳英士墓被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政府在杭州西湖的湖濱三公園建立陳英士銅像,1960年代因政治原因被拆除。因陳其美參與辛亥革命有功,海內外的國立英士大學校友們為了紀念陳英士的革命精神,籌集資金重塑其銅像,陳英士銅像於2005年4月再次屹立在杭州西湖畔。百餘名白髮蒼蒼的國立英士大學校友冒雨出席揭幕禮。
國立英士大學(英文:National Yingshih University),簡稱「英士大學」、「英大」,1938年11月籌建於浙江省麗水縣。其前身是由浙江省政府為「顧及戰時青年求學、培養青年人才」建立的「浙江省立戰時大學」。1939年5月,為紀念陳英士先生改稱「浙江省立英士大學」,並分設工農醫三院於浙江省麗水縣、松陽縣。同年10月26日,學校舉行始業式。
1930年11月,在上海南市老西門民國路(今人民路)、方浜路口,興建高達27米的陳英士紀念塔,以紀念辛亥革命中陳英士光復上海的功績[17]。1949年,中共主政上海後拆除。
1970年,中華民國臺灣省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部落繃繃社(Bonbon,芃芃、梵梵)獨立設村時,中華民國政府為紀念陳英士,而將村名命名為英士村[18]。而在台7線上,有紀念他的「英士橋」[18]。
新北市板橋區新埔地區,自升格直轄市前即有英士路,主要地標有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板橋院區)(舊稱縣立醫院)。另台中市北區、彰化市也有道路名為英士路,高雄市小港區有其美街。
家庭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