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政府間軍事聯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英語: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為CSTO;俄語:Организация Договора о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縮寫作 ОДКБ)是1992年5月15日簽署的政府間軍事聯盟。1992年獨立國家聯合體中的六個國家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也稱為「塔什干條約」)。[1]另外三個國家阿塞拜疆、白俄羅斯和格魯吉亞在第二年簽署了該條約,並於1994年生效。五年後,9個國家中除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烏茲別克斯坦以外,其他6個同意將該條約再延長5年,2002年,這6個國家同意建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作為一個軍事聯盟。烏茲別克斯坦於2006年重新加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但於2012年退出。
Remove ads
尼古拉·博德育扎被任命為集安組織的秘書長。2006年6月23日,烏茲別克斯坦成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正式成員;烏茲別克斯坦議會於2008年3月28日批准了該組織的成員資格。[2]集安組織於2012年暫停烏茲別克斯坦成員資格。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是聯合國大會的一個觀察員組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憲章重申所有成員國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的原則。成員國不加入其他軍事聯盟或其他國家集團[3],對一個成員國的侵略將被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侵略。為此,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每年舉行軍事指揮演習,讓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有機會改善成員國間的合作。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亞美尼亞舉辦了一次名為「魯貝茲2008」的軍事演習,來自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所有七個成員國的4,000名士兵進行了行動、戰略和戰術培訓,重點是提高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夥伴關係集體安全部分的效率。[4]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演習是2011年在俄羅斯南部和中亞舉行的,包括10,000多名士兵和70多架戰鬥機。[5]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領土內部署第三國軍事基地,必須獲得所有成員國的正式同意。[6]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採用「輪值主席國」制度,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成員國每年輪流任職。[7]
Remove ads
歷史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前身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1992年5月15日,獨聯體國家首腦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會晤時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在條約上簽字的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亞美尼亞和吉爾吉斯斯坦。1993年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白俄羅斯加入此條約。條約於1994年正式生效,有效期5年。條約的宗旨是建立獨聯體國家集體防禦空間和提高聯合防禦能力,防止並調解獨聯體國家內部及獨聯體地區性武力爭端。1999年,條約第一個5年期限剛滿,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宣布退出。
2002年5月14日,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理事會將「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改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有俄羅斯、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6個成員國。
2005年6月23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6個成員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年度峰會後通過一項聲明,就一系列國際問題闡述了共同看法。聲明說,該組織成員國準備在獨聯體、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開展全面合作,希望同歐盟發展關係,並重申願意同北約進行溝通和協調。聲明說,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戰略目的是促進建立公正民主的國際秩序,保持歐亞大陸的繁榮和安全。
2006年12月,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參議院(上院)批准了有關烏重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法律草案。
2009年2月4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首腦在莫斯科舉行的特別峰會上一致同意組建集體快速反應部隊。
2009年7月31日至8月1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領導人齊聚吉爾吉斯斯坦旅遊勝地伊塞克湖畔,出席該組織第二次非正式峰會。會議圍繞內部合作和打擊地區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等議題展開了「坦誠而富有建設性」的對話,以期加強各成員國間相互信任,實現該組織由單一「安全」職能向多功能方向拓展的轉型。與會各國首腦決定在俄羅斯建立信息安全技術中心。
2012年6月28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新聞秘書扎伊內特季諾夫對媒體表示收到了烏茲別克斯坦決定退出該組織的照會,俄方認為,烏茲別克斯坦決定退出集安組織是其作為該組織成員國的合法權利。
2022年1月5日,因應哈薩克斯坦國內局勢,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各成員國向該國派兵增援。
2024年2月23日起,亞美尼亞以「未能履行對亞美尼亞的安全義務」指責莫斯科沒有干預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的衝突,宣布「凍結」俄羅斯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中的主導地位[8]。5月8日,亞美尼亞外交部宣布不會撥款資助由俄羅斯領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活動[9]。6月12日,亞美尼亞總理尼科爾·帕希尼揚指責莫斯科領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未能履行其義務,並計劃與阿塞拜疆一起對亞美尼亞發動戰爭,將在決定的時候退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10]。另一方面,帕希尼揚以白俄羅斯領導人亞歷山大·盧卡申科曾表明他參與了阿塞拜疆對阿美尼亞為期44天戰爭的準備工作,宣布阿美尼亞所有官方代表在後者掌權期間都不會訪問白俄羅斯[11]。6月17日,伊朗與俄羅斯外交代表向帕希尼揚表明不希望亞美尼亞變成西方反俄羅斯或反伊朗的橋頭堡,並要求後者在解決南高加索地區安全問題的同時,考慮俄羅斯和伊朗的地緣政治利益[12]。6月19日,亞美尼亞宣布不會參與2天後舉辦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會議[13]。9月18日,帕希尼揚表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對其國家的安全、存在和主權構成威脅,並指責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非旦沒有履行對亞美尼亞的防務義務,在過去兩年也沒回應亞美尼亞的提問[14]。
Remove ads
成員國
Remove ads
大事記
- 2005年期間,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合作夥伴進行了一些共同軍事演習。
- 2007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擔任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輪值主席國。
- 2007年10月,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與上海合作組織簽署了一項協議,以擴大在安全、犯罪和販毒等問題上的合作。[15]
- 2007年10月6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同意大幅度擴大該組織,以建立一支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維和平部隊,該部隊可在聯合國授權下部署,也可在其成員國內部部署。這一擴大還將允許所有成員以與俄羅斯相同的價格購買俄羅斯武器。[16]
- 2008年8月29日,俄羅斯宣布將尋求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獨立。三天前,即8月26日,俄羅斯承認格魯吉亞分離地區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獨立。[17]
- 2008年9月5日,亞美尼亞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會議上擔任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輪值主席國。[18]
- 2010年12月10日,成員國除簽署一攬子聯合文件外,還批准了設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維持和平部隊的宣言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的宣言。[19]
- 自2011年12月21日以來,條約締約國可以否決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建立新的外國軍事基地。此外,哈薩克斯坦接替白俄羅斯擔任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輪值主席國。
- 2014年8月,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和塔吉克斯坦3,000名士兵參加了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哈薩克斯坦舉行的心理戰和網絡戰演習。[20]
- 2015年3月19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秘書長尼古拉·博德育扎提議派遣一個維和特派團前往烏克蘭頓巴斯地區。「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有維持和平的能力。我們的維和人員不斷接受相應的培訓。如果聯合國作出這樣的決定,我們隨時準備提供維和部隊。」[21]
2009年2月4日,集安組織7名成員國中5名達成了建立集體快速反應部隊(俄語:Коллекти́вные си́лы 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реаги́рования(КСОР))的協議,計劃於6月14日最後確定。該部隊旨在擊退軍事侵略,開展反恐行動,打擊跨國犯罪和販毒,消除自然災害的影響。白俄羅斯和烏茲別克斯坦最初沒有簽署該協定;白俄羅斯由於與俄羅斯的貿易爭端,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因普遍關切而不簽署該協定。白俄羅斯於次年10月簽署了該協定,而烏茲別克斯坦尚未簽署該協定。然而,俄羅斯代表說,烏茲別克斯坦不會參加快速反應部隊,而是將「委派」其分遣隊臨時參加行動。[22][23]
2009年8月3日,烏茲別克斯坦外交部批評俄羅斯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建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快速反應部隊軍事基地的計劃,指出「在3個中亞國家邊界直接匯合的複雜和不可預測的領土上實施此類計劃,可能會推動加強軍事化進程,並引發各種民族主義對抗。此外,它還可能導致激進極端主義勢力的出現,這可能導致這一廣大地區的嚴重不穩定。」[24]
Remove ads
2010年4月,由於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騷亂,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庫爾曼別克·巴基耶夫被罷免,之後他在白俄羅斯獲得庇護。白俄羅斯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對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的未來表示懷疑,稱其未能阻止巴基耶夫被推翻。他說:「如果我們的一個成員國發生流血事件,發生了一場違反憲法的政變,而這個機構卻保持沉默,這是什麼樣的組織?」 [25]盧卡申科此前曾指責俄羅斯在盧卡申科拒絕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後以經濟制裁懲罰白俄羅斯,稱「經濟是我們共同安全的基礎。但是,如果白俄羅斯最親密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盟友試圖破壞這一基礎,並事實上使白俄羅斯人屈服,我們怎能談論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空間內鞏固集體安全?」 [26]在2009年拒絕參加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峰會後,盧卡申科說:「為什麼我們人民要在哈薩克斯坦打仗?母親們會問我,為什麼要我把兒子送到離白俄羅斯這麼遠的地方。為了什麼?為了一個統一的能源市場?這不是生活所必須的。不!」[27]
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訪問烏克蘭,以延長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港的租約,以換取打折的天然氣供應[需要解釋]。在訪問期間,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被問及,白俄羅斯是否可以期待達成類似協議,並回答說:「真正的夥伴關係是一回事,而認真工作、半途而廢、互幫互助是一回事,對失業人員給予永久居留的決定則是另一回事。」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援引2005年吉爾吉斯坦總統阿斯卡爾·阿卡耶夫在鬱金香革命中被趕下台後,俄羅斯前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邀請其訪問俄羅斯一事,為自己進行了辯護。[28]隨後一個月,梅德韋傑夫總統下令俄羅斯天然氣壟斷企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削減對白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29]隨後,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運營的俄羅斯電視頻道NTV播放了一部紀錄片,將盧卡申科比作巴基耶夫。[30]
2010年6月,吉爾吉斯族和烏茲別克族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爆發種族衝突,導致吉爾吉斯斯坦臨時總統蘿扎·奧通巴耶娃請求俄羅斯軍隊協助平息騷亂。巴基耶夫否認他的支持者是種族衝突的幕後主使,並呼籲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進行干預。[31]前總統阿卡耶夫還呼籲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派遣部隊,他說:「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撲滅這場敵意之火。我們很可能需要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維和人員來做到這一點。」 [32]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說,「只有在外國入侵和外部勢力企圖奪取政權的情況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才能對其採取行動」,「吉爾吉斯斯坦的所有問題都有內部根源」,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秘書長尼古拉·博德育扎則稱暴力「純屬國內事務」。[33]但後來博德育扎承認,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反應可能不夠,並聲稱「外國僱傭軍」挑起了吉爾吉斯對烏茲別克少數民族的暴力行為。[34]
2010年7月21日,吉爾吉斯臨時總統奧通巴耶娃呼籲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設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警察部隊,他說:「我認為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警察部隊很重要,因為我們無法單獨保障人民的安全,但他補充道:「我並不是在尋求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支持,我不想讓他們留在這裡,但如果不這樣,那裡的流血衝突就會繼續下去。」[35]僅僅幾周後,奧通巴耶娃領導的吉爾吉斯臨時政府抱怨說,他們向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尋求幫助的呼籲被忽視了。[36]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未能在亞美尼亞埃里溫舉行的會議上同意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軍事援助,奧通巴耶娃和盧卡申科出席了會議。[37]
Remove ads
歷次峰會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