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陡山沱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陡山沱組是中國的一處地質層組,分布於湖北西部、貴州東部、陝西南部、江西北部及其他地區。該組以湖北秭歸、安徽休寧和貴州甕安等地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而聞名,是最早保存有精細微體化石的岩層之一。該沉積層的地質年代可追溯至埃迪卡拉紀早中期,其重要性在於它記錄了從成冰紀結束到較熟悉的埃迪卡拉紀晚期「阿瓦隆大爆發」之間那段認知薄弱的時期。陡山沱組的時間跨度從底界約6.35億年前至頂界約5.51億年前,記錄了從寒武紀大爆發向前追溯4000至5000萬年的古環境條件

化石

陡山沱組化石均為水生微體化石,且保存精度極高。一項存在爭議的觀點認為,其中不少化石顯示出兩側對稱特徵,但學界通常認為該特徵演化於之後的寒武紀大爆發時期。2005年10月,研究者宣布發現貴州小春蟲,並主張這是已知最古老的兩側對稱動物[1]

目前已記錄的生物群包括磷酸鹽化保存的藻類微體化石、多細胞葉狀體植物、疑源類纖毛蟲藍藻,此外還有成體海綿和成體刺胞動物。科學家還謹慎報道了可能為兩側對稱動物的胚胎。部分疑似動物胚胎處於細胞分裂早期(最初被解讀為孢子或藻類細胞)。

保護

目前該地點僅發掘了約二十分之一的化石。隨着當地磷礦開採,這些化石層正面臨威脅。2017年,當地古生物學家牽頭舉行抗議研討會,暫時叫停了採礦活動[2]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