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零死亡願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零死亡願景是一國際性的計畫,目的是達到交通事故零死亡及重傷的目標。這項願景於1997年10月於瑞典議會通過[1],它的核心理念在於生命與健康不能與其他社會利益交換,相較於以往用經濟上的效益成本比英語Benefit–cost ratio評估,衡量交通安全的預算[2]

理念

瑞典的道路規劃以安全為優先,而不是追求速度及效率。舉凡市區低速限、人行徒步區,以及區隔車輛及自行車的規劃,都有助於改善道路安全。據統計,長達1500公里的"2+1道路英語2+1 road"(三線道的雙向道路,中間車道設計為輪流充當雙向的超車道),十年間更是避免了145件死亡事故 -- 為什麼瑞典的交通事故死亡率這麼低,經濟學人雜誌 (2014年2月26日)[3]

零死亡願景以道德為基礎,認為「讓人們因交通喪命或重傷,道德上完全無法接受[4]」。也因為非量化的特性,願景本身僅作為決策的考量,而不是用來訂立明確的目標。在大部分的用路環境裡,道路使用者必須背負交通事故的完全責任,然而零死亡願景的概念是道路規劃及設計者也必須承擔部分責任[4]

速限

零死亡願景建議下列的交通速限,依照道路及交通工具設計的最適當及受完全約束的使用[5]。速限依人體及交通工具可承受的極限為基礎,例如人體可承受車輛撞擊的最大速度為時速30公里,如果市區需較高車速的道路,規劃上就必須區隔行人及車道,反之速限就必須是30公里。同理,汽車可承受的最大正面撞擊速度為70公里,測向撞擊為50公里,則速限100公里的道路,就必須能避免車輛的正面及側面撞擊。

速限建議

更多信息 道路及交通類型, 最大速限(時速公里) ...

成果

雖然許多國家採納零死亡願景的概念,但富裕國的的成效往往較好。發展中的國家因為機動車輛成長較快,交通死亡人數往往隨之增加[3]

更多信息 國家[6], 1980 交通死亡人數 ...
Remove ads

挪威

挪威於1999年採納零死亡願景。但2008年一位交通規劃單位工程師受訪時表示,零死亡願景雖可有效提升大眾關注交通死傷議題,但目前為止還看不到短期內改善交通安全的效益。[8]

瑞典

身為零死亡願景的發起國家,瑞典的成效較挪威顯著。90年代中,瑞典即設立了10年目標,計畫在2007年降低50%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然而2007年僅達成13%,該目標於2009年修正為2020年死亡人數不得超過220人[9]

更多信息 年度, 死亡人數 ...

台灣

台灣的交通事故死亡統計採A1分類(24小時內死亡),有別於上述統計採30天內死亡。運輸安全網站資料系統資料估計,民國103年度(2014年)交通事故30天內死亡的估計值為2,894人[7],換算結果每百萬人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124人,為上述國家最高。2017年2月天下雜誌報導並指出,台灣交通事故死亡率為東亞第一,甚至高達香港的7.3倍[12]

2017年10月1日交通部長賀陳旦於立法院報告時表示,車禍應朝向零人死亡的目標,目標於3年內降低15%,其中年齡18至24歲的用路人降低目標為35%。[13]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