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簇衰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簇衰變(cluster decay)是一種罕見的核衰變過程,其中原子核會發射出由中子質子組成的小「團簇」。該團簇的核子數α粒子(4個)還要多,不過少於核裂變產物[1]

概述

並非所有放射性核素都會發生簇衰變,只有少數核素有機會發生。事實上,簇衰變只發生在具有足夠原子能量來噴射部分原子核的重原子中。與α衰變類似,簇衰變也涉及量子物理學中的穿隧效應。質子和中子在母核內部形成小團簇,必須穿透庫侖障壁才能脫離母核。不過與α衰變相比,這種衰變形式的質量數減少得更多。此外,原子核發生簇衰變的分支比英語Branching fraction相對於α衰變非常小,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衰變現象。

1984年,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簇衰變。檢測到的母核素223Ra。然而,當α粒子釋放速率為1時,簇衰變產生的14C核釋放速率極小,約為8.5×10-10[2]

簇衰變介乎α衰變與自發裂變之間。α衰變是原子核發射出質量數為4的4He,而自發裂變則是重原子核分裂成兩至數個較小的子核以及幾個中子,產物的質量呈機率分布。在簇衰變中,母核發射的粒子都是具有特定質量數(>4)的較輕原子核,已知的例子有14C24Ne、28Mg等。目前已發現超過20種原子核偶爾會以簇衰變的方式進行衰變。[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