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陝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陝商或稱秦商,被認為是中國按地域親緣關係最早出現的商幫。《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在野議·鹽政議中論述:「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陝西商幫主要來自西安府三原縣涇陽縣,明清時期一直為十大商幫前茅,在1930年代隴海線通車以前,涇陽、三原一直是陝商的大本營[1]

最早的商幫

明朝為了防衛西北,在陝西開展食鹽開中的政策,鼓勵商民販運糧食到邊鎮,保證邊防軍的軍需,換取經營食鹽的許可證—鹽引,再到食鹽產地販鹽賺利。陝商則是利用地利之便,最早形成的商幫。[2]

兩淮鹽業與四川鹽業

在明朝前期,陝商曾為揚州最大的商幫,弘治年間明朝鹽業政策改為折色法,陝商漸漸退出兩淮鹽業,[2]專門在四川鹽井經營,自貢的西秦會館既為當時所建。

其他行業

  1. 布業:西北邊關寒冷,需要大量棉布禦寒,陝商每年攜帶千百萬兩白銀,千里迢迢到江南蘇松一帶的棉布產區,販運的棉布達到2700多萬匹。清代,與陝西毗鄰的湖北、河南兩省用地窖織布解決了空氣乾燥、斷頭太多的難題,陝商販運湖北德安府的「府布」,河南的「穎布」到西部,促成湖北、河南紡織業的繁榮。
  2. 茶業:陝西商人最初在邊關從事茶馬交易,後來將陝南紫陽縣綠茶販到西北,又改為將湖南安化縣紅茶,販運到涇陽,壓製成茯磚茶,再用龐大的駱駝隊販運到西部。涇陽成為茶葉加工中心,有七、八十家經營茶葉的商號,撿茶的工人「不啻千百人」。著名的商號有「馬合盛」、「裕興重」等。

清朝後期衰落

清朝後期票鹽法實行之後,陝商逐漸衰落,[3]後又遭捻軍陝甘回變打擊,退出了主流商幫。

遺產

陝商五百年的商業成就,體現於他們留下的眾多高強深院的商宅大院。著名的有:三原縣魯橋鎮孟店村的周家大院、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的吳家大院、王橋鎮的於家大院、武功的路家大院、旬邑縣唐家村的唐家大院、渭南板橋的常家大院、吝店的焦家大院、程曹村的曹家大院、陽郭鎮的賀家大院、姜家大院、孝義鎮的趙家大院、韓城王莊的党家大院等[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